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姜萍 《云南教育》2001,(21):9-9
一、培养自律精神要从提高道德认识水平入手道德认知是道德内化和道德行为的先导,起着理性指导作用,它是促使道德信念形成的认识基础,是自律道德的导向机制。一个道德认知水平低的人不可能自发产生自律行为。道德问题除了道德认知外,还有不可忽略的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等内容。如果只重视道德认知、道德判断、道德评价,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的培育,那么德育就存在缺陷。因此,在学校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自律精神首先要提高他们的道德认知水平,提高德育素质,这是自律的基础。二、自律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细胞”“自律”是人格修养…  相似文献   

2.
李卫东 《中国德育》2004,(12):34-35
不久前,有学校对全校600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在“最害怕老师说的话”一栏里,“明天开家长会”排在第3位。为什么学生这样怕开家长会?因为在学生眼里,家长会就是老师在家长面前对他们进行的批斗会、揭短会、告状会,往往父母开完家长会后要对他们实行“秋后算帐”,所以他们不敢、甚至不愿家长参加学校的家长会。于是,就出现了学生不通知家长、以种种借口说家长没空来、  相似文献   

3.
王俊杰 《天津教育》2014,(17):43-44
在日常德育活动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面对淘气的学生,教师苦心规劝,忧心如焚,学生却无动于衷,甚至怒目相对。为何好心换不来好报?笔者以为,最大的原因可能就在于德育情境设置的不科学:每个人都本能地不喜欢接受他人的训斥式教育,这几乎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所以,那种居高临下的有痕德育情境,很容易让学生反感、排斥,于是教师的“好心”自然就被学生当成了“驴肝肺”。  相似文献   

4.
一、自主性。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人,他们的发展要通过自我设计、自我构建、自我努力才能实现。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每一个学生都渴望发展,因此,教师不能只把他们看作教育对象,而应该引导他们成为自主教育的主人;不能偏重他律,而应该注重自律,使学生内因发热,由“要我做”变为“我要做”,以此来突出德育的“自主性”。如开展“给自己下个命令”活动,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缺点,根据自己的发展愿望给自己下个命令。  相似文献   

5.
小干部受夹板气,比较普遍。同学骂他们是“大红人”、“马屁精”、“叛徒”、“特务”、“窃听器”、“克格勃”,老师又责备他们“知情不报”、“不讲原则”、“缺乏是非观念”、“管不住同学”、“不负责任”,甚至“与坏学生同流合污”、“以权谋私”。他们既害怕同学的讽刺和孤立,又害怕老师的批评,上下隐瞒,左右为难,活得很累。   这里的症结是教师给小干部的定位有问题。   小干部应该是学生利益和要求的代表,而不是“二老师”;小干部应该是体现学生自我管理的重要角色,而不是老师的“代言人”;小干部应该是为同学服务…  相似文献   

6.
假如到中学生里去举行一次“民意测验”,问他们最害怕哪一门学科,绝大多数学生一定会回答“英语”!他们诉苦说,英语单词记不住、课文背不出、语法搞不清,至于那些习惯用法、固定配搭就更难了。他们埋怨自己“记性不好”,希望能找到什么方法改变自己的“记性”。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真正因为记忆力差而学不好英语的学生一个班里顶多只有一个两个,有些班甚至一个都没有。并且这样的学生一般其他功课也学得很差。而有许多自认为记性不好而学不会英语的学生,一旦环境改变了,  相似文献   

7.
面对“德育后进生”.我们往往追求如何管住学生.而不注重如何去疏导学生,这样可能会对学生造成更大的伤害而失去转化他们的良机。去年,我碰到了一个“德育后进生”.他让我发现“好孩子是赏识出来的”这句话的巨大魅力,赏识确实是转化“德育后进生”的良方。  相似文献   

8.
“真是气死人了,这些题型我都反复讲过很多遍了,我们班学生还是出现这么多错误,这可怎么办呀?”像这样的怨声我们经常会听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错误是正常现象,所有的学生都不出现任何错误才是不正常的。因此,不要害怕学生出错,更不要在批改作业时恼火,甚至火冒三丈,怨声载道,而应想一想如何对待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错误。错误是一种发生在学生身边的、自己“创造”出来的宝贵教学资源。  相似文献   

9.
以往的教学中,对学生的体育学习的评价内容,基本上局限于学生体能和运动技能的评定,忽视了对学生的学习态度、行为习惯养成、情感、合作等多方面的评定,这实际上是很不公平的,也是很不科学的。这是因为学生个体无论是体能,还是运动技能、运动兴趣、个性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部分学生无需努力。运动技能和体能都能较轻松达到优秀,而部分“天分”较差的学生,虽经十分努力,成绩仍然达不到优秀,从而严重挫伤了这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削弱了他们体育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使他们害怕参加体育活动。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都很重视德育工作,强调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把德育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然而,重视德育并不等于就能抓好德育。静心考察一下当前学校德育工作,尽管花费了不少精力和物力,但德育“低效”的现状却是不争的事实。就小学生而言,仍然表现出比较明显的缺陷,其中最突出的有两点。一是双重人格。一些学生在学校里或在教师面前,表现很好:学习认真、劳动积极、遵守纪律、是非分明。但是回到家里,或是老师不在时,却呈现出另一副模样:懒惰、任性、自私、追求享乐、害怕困难,甚至不可理喻。二是言行分离。言行不一是更为普遍的一种现象,一些学生嘴里说的头头是道,实际表现却很差。批评别人,振振有词;  相似文献   

