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的第四章至第七章,依次是“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本文谨就这四章的编写意图和编写特点做一些分析。一、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相似文献   

2.
七年级下册第四章“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章包括“血液”、“血流的管道一血管”、“输送血液的泵一心脏”、“输血与血型”四节内容。本章地位非常重要,因为本教材前半部分围绕着新陈代谢内容展开的“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消化和吸收”、“人体呼吸”、“人体废物的排出”四章内容,其核心是新陈代谢。  相似文献   

3.
王娟 《中学生物学》2010,26(1):32-34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是义务教育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的开篇内容,也是八年级教材的基础和重点。本节中,教材的内容丰富,涉及的概念深奥,知识的联系紧密,实验的要求严格,知识的难点也相对集中。教师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如何针对初中生的生物基础薄弱、理解和思维能力有限的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4.
“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包括“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和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等理解层次的考点及实验“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渗透作用的原理、实验现象的预测与分析、半透膜与选择透过性膜的区别、生物膜的结构模型及小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是历年高考的重点。本文从模型人手,促进重点的掌握和难点的突破。  相似文献   

5.
精心制作投影片优化学生学习过程△江苏吴县市苏苑中学(215128)许忠仁高中《生物》教材“新陈代谢”一章,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难点,其中“动物的物质代谢”一节,不仅着重介绍了细胞内物质转化的过程,而且还有食物的摄取、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运输以及代谢终...  相似文献   

6.
提问能力是一个人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创新必备的素质之一,本案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血液”一课的教学,在生物教学中初步尝试“主问”教学法。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 本课是苏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4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10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和能量供给”之第五节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彭宗臣  李萍 《生物学教学》2007,32(12):23-23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节中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即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相关知识比较抽象,是该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泛泛地讲评,很难让学生理解并接受,为突破这一难点,在集体备课时经讨论设计了下面的方法: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入手,由点到面,总结“自由扩散”的特点关于水分子、氧气和二氧化碳这三种小分子进出细胞都是从高浓度的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的知识在初中阶段就已经学过,由此联系到其他的小分子,如氮气、苯、甘油、乙醇等也是以简单的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特点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运输,不需能量和…  相似文献   

9.
在中专哲学课教学中 ,“物质”概念这个内容 ,既是教学的重点 ,也是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 ,让学生完整、准确地把握这个概念呢 ?在教学中 ,为了很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我采取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分析的教学方法 ,来突破这个重点和难点。其方法是 :第一 ,展示一个五彩缤纷的物质世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概念 ,恩格斯指出 :“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 ,而这个概念就是从总和中抽象出来的。”恩格斯对物质的说明有两点值得注意 :其一 ,物质不是指某个或某些物 ,而是“各种物的总和” ;其二 ,物质这个概念是一…  相似文献   

10.
在“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单元教学中,设计探究实践活动,贯穿观察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已知上逐步构建未知,在习得血液循环生物学概念的同时,建立生命观念,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11.
以苏科版《生物学·八年级·上册》“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一节为例,阐述图示教学优化生物学概念教学的策略,具体通过借图建模、借图比较、借图梳理和绘图激趣等图示教学,帮助学生建构、厘清、完善和迁移生物学概念。  相似文献   

12.
赵学明 《教师》2013,(25):78-78
为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更好地落实课堂活动.我们在生物课堂上开始使用导学案,以“心脏”这一课的导学案为例谈一点思路和体会。(设计使用教材是苏科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十四章第一节“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5~8页。)  相似文献   

13.
北师大版七年级《生物学》(下册)第8章“人体的营养”、第9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第10章“人体的能量供应”以及第11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中涉及“循环”、“消化”、“呼吸”、“泌尿”等相关知识。人体呼吸系统获得的氧气,消化系统获得的养料,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都必须通过循环系统运输才能送达细胞和排出体外,相关知识联系紧密,很适合应用概念进行复习教学。  相似文献   

14.
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第2课时“心脏”为例,合理运用多种物理模型,通过“明心见性”初识心脏结构,“敞开心扉”再探心脏功能,“将心比心”构建心脏概念,“同心协力”明确态度责任四个主要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探究与讨论中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同时落实生物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相似文献   

15.
转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现状,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我国当前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教学改革的重点在课堂,难点也在课堂.为了有效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打造高效活力课堂,我校生物组认真学习江苏如皋“活动单”导学课改经验,在结合本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构建出“三单”导学模式.笔者就“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一课的“三单”导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相似文献   

16.
高中生物教材人教版(必修1)“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渗透作用”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植物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吸水和失水的原理,教材“问题探讨”处安排了“渗透作用与水分的流动”演示实验,此实验的成功与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渗透作用的理解和后面内容的学习。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原装置进行了改进,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7.
以“人体内物质的运输”为内容设计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活动探究—情境再现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重构,提高复习课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形成珍爱生命的观念。  相似文献   

18.
1教材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北师大版《生物》七年级下册第十章“人体细胞获得氧气的过程”这节内容与第九章“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密切相关,同时充分体现了人体是一个有机体的统一整体,即:“人体的各项生命活动都依赖于各个组织、器官、系统的相互协调和配合”。由于本节教学中涉及到一些七年级学生还不具备的物理知识和化学知识,从而导致学生难于理解课文知识,给课堂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若能适当补充相关的物理知识以及制作多媒体课件,并设计好一些起“桥梁”作用的辅助活动(实验)和确立好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突破难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相似文献   

19.
《小火炬》2003,(Z1)
戎们人体内真的有一种“瞌睡虫”,当然,这“瞌睡虫”不是《西游记》里孙悟空变出来的小虫子,而是一种名叫“睡素因子”的物质,它是由四五种氨基酸组成的。这种物质是由一部分在小肠内生活的细菌生成的,它被人体吸收后能产生催眠作用。“睡素因子”是逐渐积累的,当它达到一定浓度时,人就变得爱瞌睡啦!人体内的“瞌睡虫”~~  相似文献   

20.
(一)课文分析小学自然第四册“人的呼吸”,可基本分段:①人呼吸哪些气体;②淀粉、脂肪在人体内的氧化作用;③呼吸器官;④呼吸运动的过程;⑤呼吸器官的保健。其中氧化作用和保健是重点;淀粉的水解、氧化是难点。(二)教学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