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拿大传教士威廉·史密斯受教会派遣,带领家人及其他传教士在山东阳谷县布教施道,他喜欢山东的生活.……  相似文献   

2.
加拿大传教士威廉·史密斯受教会派遣,带领家人及其他传教士在山东阳谷县布教施道,他喜欢山东的生活.……  相似文献   

3.
近代山东作为西方基督教新教差会最早活动地区之一,先后有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40多个新教差会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对近代山东的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在研究近代山东基督教史之余,也对目前国内档案馆、图书馆所见所知的近  相似文献   

4.
近代山东作为西方基督教新教差会最早活动地区之一,先后有英国、美国、加拿大、德国等国40多个新教差会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对近代山东的教育、医疗、慈善等事业产生了重要影响。笔者在研究近代山东基督教史之余,也对目前国内档案馆、图书馆所见所知的近  相似文献   

5.
英国浸礼会属于基督教新教差会浸礼宗的分支,该会要求教徒必须受洗而得名.成立于1792年.1845年,英浸会总部派传教士哈德森、吉若姆来宁波传教,但10余年间发展不大,遂将教务转交英国圣公会.1861年,该会义派传教士来山东传教,开辟山东教区.1952年,随着新中国成立,英国浸礼会撤出中国.本文将回顾英国浸礼会在华活动长达百余年的历史活动,以求管中窥豹,重新审视西方新教差会在近代中国的地位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1947年春节过后,我从浙江海宁来到上海国光书店学业。国光书店坐落在上海山东路中保坊。这里旧称麦家圈,是英国基督教传教士麦都思圈地造屋、创办墨海书馆的地方,也就是后来形成福州路文化街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鸦片战争后,许多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其中部分传教士在传教之余与地方官府勾结,干涉词讼,欺压民众.至甲午战争后,此类现象愈演愈烈,引起了各地民众的不满和反抗.光绪二十三年(1897),山东冠县梨园屯的村民因与教民争夺当地的玉皇庙基发生冲突,邀请梅花拳首领赵三多前来助阵,在当地亮拳设厂,地方官府派兵前来镇压,后将其称之为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后半期至新中国成立,瑞典有多个教派在华传教,其中浸信会(也称浸礼会)选择了山东作为传教地域,诸城是其最主要的传教地点之一.瑞典传教士一方面大力传播宗教信仰,另一方面创办学校、医院、孤女院等社会事业,并间接将西方现代文明带到了中国. 艰辛的传教  相似文献   

9.
丁琼 《历史档案》2006,(2):61-67
明朝万历年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罗明坚、利玛窦等进入中国,此后各个教派的传教士陆续来到中国。在康熙朝中前期,西洋传教士来华是受到康熙皇帝的极大欢迎的,康熙允许他们传播天主教。但由于礼仪之争,康熙命令禁止传教,令在华传教士必须领票,不领票的传教士被驱逐出境。雍正元  相似文献   

10.
狄考文(1836-1908年),美国长老会传教士.1863年7月,他接受美国长老会差会的派遣,和新婚妻子从美国纽约乘坐带帆的舢板船,在太平洋上航行了166天到达上海,在上海又花了21天时间经烟台于1864年1月到达登州(今山东蓬莱).  相似文献   

11.
《现代出版》2013,(3):F0002-F0002
亨利·卢斯(Henry Luce,1898~1967),20世纪美国新闻出版史上的巨头人物,他首创新闻杂志的形式,创办了《时代》周刊(Time)、《生活》周刊(Life)、《财富》(Fortune)等著名刊物,被称为"时代之父"。1898年4月3日,卢斯生于中国山东一个美国基督教传教士家庭,幼年在中国山东烟台读书,1920年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1923年,卢斯创办了(《时代》周刊,这是美国第一份用叙述体报道时事,打破报纸、广播对新闻垄  相似文献   

