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活动是存在于人类社会行为中的一种生命活动,是人对自身价值的完整体验。无论是面对美的自然还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人的自身都是一个审美的主体。作为主体就会对事物有能动性。通过对人的审美意向,审美趣味,审美能力等方面的差异的分析,论述为了实现美感这一体验,人们在审美这一活动过程中都会体现出一种主动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人为主体,充分表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活动形式。审美过程是一个以情感为原动力,通过激发人的心理能量来实现相互思想感情沟通的活动过程,把这种活动方式和活动过程引进到课堂教学中便体现为一种现代教育工艺思想。因此,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不仅着眼于美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还应尤其注重将审美活动方式引入课堂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王祝映 《中国教师》2009,(Z1):304-304
语文教育的使命,不只是作为交际工具应用于社会中的沟通,更在于关怀生命,关怀人的生存境遇,关怀人的尊严与价值,关怀人的最终解放;美育就是以审美活动为主要的教育方式,按照美的规律去培育人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趣味,最终能使人获得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教育。关怀人的最终解放,关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它们共同的使命。  相似文献   

4.
该文回避"美是什么"这一理论难题,重点思考美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之间的统一关系,并阐述对审美主体的差异以及美育的重要性,审美活动之于人的价值这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5.
该文回避"美是什么"这一理论难题,重点思考美与人以及人的活动之间的统一关系,并阐述对审美主体的差异以及美育的重要性,审美活动之于人的价值这些问题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6.
意象是诗歌审美的主体.在诗歌翻译中如何再现诗歌的意象是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具体诗歌意象的翻译来诠释诗歌意象的翻译过程本身是译者对原诗歌意象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为译者个人的审美趣味深刻地影响着译者每一次的审美体验中意象世界的生成.译者这种审美趣味,必然受到反映其时代、民族、文化教养、文化传统、习俗的社会审美趣味的影响.译者作为审美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其审美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进行的.译者审美趣味对诗歌创造性翻译有其积极的意义,体现了译者翻译过程中的个人审美情趣和意象翻译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审美主体的诞生作了历时性的描述和共时性的分析。指出人具有多种主体性,如生活主体、性爱主体、创造主体等多方面的主体性,这些方面又统一为人这一社会性主体。审美主体有自身的界限,只有进行审美活动的主体才是审美主体,文章深入分析了审美活动的特点,指出审美活动与其它活动的本质区别。最后进一步论述了审美主体与观审(观察审视)主体的区别。人类各种活动都有观审,但观审并非审美。审美主体有自身独特的心理要素、心理结构、心理活动和创造表现。  相似文献   

8.
项征 《文教资料》2010,(7):97-99
审美自由论是康德经验论美学的重要理论。康德从审美的无利害性、共通感、普遍必然性、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四个契机,论述了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康德认为审美活动是主体审美经验的自由活动,他从四个契机出发.把审美活动的自由.从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体验.引申到人的本体性能力上来,想象力活动及审美超越是对人的审美能力的确证,是人的本性自由的直观表现,体现了人的审美品格。  相似文献   

9.
美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审美教育是通过对自然美的感受,对社会生活美的实践和艺术美的鉴赏,培养学生认识美、追求美、创造美和在生活中体现美的激情和能力。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不仅揭示物质内部丰富的运动形式及其规律性,而且揭示了化学领域蕴含的美。化学科学过程中的美育,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化学美教育。即通过对化学美的审美活动,培养学生发现、感受、鉴赏、表现和创造化学美的能力,同时形成一定的化学审美意识和修养。这是一个体现情感性、突出形象性、给学生思维以自由性的过程。一、化学教学中美育的意义美育的审…  相似文献   

10.
试论理工科类高等教育的人文关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是一个科技社会,而科学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反映到现在的高等教育中,尤其是理工科类高等教育中,普遍存在着一种强调科学教育而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什么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不同于以追求知识为目的的知识关怀,它以人为本,体现的是对人、人类社会...  相似文献   

11.
王朝元 《大学教育》2013,(15):34-35
审美活动包括审美主体、审美客体、社会生活实践、情感价值关系和形象性显现等构成要素。美与客观审美对象的某些属性有关,但不等于这些属性。审美主客体必须形成情感价值关系。美具有形象性,需感性显现出来。艺术创作表达主体的思想情感,要借助于审美形象来间接表现。审美活动与人的社会生活活动密切相关。审美情感价值关系及其形象性显现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审美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情感价值关系的形象性显现活动。  相似文献   

