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韩非子》一书为我国战国时期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子撰。据《史记·老子韩非子列传》记载,韩非子为战国时韩国人,是韩国诸公子之一。生平喜欢刑名法术之学,曾和李斯同游于楚国,师从荀况。早年任职韩国,曾针对韩国的积弱国势上书韩王,提出修明法制、执势御臣、富国强兵...  相似文献   

2.
韩非     
韩非(前280——前233年),战国末年韩国的贵族,著名的法家,他曾与李斯同受业于荀子.在韩国的时候,屡谏韩王富国强兵之术,韩王不能用,便退而发愤著书,他的书传到秦国,秦始皇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无恨矣."前233年,韩非使秦,李斯自知不如韩非,怕自己失宠.便向秦王进谗言把韩非杀死.韩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韩非愤于自己的国家衰弱,不足以对抗强秦的兼并,他研究春秋、  相似文献   

3.
四川省编中学语文课本第九册《鸿门宴》一课对“臣为韩王送沛公”,一句的注释为:“张良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宫,所以他托辞说‘为韩王送沛公’。”这就把《史记》中“五世相韩”一句的意思弄错了。其实,这个“五世相韩”并非“张员的先人,五世都做韩国的大官”,而应该是张良的先人两代做了韩国五个国君的相。《史记·留侯世家》中的有关文字是这样的: 留侯者,其先韩人也。大父开地,相韩昭侯、宣惠王、襄王。父平,相厘王、悼惠王。悼惠王二十三年,平卒。卒年二十岁。秦灭韩且年少,未宦事韩,韩破,且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相似文献   

4.
<正>韩非子(约公元前281年—公元前233年),又称韩非,战国末期韩国(今河南省新郑)人。思想家、哲学家、政论家,法家的代表人物。他是韩王室宗族,韩王歇的儿子,精于"刑名法术之学",与秦相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韩非子文章出众,连李斯也自叹不如。韩非子目睹战国后期的韩国积贫积弱,多次上书韩王,希望改变当时治国不务法制、养非所用、用非所养的情况,但其主张始终得不到采纳。他便退而着书,写出了《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等著作。《史记》记载,秦王嬴政读了韩非子的文章,极  相似文献   

5.
韩王韩信徒封代王,在《史记》中有明确记载,而在《汉书》及后来的一些史籍中,则误以为韩信只易封地而不易封号,致使叙事多有抵牾之处。本文通过考证,指出韩王易封后为代王,并非仍称韩王,并分析了导致这一错误的原因。  相似文献   

6.
张在军 《成才之路》2013,(8):I0002-I0002
8.韩非一、生平介绍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韩国人,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先秦法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战国末期的韩国贵族。早年与李斯同师事荀子,"喜刑名法术之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他看到韩国政治腐败力量贫弱,一方面,多次劝谏韩王变法图强革新,但始终未被采纳;一方面,写成《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和《说难》  相似文献   

7.
韩非(约公元前280—233年),战国末期的哲学家、思想家,法家杰出的代表人物.出身于先秦韩国皇室,与李斯同为荀子的学生.当时秦国已成统一之势,战国六雄已是强驽之末,积弱的韩国更是不堪一击.韩非死时离其祖国的灭亡不过三年,离秦始皇统一中国不过十二年.他曾上书韩王、提出变法图强的主张,但未被采纳.韩非虽具有过人的政治才华,此时却也无力回天.加上他有口吃的毛病,于是便退而著书,从理论上进一步阐发革新政治的重要性.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看到后赞叹不已,甚至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竟以武力胁迫韩王派韩非去泰国.不久,被李斯、姚贾诬陷,毒死狱中.其著作保存在《韩非子》一书中.  相似文献   

8.
钟海燕 《辅导员》2009,(21):39-39
每一个经典都有它鲜活生命力的原因。伯牙摔琴谢知音和聂政刺韩王的故事流传千古,让人们对友情和勇毅充满景仰和向往;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诗句本身就已经被人们千古传唱;《梅花三弄》是它能在高雅难懂的古琴曲中较早地向通俗转型,从而使其被民众所接受……这也给了我们艺术教学工作以无限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以韩王矿南路架空线发生共振现象为例,阐述导线引起振动的原因、危害及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0.
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前二三三年),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韩非出身于韩国贵族,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他屡次建议韩王实行政治改革,但没有被采纳。后来,他的著作传到秦国,秦始皇看了其中的《五蠹》、《孤愤》等篇后,赞叹说:“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相似文献   

11.
杨康 《现代语文》2004,(6):15-15
韩非穴约前280—前233雪,中国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出身于王侯世家,是韩国的公子。和秦国的大臣李斯一起就学于儒学大师荀况。韩非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期间曾经多次向韩王上书,写下《难言》、《和氏》等文章,但是韩王并没有召见他。韩非的报国之心受到冷遇,悲愤中写下《孤愤》、《五蠹》等名篇。这些文章流传到秦国,为秦王赢政发现,大为惊叹,于是发兵攻打韩国,以获求韩非。韩非来到秦国,后来因得罪秦王宠臣姚贾,后者与李斯勾结陷害韩非,把韩非逮捕入狱,并在狱中将其毒杀。韩非的思想主要包含在《韩非子》一书中。韩非简介  相似文献   