11.
虽说从事教育工作多年,没少与学生打过交道,可我实在不知道该选用一个什么样的词儿来称呼这样一类学生:他们的身份是学生,但他们却是时时刻刻想老师之所想——想着怎么样让老师修理自己的"同类",想着怎么让老师完全钳制学生的肉体与思想从而维护自己的尊严,想着怎么使老师在学生中能够说一不二具有绝对权威……而正因为他们是学生,所以也就更能洞悉其“同类”的心理,  相似文献   

12.
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不仅有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畅所欲言呢?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允许学生出错。学生都有强烈的自尊心,他们害怕自己会因出错而招致老师的批评、同学的耻笑。针对这种心理,我就在班级墙壁两侧各张贴一幅标语,分别是“失败是成功之母”和“人若有所追求就不能不犯错误”,当他们发言出错时,我依然微笑着面对全体同学,说:这是他的看法,谁还能告诉老师你的想法?这样,没有批评,也没有嘲笑,为学生消除了妨碍创新潜能发挥的内部障碍,从而使其创新思维一直处于…  相似文献   

13.
周翠花 《成才之路》2012,(12):41-41
传统的初中作文教学,基本模式是教师给定作文题目和范围,有时还会很热心地帮助学生整理思路,结果就把学生的思路局限了起来。大多数学生都是“为完成任务而写作”,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不到发挥,更激发不起学生的写作兴趣,导致学生害怕甚至讨厌写作。  相似文献   

14.
试论大学生的“自律道德”机制苗慧兰所谓“自律道德”是指学生作为德育过程的主体,自觉地服从自己确认为正确的道德信念、道德准则的支配,在德育过程中主动养成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道德品格。“自律道德”机制是多要素、多序列的动态综合体,各要素具有各自的独特功能,...  相似文献   

15.
润物细无声     
周利群 《班主任》2003,(3):14-14
当过班主任的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现在的学生特别难教。是的,德育效果不佳一直是广大班主任最为头疼的问题。我在几年来的班主任工作实践中深深地体会到:从“小事”育人能更好地把德育内容化为学生的自律规范,能提高育人效果。所谓的“小事”,就是学生的所见、所闻、所说、所做的事。我把这些小事作为德育的内容,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真切领会德育内容,效果不错。  相似文献   

16.
目前我国中学德育存在的弊端之一,就是忽视对学生自律精神的养成。而自律精神的养成是德育成功的重要标志之一。马克思说:“道德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而宗教的基础则是人类精神的他律”。儒家的道德伦理也注重强调主观修养与自我完善·孔子说:“吾日三省吾身”。因此,中学德育应重视对自律精神的培养。  相似文献   

17.
校园里常流传着这样一些话:“作文作文作得脑壳疼”,“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学生在这种如此害怕作文的情况下,何谈作文创新呢?因此,我认为,要使学生喜爱作文,善于作文,并在作文中大胆创新,就必须多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克服害怕和被动心理,多肯定学生作文的闪光点,让他们体会到创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8.
学生习作水平不高,害怕甚至厌恶作文,其主要原因恐怕是没有找到作文的源头——占有生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作文也是这样,没有生活自然难以下笔。大纲指出:“学生的生活越丰富写作的内容就越现实。”叶老也形象地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就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渴,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帮助学生占有生活在作文教学中是何等重要。那么,怎样帮助学生占有生活呢?  相似文献   

19.
初中学生由年龄特征决定他们处于不稳定阶段.由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进度不快,重智轻德,升学的压力使学生心态不良,影响了其全面发展.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学校影响力降低,而其它各方面的不良影响增强.农村中学有些学生(包括有些家长)“读书无用”思想严重,所以在初中生中出现了一些与我们“德育要求”而背离的现象.有些学生以个人为本位的人生价值发展惊人,他们对于学习动机,对职业选择以及个人与集体关系问题的认识都是从个人为本位的角度考虑问题;有些学生的谦虚、自律、勤俭、勇敢等  相似文献   

20.
李好 《湖南教育》2002,(19):18-18
道德教育是中小学教育的“重头戏”,投入的人力、物力都是相当大的,可从教育的效果来看,并不十分理想。究其原因,是德育工作者对中小学德育的认识上还存在误区:重德育知识的灌输,轻德育能力的实践,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不重视道德教育的内化,尤为突出的是道德实践在中小学德育工作中显得十分薄弱。笔者认为改革德育实践模式有助于道德教育实效的增强。一、当代道德实践模式的理论探讨重视道德实践就应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而不是一味地“被动灌输”。德育工作必须是一种主动的教育过程,要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例如,对于一些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