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悠悠历史文化发展长河中形成了中西美术两大绘画体系,即以中国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与以油画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以上两大绘画体系各有其鲜明的艺术特征和根深蒂固的文化根基,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审美特征.西方艺术尚形,而中国艺术尚意;西方艺术重再现、重理性,而中国艺术重表现、重感性.通过中西美术比较,既可以找到其不同之中的相似之处,进而找到这些相似之中的不同,从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中找到自身文化上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2.
祁锟 《文教资料》2007,(9):105-106
版画是中国美术的一个重要门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不能适用社会发展的问题,因此要重构版画艺术新理念,促进中国版画艺术与西方艺术、现代艺术的融合,将民间艺术融合到中国版画艺术中去,实现中国版画艺术的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3.
南音,顾名思义,就是流行于闽南地区的一种民间音乐。相传它起源于汉唐,形成于两宋,发展于明清,到目前为止已有千余年的历史。翻开中国古代的历史不难看到,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其实是一部经历了几次民族大融合的历史,同时也是一部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两汉后的中国,由于社会矛盾的不断激发,中原大地战史纷  相似文献   

4.
中国绘画艺术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繁荣局面,经过了一百多年的艰难历程,中西美术的融汇与论争是中国美术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于中西方绘画存在的区别及融合艺术,我们要辩证地、用接受主义美学的原理去认识、理解。在绘画中体现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同时系统地吸收西方的油画精华,将外来艺术融入中国绘画中,形成独特魅力的中国画艺术风采。本文将简要的运用接受主义美学的原理对中西方的绘画艺术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5.
徐悲鸿和刘海粟都是我国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以中国传统精神为主体消化融合西方文化艺术的事业。在面对怎样对待和改良中国传统美术这个问题上,始终坚持中西融合的方式,引进西方的色彩学、解剖学、透视学理论,同时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美术的精华。他们的艺术作品及思想对二十世纪中国美术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二十一世纪之初,重新认识两位大师,将对现代美术创作有所启迪和裨益。  相似文献   

6.
《圣经》这本基督教的经典,本身就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对西方文化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持久且深入的影响。《圣经》与西方文化艺术碰撞融合的过程勾勒出了一段西方灿烂的文化艺术发展的历史。  相似文献   

7.
现代西方美术思潮对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0世纪以来,中西方艺术和哲学文化的不断融合,拉近了中西方高等美术教育的距离。中国美术教育在西学东渐的大历史背景下,不断地吸收现代西方美术思潮的积极因子,表现出了巨大的包容性,成为推动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发展的原动力。但是,现代西方美术思潮与中国高等美术教育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冲突,使中国高等美术教育表现出暂时的困惑与迷茫。如何在信息全球化的大环境中保持中国高等美术教育先进性、前瞻性和所具有的基本特色,是每一位中国艺术家和艺术教育家所尤为关注的要点之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科举考试作为一项封建制度,是整个科举社会,乃至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文化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1300余年封建社会文化的形成、演变与发展。如今,厘清科举文化概念,研究与挖掘科举文化内涵,是研究科举学与教育考试文化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9.
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与历史 ,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中国绘画形式。当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和现代艺术的关照之后 ,中国绘画将如何吸收西方外来文化 ,如何对待西方美术对中国绘画的创新与发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 ?需要当今艺术家给予十分的关注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由于历史、文化以及宗教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宗教美术,中国以佛教美术为主,西方则主要是基督教美术。中西方宗教美术在历史作用、题材内容以及表现形式等存在诸多相异之处。而正是这种差异。为中西方宗教美术互相促进、互相学习、共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1.
翟凯威 《天中学刊》2005,20(3):119-120
西方现代和后现代艺术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中的文化矛盾。中国美术在20世纪的百年历程中,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反人性的非理性的西方文化价值观,导致了传统文化精神逐渐减弱,所以中国美术保持和发扬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华侨华人美术研究中,移民意识是解读华侨华人美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文化漂移性是移民文化的重要内涵,移民意识决定了华侨美术既有"传统性"又有"异域性"的文化特征。华侨美术在其自身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民族性、异域性、漂移性相结合的独特的美术文化现象。这种文化融合是故国文化基因与移民意识相融的结果,是中国传统美术形态和西方美术形式意韵的融合。华侨华人美术的发展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途径,对强化国家文化影响,促进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赵震云 《考试周刊》2011,(19):39-40
民间美术蕴藏着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民间美术是相对于宫廷美术、文人美术、学院派美术等形式而言的,它直接来源于人民大众。民间美术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艺术价值远远超越民间美术本身,具有极为丰富的美学、历史和人类文化等内涵,它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宝贵的结晶,而且是中国美术范畴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间美术的起源与发展入手,探讨了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问题,论述了其发展的现状,并指明了其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民间美术是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各民族在长期的文化交流与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作为一种母体艺术,它哺育和滋养了中国各民族的文化艺术,是中国民族文化的愧宝,具有重要的价值和现实意义。但在当今社会的形势下却不容乐观,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在现代艺术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间美术将会被现代文明淡出和吞噬,导致一些边缘的、非主流的民间美术走向蜕变和消亡。对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迫在眉睫。新形势下,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使之与现代艺术相融合,取长补短,才能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大连大学学报》2010,(1):F0002-F0002
我校艺术研究院院长李倍雷博士,历经四年多撰写的《西方美术史》由重庆大学出版社出版(2009年第一版),该书得到了大连市政府学术专著资助。本书的基本思路是把美术作品尽可能置于原初状态去描述和阐释西方美术作品,并按照西方历史发展的路径梳理西方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冰河时期的历史文明是我们阐述西方美术历史的起点,两河流域的文明揭示了西方美术史的源头。  相似文献   

