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民日报》去年发表过两组关于自行车问题的报道,一是调整、扩大上海自行车行业的生产能力,一是上海、天津自行车厂直接给超卖万斤粮的农户奖售自行车.比较一下这两组报道的得失,对于改进我们的经济宣传不无裨益.调整、扩大上海自行车行业的宣传,是从一月二日发表上海自行车三厂厂长、副厂长的来信《生产条件稍加改善,凤凰车还可增产》开始的.在这以前读者曾感叹过"'凤凰'何日进山来"——三厂的领导人便以此为由头,向全国读者报告:"只要拨给一万平方米的厂房,三千千瓦的电力,三千万元的投资,今年(1981)可增产二十万辆自行车,明年(1982)还可进一步发展.如果实现不了,情愿"引咎辞职".这封信情真意切,很有气  相似文献   

2.
自行车,这是一个多么熟悉又亲切的名词.像一个历史老人,她曾在中国的大小城市和广袤农村承担过非凡的责任.人们还清晰地记忆起10多年前在中国各个城市大大小小的十字路口等待通行的自行车大军,随着红灯过后的黄灯一闪,各种自行车如过江之鲫伴着"叮铃铃"的铃声缓缓涌过街道,成为城市的一道独特风景.  相似文献   

3.
一 上海是一个奇异的城市.开埠百年,它始终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上海是中国最早拥有私人牌照轿车的城市,也是最早出现出租车的城市.在1930年代,上海就有了自己组装生产的德国奔驰汽车了.发达的工业文明和商业文明在上海培育了中国最早的市民阶层,上海相对中国其他城市而言,它更趋平民化,更崇尚秩序和法制、更追求质量和完美,这些品质同样深深地影响着上海轿车工业的发展.可以说,上海轿车工业所以能够成功,就是因为上海是城市精神资源储备最充足的一个城市.  相似文献   

4.
上海的马路     
马路是城市的灵魂.要了解一座城市最好的方式就是到它的马路上去走一走. 上海的马路,是上海开埠以来所谓"大都会"风格的又一个解读这座城市的密码.  相似文献   

5.
近两三年来,电动自行车先后在北京、福州等城市被禁,这一次在珠海,它的命运进一步被推向绝境——首次在立法上明确不准上路。一再被禁,到底是电动自行车本身有重大缺陷,还是另有原由?  相似文献   

6.
维祺 《出版参考》2010,(11):20-20
中国被认为是自行车的王国。不过,对中国来讲,自行车却是一个半世纪前传人的舶来物。据《炎黄春秋》杂志报道.上海的自行车是由侨居的外国人带去的。  相似文献   

7.
上海高等院校本科教育高地建设项目旨在通过重点建设、加大教学投人、改善教学条件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它是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全面贯彻落实"科教兴市、人才强市"战略决策和上海市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的重大举措,其目的是将上海高校的一批专业建设成为上海乃至全国的人才培养重要基地和高校教学研究与师资培训中心,为上海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在上海乃至全国均属首创.  相似文献   

8.
传媒是与城市共同成长的,是城市文化的传播者和引领者.而解读一座城市,在定位了历史的坐标、时代的角度以外.还需要一种切入的方式,否则这种解读不但漫无边际,还会使被解读者迷失在主观的世界里而失去它本真的面目.  相似文献   

9.
潮流新品     
《中国新闻周刊》2010,(27):86-86
雪地自行车拖车对于喜欢雪山探险的朋友来说,自行车拖车可以解放旅行者的双肩,将装备转移到自行车上。需要停步时,可以启动刹车装置,让它在地面牢牢站稳,旅行者甚至还可以直接倚靠在把手上休息。  相似文献   

10.
城市形象是一个城市最有力、最精彩的高度概括,也是人们了解一个城市最直接的通道.“形象对当代人的包围是双重的:一方面是物化形象对他进行的现实存在的包围,另一方面是形象作为情感符号对他进行内在情感的包围.[1]”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无形资产,是城市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以往有关“城市形象”的研究主要从“形象建构”的角度出发,从设计理念、宣传策略、城市建设、城市品牌及标志等角度探讨塑造良好城市形象的路径.[2]但是,城市形象最终的体现还在于受众的评价.研究上海的城市形象,一个很好的路径是调查作为文化的“他者”的外国留学生的上海印象,并探究印象背后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