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慎宇 《中国广播》2004,(7):62-63
任何一种传播媒介都是以受众为传播对象,并以实现对受众的有效传播为目的的。因此,任何大众传媒都必须重视研究受众需求,特别是媒体自身受众的需求,广播自然也不例外。  相似文献   

2.
网上广播(INTERNET BROADCASTING),亦有人称其为“在线广播”,系指数字化的音频视频信息通过国际互联网传播的形态。近年来,随着国际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这种新的媒体传播方式日益深入到社会的每一角落,正在逐步成为受众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网上广播应该是新闻媒体未来发展的一大趋势,可以应用于媒体分发、远程教育、视频会议、远程演示和商业广告等领域,更重要的它是广播传播手段一个有益的补充。  相似文献   

3.
巩明 《记者摇篮》2001,(10):31-31
广播媒体是一种声音媒体,也是广告信息传递最快的媒体之一。由于广播媒体同时还具有对突发新闻进行同步传播及不用文字做载体传递信息,适合不同文化层次的受众和极强的亲和力等优势,所以,广播媒体的广告经常被广告主及企业选用。这种以声音为主体的广告形式决定了广播广告只能通过对受众听觉的吸引而唤起人们的注意、兴趣和感知,从而发挥广告的作用。因此,广播广告的声音的魅力就显得格外的重要。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2004,(8):32-42
广播媒体在拥有多项优点的同时,也有着易逝性、线性传播的听众被动接受和有声无图等缺陷。在注意力经济时代,哪家媒体最能争夺受众的“眼球”,最能实现互动性以及信息的可点播、易查找,哪家媒体就能占领竞争中的高地。因此,具备这些优势的网络新兴媒体,成为其他传统媒体在竞争中  相似文献   

5.
广播是依靠声音来沟通听众的大众传播媒体,这就决定了广播广告必然要通过声音传播广告信息。广播广告跨越了字的局限,不受化层次的制约,雅俗共赏,受众范围广泛,经济实惠,借助亲切动听的语言,配以动人的旋律和真切的环境声效,能使广大听众在美妙的听觉艺术氛围中接受广告信息,  相似文献   

6.
在大众传播学中.受众是信息的接收者,是信息传播的终端。主持人作为媒体代言人.是媒体“人格化”的代表,充当着传者的角色。因而,主持人形象塑造与受众的认知有着下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传播理念由“传者中心论”到“受者中心论”的不断转变.受众的地位越来越高.主体意识越来越强,受众认同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受众认同在本质上是对传播效果的肯定.所以主持人形象塑造真正被受众认知才有价值。作为媒体的重要组成方面,主持人所从事的是一种特殊的工作。由于在媒体的频繁出现,他们便成为公众的、社会性的人物。他们还是自身所属媒体形象的体现.同时,由于媒体在我国是党和政府的喉舌.因此主持人有时也就成为党和政府以及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7.
在信息爆炸、信息多元化、媒体密集的传播环境中,只有个性鲜明、独具魅力的传播才能在众多同类媒体中脱颖而出,成为被受众注意和选择的对象。个性化传播可以说是现代社会背景中传播的必然趋势和主流。个性化是主持人节目传播的重要特色,也是受众接受主持人节目的特殊审美需  相似文献   

8.
孙弘 《新闻采编》2006,(5):18-19
新世纪的中国广播事业发生了很大变化,广播传播受到其他媒体的多重挤压,尤其是电视和网络媒体。要实现广播媒体在新世纪的复兴,首先得了解广播受众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所谓亲和力,指的是媒体与受众之间的紧密感、亲切感、信任感、互动性、关注度和接受度。对理论广播来说,亲和力就是让理论走向大众,让听众能在不知不觉、自然而然的情况下接受。  相似文献   