12.
舞蹈作为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表现形式的艺术活动,是人类审美活动比较集中的表现,是培养人们审美兴趣,提高人们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舞蹈美育只有在正确认识舞蹈与人的生命活动、舞蹈与智力及创造力、舞蹈与德育和美育的关系之后才可能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3.
通常,语文教育工作者大多只关心具体的、孤立的审美活动,而不注重引导学生对人生,对生活的真、善、美的追求.美育活动受到陈旧观念的影响与制约,无法从内容到形式凸显审美的主体地位,无法映射出时代的特色与潮流,进而忽视了美育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终极关怀.审美素质的养成是以审美心理建构的建立为前提的,老师通过对审美教育的理解与掌握,不断拓展和启发学生在美的熏陶中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既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同时也是值得教师反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这足以说明了“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美育即审美教育,它是通过自然美、社会生活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感受、鉴赏、表达、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学校美育的任务一、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美感能力是指审美主体凭借感官从形式上去感受美的能力。对美的感知、鉴赏是人们审美活动和艺术创造活动的基础,对丰富人的精神生活有重要意义。它是感性和理性、认识和情感的和谐统一。青少年受年龄、生活经验以及文化素养的制约,虽然对美已有强烈且广泛的追求,但是,他们的美感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的中国推行全面素质教育,实质上就是一项按照美的规律塑造人的系统工程.德育的最高境界,在于其人文关怀价值,在于构建一个深刻内涵之精神文明世界,其美学成就即塑造人格美.智育即通过培育人对客观世界之认识和实践,在美学上体现为审美自由和审美情趣.而体育的真实涵义,体现了人对自身和自然的美的追求.而劳动技术教育则蕴含着马克思所说的"劳动创造了美"和"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建造"的创造美及其美感体验的教育内容,是劳动美育与技术美育之综合.  相似文献   

16.
审美情趣,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的情感的倾向性,它是体现在个人审美活动中的一种主观的爱好。审美情趣基本上属于人的情感范畴,不仅带有个人特点,而且带有非理性因素。但它从根本上还是要受社会、理性的东西制约的。审美情趣必须通过审美实践,在审美教育中得到熏陶并健康发展。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17.
论审美心态     
在主体与对象所结成的审美关系中,主体起着主导作用。审美时的主体心态,是审美关系得以成立的关键。作为一种触及整个身心的活动,审美体现了主体身心的贯通。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精神活动,净化心灵,摒除杂念,超越世俗功利和滞实的眼光,又是审美活动区别于其它精神活动的标志。审美活动的这些特征,都集中地体现在主体的心灵状态中。主体对对象的审美的体悟方式和思维方式,也都是特定心态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8.
作为审美客体的散文文本,是创作主体的艺术创造变为社会性审美活动的中介,是创作主体与审美主体之间进行交流的依据.在接受主体眼里,它既是一种物化了的客观存在,又是一个亟待开发的审美存在,这与创作者追求的虚拟文本是不同的.本文从接受审美的视角,对文本的品质与层面,对不同类型、不同内质的文本的审美探求等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的主题呈现不同风格的同时,表现出大体相同的文化趋向,主要在爱情、家庭以及人文关怀三个方面,表现出女性作家的文化趣味和人生关怀“五四”以来女性作家以父子对立模式表现青年一代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其目的并不在于爱情本身,而更在于通过爱情叙述一个社会化的故事,达到批判封建主义礼教的目的;不同的家庭观念也表现出作家的文化差异和审美趋向;女性文学的人文关怀,是对题材领域的超越,也是对女性意识的超越.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思想中包含着实践元素和存在论元素。其中实践是审美活动的前提和基础,存在是审美活动的方式和终结目标。中国古人的实践体现了广义实践观,他们对人生的求索中体现了与自由相契合的精神实践。中国古代思想中尤其强调审美对于人的存在的重要意义,即追求诗意的境界。这是中国传统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的具体体现。在中国传统的存在思想中,审美活动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强调美在审美活动中生成。在这方面,中西是相通的。审美活动说到底是人的生存状态的一部分,是人们进入无差别境界的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