12.
韩非(约公元前280年—前233年)是战国末期的思想家,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喜爱形名法术之学。其人口吃,不善言谈,而善于著书。他是先秦法家杰出的代表荀况的学生。作为韩国没落贵族后裔的韩非看到当时的韩国日渐衰弱,曾屡次向韩桓惠王和韩王安上书陈谏,主张修明法度,富国强兵,任用贤能,但未被采纳。于是,他便“观往者得失之变”,发愤著书立说,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阐明法制思想。秦王政看到他写的《孤愤》、《五蠹》等书,赞叹不已,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后来秦国攻打韩国以求韩非。公元前233年,韩国派遣韩非使秦。韩非入秦后,未及得到重用,便遭到李斯、姚贾的陷害,于公元前233年,在囚禁中被迫服毒,死于秦国。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蜀中琴馆、琴社为考察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蜀中琴馆、琴社相关史料,结合实地考察,从历史溯源、社团概况等方面来透视蜀中琴馆、琴社的成立背景及发展现状,同时提出思考建议,以期能为琴馆、琴社更全面发展起到作用。  相似文献   

14.
《扁鹊见蔡桓公》是《韩非子·喻志》篇中的一段文字。韩非(约公元前二八○——公元前二三三年),战国末期韩国的公子,曾和李斯一起受学于荀卿。韩非曾上书韩王,建议变法图强,不被采纳。韩非“喜刑名法术之学”,著书十余万言。文章传到秦国,秦王政(始皇)叹赏道:“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游,死不恨矣!”后来韩非出使秦国,未受重用,被谗害下狱,服毒而死。韩非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主张摈弃儒家德化、礼教那一套而以刑法治国,这对封建集权统治是有利的,但对广大人民是严酷的。  相似文献   

15.
唐小捷 《音乐世界》2018,(17):116-119
古琴,又称瑶琴、玉琴、丝桐和七弦琴,是中国的传统乐器,至少有三千五百年以上的历史。古籍记载伏羲作琴,又有神农作琴、黄帝造琴、唐尧造琴等传说;舜定琴为五弦,文王增一弦,武王伐纣又增一弦为七弦;可见古琴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八音之中,唯丝声于人情易见。而丝之器,莫贤于琴。  相似文献   

16.
话说古琴     
<正>古琴,雅称七弦琴,其实它更本真的名字,就叫"琴"。为琴冠上"古"之前缀,是近代以来为了区别钢琴、提琴等众多涌入中国的西洋乐器名称。古琴在构造上,充分体现着天人合一的价值观念。古琴由琴面和底板两块木头合精而成,琴面拱圆,是为"天圆",底板平坦,是为"地方",天圆地方,阴阳相合。琴长约三尺六寸五,象征一年三百六十五天;琴宽六寸,象征  相似文献   

17.
错位的母爱     
母爱,不应是孩子沉重的负担琴琴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一直是品学兼优的孩子,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全年级的前列。可令人意想不到地是,就在高考前的一段时间里,琴琴的成绩却直线下降。琴琴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却毫无办法,只得求助于琴琴的班主任老师。班主任王老师从琴琴要好的朋友那里了解到,琴琴近来晚上经常失眠。是因为临近高考心理压力过大,还是功课太多让她应付不了,或是其他什么原因?班主任带着这个问题与琴琴谈了两个小时。与琴琴谈完话后,王老师对一直焦急地等在办公室外的琴琴妈说“:从今天开始,你就用不着一直守在城里陪着琴琴读…  相似文献   

18.
工之侨的琴     
先秦著名制琴大师工之侨得到一段上好桐木,精心琢磨制成好琴,配以上弦,声音铿锵悦耳。到林间弹奏,百鸟和鸣;至山中弹拨,溪水随音悦动。他一生制琴无数,深知此琴为上品。他以为朝廷人才辈出,将此琴献出,一定会得到他们的赞赏。  相似文献   

19.
古琴作为中国的传统乐器早在周代就已经在民间流传,但古琴在跨越其它普通的乐器而成为“八音之首”则主要依托士阶层的存在。在汉代,众多的士阶层视古琴为雅器,借用琴曲抒发他们的内心情感,琴学也成为文人精神之寄托而具有人文音乐的性质,因而从根本上将古琴从“艺术琴”提升到“人文琴”的地位。文章主要通过汉代琴学造谐、汉代古琴作品、汉代古琴技法及汉代琴学的“人文琴”特征、汉代琴学的乐教思想几方面来阐释汉代琴学在中国琴史中的重要地位及影响。  相似文献   

20.
在有着悠久文明的中国,古琴应该算是一件有着同样悠久文明的乐器。最早的琴甚至可以追溯到半信史时代的神龙伏羲氏。据东汉著名音乐家桓谭在《新论》中的记载:"神农之琴以纯丝为弦,刻桐木为琴。"也就是说,这最初的琴是神农氏用桐木和蚕丝做成的。只是这种琴跟现在我们所见到的七弦古琴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