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新文学三十年乡土小说呈现出鲜明的黑色主色调,这种色调折射出乡土中国的现实状态和知识分子的思想状态.首先它呈现着中国乡民面对永无完结的苦难时,潜在或表现出的复仇情绪;又是书写乡土的知识分子们反思愚昧、颟顸而义顽固、强大的乡土中国时,对文化顽疾和国民劣根所流露出的深刻绝望;在文笔清淡的作家那里,也未能荡尽黑色的隐忧,那是一种对人性和人类命运饱含深情的思考和关怀.  相似文献   

2.
乡土小说是中国新文学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方言是其"土气息、泥滋味"的重要表征。在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发展史上,乡土小说家、评论家大都审慎而艺术地运用方言,方言在乡土小说中也具有多重审美内涵。乡土小说发展到十七年(1949—1966)时,方言却只简单地成为作者创作、思想立场的表征。在十七年乡土小说中,方言泛滥与审美质素的消弭成为一个饱含思想史命题的语言症候。作家周立波的创作正是这一问题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3.
“郁达夫——这个以小说闻名于世的“五四”新文学巨匠,离开我们己经三十七年了。至今人们提起这个名字,仍然忘不了他是当时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一位主要发起人,而且是在小说创作方面成为前期创造社浪漫主义倾向的代表,在二、三十年代新文学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流派。尽管三十多年来,人们对其作品和人品的评价仍然是仁者见仁,  相似文献   

4.
民间文学源远流长,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不可估量。从乡土小说的三大家鲁迅、沈从文、赵树理的创作与文本的解读中,可见民间文学对现代文学乡土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乡村小说因特定的历史语境而产生,并伴随着新的历史语境而发展。“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分别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重要的文学现象。较之“五四”乡土小说,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在创作主体、创作思想、文本色调等方面均发生了嬗变。这些嬗变反映了特定社会背景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审美感受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农民、农村作为“五四”新文学启蒙主题的主要表现对象,在乡土小说中得到了很好地展示。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在对此的继承与创新中,让我们看到了当下的农村生活图景,同时也显示出了作者的矛盾心态。  相似文献   

7.
韩蜜蜜 《文教资料》2012,(34):82-84
阎连科是位个性十分鲜明的河南作家,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他便执著地在"耙耧山脉"这片土地上耕耘。他在近三十年的写作生涯中,为读者奉献了多部直击灵魂深处的优秀作品,其小说寓言化创作倾向十分明显,显示了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因此本文试从寓言化创作的角度分析阎连科的乡土小说,希望能通过分析其乡土小说中寓言化创作的表现,为人们更好的走进阎连科的乡土世界提供一个视角。  相似文献   

8.
简论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的基本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新文学的艺苑里,在鲁迅乡土小说的开拓下,在外国文学雨露的滋润中,在乡土作家们辛勤耕耘后,绽开了一丛丛饱含着泥土芬芳的小花一一乡土小说,被称作为乡土文学。乡土作家们在丰厚的生活根底基础上,以深沉的民族忧患意识、执着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拳拳的乡井之情描绘着二十世纪初叶的中国乡土社会,组成了二十年代乡土文学纷繁多彩的世界。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说:“应当让受现实压迫的人意识到压迫,从而使现实的压迫更加沉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小说创作再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风貌人情以及乡土百姓的生存状态。从小说文本入手.探寻鲁迅小说世界里乡土社会中的权威——封建迷信、官和长老,着重分析此三类权威在小说里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废名是我国二、三十年代文坛上一位独特的现代乡土小说作家,笔下塑造了形形色色的平凡人物,但他最心爱的人物还是小儿女,小说渗透了他对小儿女的关爱和同情。  相似文献   

11.
在《陌上》中,作者付秀莹创造了一种"反传奇"式的乡土写作,整部小说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其反映出来的是付秀莹想象乡土世界的方式及其内在情感结构。她既无法阻挡时代的洪流和"乡土"世界的消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村民们的烦恼,因而小说以一种矛盾的敞开方式显示其无限的延宕状态。小说古典、诗意和内敛的风格背后是其结构的散裂与未完成状态。  相似文献   

12.
抗战爆发后,历史为新文学民族品格的发展提出了要求。对于解放区小说来说,历史也为实现这一要求提供了条件。解放区作家在深入农村,深入农民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乡村精神,他们对各具地域特色的乡土风情的描绘以及对现代小说文体民族化的创造革新,是解放区小说民族品格最集中的表现。这些都对当前文学的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的主流是乡土小说,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浓郁的乡土特色相融合是其基本特征。三十年代的沈从文模式和五十年代的周立波模式对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极富启示意义。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六十年代以周立波为典范的乡土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二、八十年代周立波与沈从文两种传统交相辉映的时期;三、寻根浪潮后的多元化创作时期。  相似文献   

14.
在近三十年乡土文学逐渐退隐的背景下,徐则臣以"京漂"系列小说塑造了一批来自乡土,受过一定教育,身份、职业、情感模糊的新形象.这类小说有反"乡土文学"的特征和独特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胡适以特别的方式大力推崇寿生的小说可谓是现代文学史上一桩耐人寻味的个案,寻析这个中缘由,既可窺胡适关于小说的美学理念,亦可见寿生小说的特征。从艺术内容看,寿生的小说表现了一种乡土经验,与胡适文艺平民化的美学观念相契合;从艺术精神看,寿生的小说以一种真实得近乎奇特的手法表现社会和人生的悲剧,令人震惊,具有反传统"大团圆"的小说模式的功能,实践了胡适所提倡的新文学应具备西方悲剧精神的美学主张;从艺术形式看,寿生的小说用了一种活泼、生动、自由的乡土方言作为语言媒介工具,体现了胡适建设"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美学追求。  相似文献   

16.
大批乡土者涌入城市谋生的现实,造就了乡土者不同于以往的新型城市经验。荆永鸣的小说从乡土者的城市经验入手,凸现了乡土者初步融入都市社会的生命狂欢状态和游离于城乡之间的生存荒诞与流浪感。  相似文献   

17.
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的主流是乡土小说, 鲜明的时代精神与浓郁的乡土特色相融合是其基本特征.三十年代的沈从文模式和五十年代的周立波模式对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极富启示意义.当代湖南短篇小说创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五、六十年代以周立波为典范的乡土小说创作的繁荣时期;二、八十年代周立波与沈从文两种传统交相辉映的时期;三、寻根浪潮后的多元化创作时期.  相似文献   

18.
巴人从二十年代初开始就以表现家乡的风土习俗、农民的遭遇命运而为文坛所瞩目,直到解放初还在努力修改《莽秀才造反记》这幅五十年前“中国江南农村生活的风俗画”。乡土小说的创作纵贯了巴人整个文学道路,并以其个性特色和可观的艺术成就而在新文学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巴人的乡土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本文拟就其变化发展作一番探析。一“乡土文学”这一概念来自鲁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导言。按鲁迅  相似文献   

19.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20.
茅盾和贾平凹都曾写作乡土小说,茅盾30年代的作品反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对中国古老乡村的冲击,贾平凹在改革开放潮流中用审视的眼光看待乡土社会的变化。本文将通过对比茅盾、贾平凹此类乡土小说中的人物类型变化、乡土发展状态以及作者对"城乡碰撞"的态度来探究不同时期的作家们在城乡巨变中对乡土社会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