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实施素质教育不能忽视对差生的教育。本文根据自己工作体会 ,介绍几种转化差生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作为一个班主任老师,要把一个班搞好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但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棘手的问题,难以一下解决好。就“提高每个学生的素质,使每个学生得以发展”这个问题看来,转化差生显得尤其重要。用什么样的方法和形式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的:  相似文献   

3.
在中学教育中转化差生的教育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但要做得好,有效果必须有正确的科学方法,这主要是:一,关注他们心理及情感,二,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三帮助他们寻找差距,建立学习目标和给予解决方法等。  相似文献   

4.
杨建民 《吉林教育》2002,(10):44-44
  相似文献   

5.
在任何一个集体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处在同一起跑线上,总会有优、中、差的区别。这就要求我们教育工作者要囚材施教,善待每一位学生(尤其是差生),树立差生也能成才的观念,尽一切努力转化差生。对此,我们应做到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赞美之词,在孩子看来是一种莫大的鼓舞。生活与学习在孩子眼中会是一片灿烂与美好,良好的心理与品德也许就在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气氛中产生了。教师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以赞美代替斥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最大限度发展。  相似文献   

7.
8.
9.
转化差生的工作技巧是学校教育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技巧性的一些转差措施或行为.有可能成为差生进步的转折点。我认为转差应做到“六到位”。  相似文献   

10.
当前在素质教育教学中,对差生的转化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一定要把转差工作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1.
黄文贵 《教师》2011,(6):61-62
2009年,我在常德市六中教高二,带过一个"差班",但面临一个重大的教育教学任务——学业水平考试全科通过率必须由上一届的59%提高到80%。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我想,关键在于实现"差生"的转化,只有绝大部分"差生"真正地开始学习了,我们的目标才有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笔者从事外语教学工作十多年了,在教学过程中,每届都碰到了一定数量的外语学习上的差生。怎样做好差生的转化工作,是每个教师必须认真对待和认真研究的问题。在这方面我摸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3.
曾庆东 《中学理科》2006,(10):96-96
当前普及九年教育过程中,学习差、纪律差的“双差生”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是普遍的事实,转化差生的任务相当艰巨。现就部分班主任的一些习惯性的做法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把转化差生的工作做得更好。  相似文献   

14.
15.
只要有"教育",差生的转化就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亦是永恒的难题.差生转化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  相似文献   

16.
每个老师对差生这个词并不陌生,甚至对转化差生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当班主任这几年中,我用了一些简单而有效的方法,收到了明显的“转差”效果。我的做法是:了解差生的心理特征,做到心中有数。挖掘和调动差生的积极因素,增强自信心。用浓浓的情感化差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做好家长工作,争取教育合力。转化差生要持之以恒。  相似文献   

17.
18.
有这样一类学生:他们对学习毫无兴趣,甚至一窍不通,学习成绩非常差,是名符其实的差生。可是在学习之外,他们却似乎变成了另一个人:说话办事或参加各种活动时机智灵活,颇有能力,与学习好的同学相比毫不逊色甚至略胜一筹,丝毫不见学习时的迟钝呆滞。走上社会参加工作后,他们中的有些人更是一改在校学习时“无能”的惨状,变得有勇有谋,八面玲珑,有的甚至取得了非凡的成就。这类学生,人们称之为“聪明的差生”。对此现象,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这些学生头脑还聪明,但是天生自制力差,不爱学习,谁也拿他们没办法;也有人认为…  相似文献   

19.
20多年的从教经历,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我摸索出了一些转化差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我也认识到差生作为学校教育不可回避的教育对象,在新的社会形势及教育思想下,更有加强研究的实际意义,下面我粗略地谈一些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0.
差生时刻围绕着农村中学的教学,从本人几年来的体会感到,差生对学习产生逆反的情绪,是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一大困难.差生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有家庭的、有社会的、有智力方面的,也有非智力方面的、有先天的、也有后天的.但大部分差生都是后天形成的,下面就对后天形成的差生问题浅谈自己的看法,数学差生的形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