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群体交往视角下的班级管理存在以下困境:班级发展中学生主体性功能与班级管理公共性功能失衡,非正式群体学生的惰性状态影响班级同一性,小群体学生文化影响班级建设.以群体交往理论为视角的班级管理是为了确立班级成员相互作用的教育和管理共同体,推动传统班级管理模式从主体性管理走向公共性管理的共生共育,发挥班级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的双重价值,完成班级成员群体归属的统整,通过对小群体学生文化性质的判断、协商和改变来保障班级精神文化氛围的健康和谐.  相似文献   

2.
白芸 《中学教育》2008,(6):41-45
学生同辈群体交往是其班级生活中的重要内容。研究者运用人种志方法在一个初中班级里的研究揭示了学生选择交往对象的依据,结交小团体的规则,并呈现了学生与社会青年来往、畀性交往、班级里的欺负现象等。表明了初中学生渴望交往,同辈群体交往具有出多样性与男女生差畀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正>班级生活是学生的群体生活,每个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学习、交往,承担责任、实现价值。显然,班级是育人的重要时空。岗位是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承担相关责任、为群体服务的相关工作的概括。在众多班级中,岗位建设存在共性问题:班主任经常聚焦班级常规问题而设置岗位,很少关注岗位的动态调整与创生、学生岗位胜任力的提升,以及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班级是具有社会化和选择功能的机构,班级内学生的社会地位是不平等的。在每一个新组建的班级中,看似处于同一起跑线的学生,经过班级社会的运作会形成不同的交往群体,既有班级权力结构下的正式群体,也有在同伴交往中形成的非正式群体。总体来说,班级内学生地位分化主要有两个纬度的差异:第一,权力地位存在垂直分层。同一个班级中,学生社会地位差异的最显著表现,  相似文献   

5.
刘镇传 《师道》2000,(1):45-46
班级学生群体心理气氛是指班级内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交往中形成起来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及相互适应的心理环境。即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学生小群体之间的关系,而学生之间的关系又受师生关系的指导和调节。班级气氛是和谐或敌意,  相似文献   

6.
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学生集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同时又是学校生活中的“儿童社会”,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由于相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念以及交往和活动的心理需要,非正式群体在班级中是普遍存在的,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班集体的状况,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因此,怎样正确地认识和对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就成了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新班级组建后不久,伴随着各项活动的开展,一些在兴趣、性格、爱好方面有共同语言的学生会逐渐聚在一起形成非正式群体.和班委会、学习小组等班级统一安排的组织不同,非正式群体多是出于同学们之间交往、沟通的需要自发组成的.可见,非正式群体的形成是班级中的正常现象,良性发展的非正式群体对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一生的发展不可避免地需要受环境的制约和影响。环境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人际关系环境对于个体的发展影响较大。对于学生来说,班级人际关 系对其自身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一、班级中的人际关系简析 班级中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并不像人们所想象 的那样单纯,而是极为微妙和复杂的。学生之间除正 式交往外,多表现为一种非正式的交往关系。学生之 间非正式交往不是等距离进行的,而是相互之间有所 选择的,这种相互选择的结果,便使班级形成了各种 不同性质的非正式小群体。因此,谈班级人际关系不 可忽视非正式小群体的作用与影响。 班…  相似文献   

9.
班级是学校的基本单位,整个学校教育功能的发挥主要是在班级活动中实现的。作为班主任要让学生明白:班级即社会,但是班级又不同于社会,因为在班级中学习生活的是一个个稚气未脱的孩子,所以在班级中是允许孩子们犯错的。在错误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交往、学会做人做事。  相似文献   

10.
教育心理学认为,班级心理气氛是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与学生小群体之间在交往中形成的较稳固的人际关系及与之相应的心理环境。班级心理气氛是影响班级管理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班级心理气氛的和谐或紧张,良好或恶劣,直接影响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好坏和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1.
学生在班级建设中通过群体交往而实现发展的机制,不同于他们在各门学科中通过学习知识而获得发展的机制。辨析这种发展机制,不仅有利于确认班级建设的教育专业品质,更有利于师生在班级中开展更有效的教育活动。以“真实的发展问题”为切入点,可将学生在班级建设的发展机制辨析为“敞现交流~辨析一生成”这四个环节;通过这一过程,不仅解决具体的发展问题,更让学生获得自主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12.
中职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存在内容繁杂、效率不高的问题。本文以社会心理学的群体交往视角,研究中职学校的班主任促进班级管理的有效策略:通过建设民主型班级管理系统,开发群体交往的教育价值;在班级管理中建立学习小组,促进群体学习的迁移;依托班会课,设计富于合作的活动。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实现班级的高效管理,促进班级成员人格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班级人际关系是宏观社会关系的一个截面,学生在班级共同学习生活中通过交往和各种活动最终会形成广泛的人际关系。班级人际关系包括:水平关系(学生个体之间)、垂直关系(师生之间)、点面关系(学生个体和班级、小组之间)和块面关系(非正式群体和班级之间)等。  相似文献   

14.
杨荣 《班主任》2000,(3):8-8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交往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缺乏活动和交往这些基本条件,将对少年儿童的认识、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造成障碍。当孩子进入学校成为班级的一员后,他们就进入了人生的第一个组织——班级组织。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人际交往对于孩子们的学习、生活、活动,对于班级管理都有着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同辈群体又称同龄群体或伙伴群体。它是由地位相近,年龄、兴趣、爱好、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大体相同的人组成的一种非正式群体。小学生同辈群体是指小学生在日常交往和互动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友伴群体,它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很大的。学校是学生同辈群体交往的最重要的场所,可以说这是孩子真正相对独立的社会化交往的开始。群体的成员年龄大致相仿,群体是自发形成的,对好友相似的品质期待是构成同辈群体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怎样看待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洪友伦非正式群体又称友伴群体,是由彼此间情投意合者自发形成的小团体。正式群体中一般都存在若干个非正式群体。班级是学校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它的成员是身心处于成长阶段的青少年学生,由于交往活动的心理需要、相同的兴趣爱好和价...  相似文献   

17.
非正式群体是指几个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小团体.教师可以通过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对班级管理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这一群体能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8.
非正式群体是指几个学生在交往过程中自发形成的小团体。教师可以通过对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及对班级管理影响等问题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使这一群体能发挥其正面效应。  相似文献   

19.
洪伟 《班主任》2004,(8):24-27
现代社会中一个人的学习,尤其是社会文化的学习(包括价值取向、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等的学习)必须借助于群体生活环境来完成,班级正是为学生提供的一种群体生活的基本环境.而要充分发挥班级的教育功能,就必须对班级教育活动的表现形式-互动,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并根据班级学生交往与互动的特点,采取科学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0.
在班级人际关系的微观结构中存在着两极:一极是在班级中享有极高威望和极大信任的学生,被称为"人缘儿";另一个极端是在班级里愿意与之交往者甚少,口碑甚差的学生,被称为"边缘学生".边缘学生是指在学校教育条件下,身心正常发育的学生因各自不同的原因,在社会关系上、心理上和活动参与上,长期被班级群体所排斥与隔离,成为班级生活中的失落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