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核心知识与考查方式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结合“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四个二级主题的标准,分析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总结本主...  相似文献   

2.
在梳理“物质构成奥秘”主题教与学的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学生问题产生的根源,将“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教学定位于促进学生微观认识发展,并提出“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认识模型,在初三年级进行该主题新授课的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设计与实施研究,并对教学效果进行了检验.在此基础上,提炼促进学生微观认识发展的“物质构成奥秘”主题的有效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3.
一、核心知识与考查方式《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主题旨在帮助学生用微粒的观念学习化学,通过观察、想象、类比、模型化的方法使学生初步理解化学现象的本质,结合“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物质组成的表示”四个二级主题的标准,分析近年来各地中考试题,总结本主题的考查内容、核心知识及考查方式(见表1)。  相似文献   

4.
一、“物质构成的奥秘”课标解读 学习本单元.同学们对物质组成的认识要由宏观上升到微观,由现象深入到本质,探究物质构成的奥秘之所在:认识元素的概念,从宏观上了解物质的组成;知道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认识物质的微粒性和多样性,并能用微粒的观点(分子、原子、离子)解释日常现象,如气体的压缩、扩散,不同液体混合时体积的改变,以及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认识原子的构成,能从质子、中子、电子、电性、电量、相对原子质量等方面建立原子模型。  相似文献   

5.
本课是牛津上海版初中科学六年级第六章第三节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认识蒸发现象、探究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及运用粒子模型解释蒸发快慢的原因等。在学习本内容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水的“三态”变化、沸腾现象、物质的粒子模型等知识,还设计过“种子发芽”、“分辨不同物质的导热性能”等简单实验。  相似文献   

6.
<正>一、教学分析1.教材分析“分子和原子”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的第一课,是学生从宏观探索走向微观解密的转折点,也是学生微粒观构建的“起点”,更是学生初中化学学习的“分水岭”[1]。因此,教师要找出宏观现象与微观世界之间的“契合点”,结合学生的“兴趣点”进行教学设计,利用学生所熟知的挥发与扩散现象引发学生对“微观世界”的想象,构建学生的微粒观。  相似文献   

7.
刘畅 《文教资料》2006,(10):137-138
在我们的艺术教学过程中,会碰到相当多的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出现“高原现象”。如何正确对待这一现象,学生应在教师的引导下,帮助学生克服“高原现象”,使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与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真正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善于学习、自主学习的终生学习者。  相似文献   

8.
一、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或事物入手创设问题情境自然界的许多变化充满了神奇色彩,蕴含着丰富的化学知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有时也令学生感到困惑,这些都成为学生心中的一个个解不开的谜。这些“谜”对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会激励他们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例如,在学习氧气的物理性质时,引导学生回忆一种熟悉的现象:在炎热的夏天,经常看见池塘中的鱼把头浮出水面,张口呼吸,这是为什么呢?又如,我们在学习构成物质的粒子时,可用这样的自然现象来创设情境:打开一瓶白醋,立即闻到醋的酸味;将一小块糖放到一杯水中,一段时间后,糖不见了,水却有了甜味。  相似文献   

9.
欧忠祥 《中学理科》2000,(10):28-28
光现象的内容有两章,即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这两章的知识结构十分相似,都涉及到有关“线”、“角”、“像”等问题,在学习时,同学们应抓住这根主线。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引导学生“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新“课标”一方面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旨在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将科学探究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学习内容,在内容标准中单独设立  相似文献   

11.
记得2009年9月21日《美术报》的一位作者写了一篇这样的文章——《美术高考生应对“高原现象”策略谈》,文章分析了“高原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应对策略。这里我要阐述的是在教育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在学习美术过程中由这种“高原现象”而引发的平台期的构成情况,以及如何缩短或尽量减少这种平台期。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平台期,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暂时的停顿或有所下降的现象的时间段。这种现象。笔者认为是所有学生都回避不了的,学习成绩中等或以下学生有,优秀的学生也同样存在这种现象。  相似文献   

12.
<正>一、课标、教材分析“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是科粤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的内容之一。作为自然科学基础学科之一的化学,是从微粒角度研究物质的结构、组成、性质、变化规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的科学,是一门宏观和微观相统一的科学。宏观世界的五彩缤纷、千变万化均源于微观世界的种种奥妙。“物质的构成”是初中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是学生继续学习化学的前提和保障。  相似文献   

13.
陈锦 《化学教学》2010,(2):40-43
[设计说明]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九年级化学的这一节课是从宏观的物质世界跨进微观的物质世界的第一课,对于学生认识宏观物质的微观组成具有重要作用。同时。为进一步学习第四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奠定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王宁 《化学教与学》2013,(10):79-80
有关《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章节的学习一向是我校学习基础差和学习能力差的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虽然我每次都能按时完成教学计划,但从学生课后作业的反馈情况来看,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一方面由于学生缺乏归纳、整理的概括能力,另一方面教师枯燥的讲解和微观世界的抽象、陌生让学生产生了畏难  相似文献   

15.
贺志康 《地理教育》2015,(Z2):41-42
高中地理课程中,地理必修1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和地理选修1“宇宙与地球”第一章“宇宙”与第二章“太阳系与地月系”大部分内容都是天文地理的知识,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教学设备的要求较高。特别是地理必修1第一章,是学生最先学习的高中地理知识,如果能在这部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地理学习兴趣和动机,培养求真、求实的科学探究精神,对高中地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鉴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有限和学校地理教学设备以及观察条件限制,借助Stellarium辅助教学,将有助于这部分内容的学习。  相似文献   

16.
将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深度融合,可多元、可视、有趣地传递知识,引领学生深度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文章以科粤版化学教材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空气、物质的构成”第二课时“构成物质的微粒(Ⅰ)——分子”的教学实践为例,探索信息技术与初中化学教学的深度融合策略。  相似文献   

17.
厌学是指学生从内心厌弃学业和学习生活的一种现象。目前,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学生厌学现象。为了遏止辍学现象,有的地区和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但都不能有效的挽留住学生,大多数学生家氏也都积极支持和劝说孩子返校上学。但学生们就是不回头,且众口一词:“不爱念”、“没意思”。  相似文献   

18.
"物质构成的奥秘"是初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知识。主要讲述了"化学物质的多样性""微粒构成物质""认识化学元素"以及"物质组成的表示"四大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之后的化学学习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在这一内容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提高化学教学质量,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9.
程莹 《南昌教育》2006,(10):16-16
每当有演示实验时,学生都特别兴奋。因为实验中常出现发光、发热现象,物质颜色、状态变化等,都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可是学生很容易只停留于“走马观花”的阶段。因此,在演示实验时,我总是有的放矢地设置疑问,指导学生观察现象,使之“带着目的看,看着现象想”。  相似文献   

20.
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不但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心理发展水平以及化学学科内容本身的特点来安排教学内容,而且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所以在课程上以“科学探究”“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的化学变化”“化学与社会发展”等5个一级主题依次安排教学内容,再将每个一级主题分成若干个二级主题(单元),这些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和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化学基础知识,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