16.
近五百年来,西方文化突飞猛进,加之中国晚清时期的闭关自守,在许多人看来,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中已经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最近十余年又重新开始受到人们的重视,各类的"中国元素"开始被应用到现代平面设计当中,文章尝试从中国书法发展的三个阶段出发,归纳出书法的三个特征,进而以靳埭强先生的三件作品为例,引出对中国书法与现代平面设计的区别与融合的思考.关注和研究中国传统的艺术观念,已成为中国平面艺术设计师得到发展的一条捷径甚至是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7.
如果说唐代是中国以至世界历史上最光辉灿烂的一章,那么,隋代则是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混乱局面,在政治与经济上作出重大改革,在文化艺术上得到很大发展的特定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这光辉灿烂的前再。隋代,虽然只有短暂的三十余年(公元581-618年),但在众多的艺术领域里;在中国绘画艺术方面,却承上启下,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隋代是魏晋南北朝过渡到唐代的一座“桥梁”,由于有隋代中国画艺术的继承和铺垫,使中国绘画创作沿着自己的发展规律迅速迈进,走向有史以来的空前辉煌。隋代中国画具有托举和桥梁作用。它…  相似文献   

18.
从中国油画40多年的发展历程可以看出,中国油画的风格流派和艺术样式与有西方美术发展史有着许多契合点。许多画家只是停留在西方绘画表面形式上的学习,却忽视中国油画的发展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的重要性,只有结合自身经济、文化、政治状况,融合本土文化以后才能走上良性发展轨道。许多具有前瞻眼光的画家,他们不仅吸收西方绘画的养分来滋养自己的创作,而且在自己的油画风格中加入中国传统写意性绘画元素。融合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技法进行本土化油画风景创作,既促进了油画风景多元化创作,又使作品面貌独具一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化底蕴。就目前来看,中国的现代绘画以及现代设计的方面,都受西方的影响比较多,西方的艺术思想、西方的绘画方式、西方的艺术理论都影响着中国的画家、设计师们。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们意识到中国的民间美术是有一个语言作用的,它是中国的符号,是中国所特有的艺术语言。我们已经渐渐忽略这最代表中国特色的东西,艺术家们要用这最民间、最原始的符号进行创作,是非常具有传承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是民族文化传承最有效的手段之一.在基础美术教育之中聚集了众多民族文化元素,它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的载体,成为人们认识美术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美术曾受到各种文化形态的影响,并在相互吸纳与融合中,形成了特有的中国传统美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