12.
明清之际传教士与中国古籍流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古籍大量流散海外与明清之际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不无关系.文章揭示了法、英、美、德等多国传教士直接或间接运走中国古籍文献的方式;分析了传教士与中国古籍流散的关系;指出了明清之际来华传教士扮演的华夏文化传播者之角色.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科技传播史上,传教士扮演的是先驱者的角色.但传教士在华进行科技传播时却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和阻碍,这其中有中国长期闭关锁国的原因、有清明朝大国思维的拘束,也有传教士自身的局限.本文试图摆脱以往学者从历史和社会学角度分析的思路,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作为传播者的传教士自身的局限、作为受传者的明清士人和民众的局限以及传播环境方面的局限,总结出传教士在华进行传播最早却成效不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1877年基督教在华传教士上海第一次全国大会引发在华传教士关于报刊世俗化的争论,之后基督教在华传教士报刊纷纷效仿林乐知《万国公报》的办刊理念,实施世俗化战略转型:报刊内容由布道转向新闻,报刊更多采用中国方言和土话等本土化语言,报馆招募中国本土报刊代理和编辑。基督教在华报刊和通商口岸的外报逐渐为国人所接受。1890年和1907年分别在上海召开的基督教在华传教士全国大会上,与会传教士深入探讨了在华传教士报刊的世俗化话题。在华传教士世俗化报刊及其办报理念客观上催生了中国近代本土新型报纸的兴起,推动了西学东渐和中西文化融合。  相似文献   

15.
一、现代中国大学出版业与民营出版业概述 从产生的时间来看,中国现代大学出版远远落后于世界大学出版业.1877年"在华传教士大会"上设置的"益智书会"为中国大学出版之滥觞,5年后,位于山东登州(今烟台市)的教会学校"登州文会馆"开始自印教材,正式开创了中国现代大学出版之先河.  相似文献   

16.
叶进 《今传媒》2014,(12):64-65
鸦片战争之前,传教士们在马六甲及广州等地创办的中文报刊,这是中国近代报刊事业的萌芽,而这些报刊基本上都是宗教性质的;鸦片战争以后,大批传教士来华办报,所办的报刊数量也剧增,这一时期传教士所办的报刊,性质也由宗教报刊向"世俗化"报刊转型。鸦片战争前后,传教士创办的报刊性质的激变,是建立在中国社会政治格局、思想激变等大环境下,中西方双向互动的体现。  相似文献   

17.
中国近代报业开始于19世纪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以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为主将近两百余种。马礼逊作为首位基督教新教来华传教士,受到本国教会的委派不远万里只身前往异国他乡,是首位在中国开展了翻译《圣经》、编纂字典、创办刊物、设立医馆等活动的新教传教士,被视为新教在中国传播的始祖。但传教活动的前提条件是语言上的沟通,因此,文章通过对马礼逊在华传教时期的部分信件进行文本分析,以此来窥探传教士群体在华传教的日常生活中的汉语学习以及人际交往状态。  相似文献   

18.
济南广智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在这种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一些外国人开始在中国兴办博物馆,这也是在中国大地上最早出现的一批博物馆.济南广智院,便是其中的一所.一八八七年(即清光绪十三年),英国浸礼会传教士怀恩光在青州(今山东益都)办了一所书院,称"郭罗培真书院".在书  相似文献   

19.
西洋传教士来到中国,并非始于清朝,在清以前已有西洋传教士在华工作和传教。清顺治帝福临于定鼎北京之后,大胆任用西洋传教士观测天文和气象,编制历书,主持钦天监工作,而汤若望(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日耳曼人)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直接掌管钦天监工作的西洋传教士。从这一时期开始,天主教在中国发展很快。康熙初年,由于杨光先(明朝新安所千户,安徽省歙县人)与汤若望之间围绕天主教和天文历法而展开的一场诉讼案,康熙帝不得不做出决定,即允许西洋传教士可以“奉天主教,仍其国俗,而禁各省立堂入教”。自此之后,西洋传教士的传教活动受到了一定限制。但是康熙帝周围的西洋传教士却比以前更多,而他们从事的职业,也比以前更为广泛。据估计,康熙朝在京师的西洋传教士近20人。  相似文献   

20.
在清朝初期,传教士在我国的多数地区活动,并掀起了科技翻译高潮。传教士的翻译活动推动了我国科技的发展,促进中西文化交流。本文主要对清初传教士科技翻译的特点进行分析,并探究其科技翻译对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