10.
广播互动的演变和深度开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蔺平 《中国广播》2004,(8):22-24
在信息快速流动、受众诉求提高、获取渠道增加、媒介日趋发达的今天,各种媒体都在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想方设法挖掘自身潜能,绞尽脑汁发挥自身优势,创新媒体表达方式,拓展媒体交流途径,以期扩大受众市场占有率,实现媒体影响力和收益率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广播是惟一非视觉性的伴随式传播媒体.如今受众的眼睛太累了.而堪称“绿色”媒体的广播有着得天独厚的非视觉性及伴随性优点,受众可以利用广播这方面的特长,把耳朵“竖”起来,既可发挥广播媒体的新闻信息传播及音乐欣赏功能,又能解放不堪重负的眼球,还可伴随着强身健体等活动,可谓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应当为受众广为共识和充分运用.解放受众眼睛,为受众眼睛减负,广播媒体重任在肩,责无旁贷,并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12.
黄欣 《新闻传播》2007,(10):62-62
“互动”是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科技的发展而产生的。受众收听广播本身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而且,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崇尚自主、渴望参与的主体意识日趋增强,媒体所传播的信息与受众的距离(包括心理、时空等)也在明显拉近,这就更加激发了受众的参与欲。[第一段]  相似文献   

13.
随着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爆炸式流行,信息传播越来越碎片化,传播效率也越来越高。广播媒体在面对信息碎片化浪潮时,媒体从业者们从提高新闻节目的密度、提高内容丰富度、加快播报节奏等方面,抢时效、抢信息量、抢受众。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也出现了新闻价值缺失、工作态度随意、新闻权威性下滑等诸多问题,为此广播媒体在应对新闻传播碎片化趋势时,要有责任意识,从理论高度解释新闻背后的意义,从而让受众了解事件的全貌。  相似文献   

14.
马为公 《中国广播》2006,(11):18-19
新闻媒体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人们通过媒体了解信息,了解外部世界,通过媒体表达意愿,表达观点;媒体向人们发布信息,不同类型的媒体通过不同手段发布不同类型的信息;人们对信息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媒体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内容也是多样性的。这种传媒与受众两个方面的多样性,决定了我们新闻从业人员不仅有责任向受众提供  相似文献   

15.
媒体联动,又称跨媒体传播或跨媒体运作。在数字信息时代,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强烈,当单一形式的传播媒介不能满足受众的需求,或者单个媒体不能承担高质量、广幅度、大范围的传播任务时,媒体联动便应运而生。传统媒体借它种媒体的优势为己所用,跨媒体运作,将大大加强媒体的报道力度,有利于各媒体市场的共同繁荣。媒体联动在广播界已经屡见不鲜,作为对台湾广播,其传播对象和传播任务都具有特殊性。新近的对台湾广播改革实践证明,与其他媒体联动是增强对台湾广播宣传效果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分众化是社会转型期受众的显著特征。在传媒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任何一个媒体都不可能占据整个市场。当大众传播进入分众传播时代,分众化的受众成为媒体争夺的起点和落点。作为"分众"的听众与广播媒体存在什么样的互动,听众作为传播活动的起点和落点,其转型期分众化特征对广播媒体有着怎样的影响,广播面对分众化的听众如何更理性、自觉地进行传播,这是当代中国广播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7.
杨晓兰 《新闻窗》2013,(4):74-74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多元、媒体多样的时代,传统媒体、新媒体群雄并起,所谓的“第四媒体”、“第五媒体”已闯入我们的生活,尤其是后者突飞猛进,不断蚕食传统媒体市场,瞬息万变的传播环境对媒体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受众和客户的需求变化、新的传播手段、新的传播平台,都在改变着媒体的生产和传播方式。  相似文献   

18.
一受众对传媒的注意力可分为短期偶然注意力与长期注意力。本文所指的注意力属于长期注意力,即指受众对于特定媒体的价值与情感认同,这种情感的忠诚度主要是由于特定媒体的传播内容对于其目标受众的价值亲和力所造成的。要增强受众对某一媒体的情感忠诚度,主要是强化受众对特定媒体的价值探索经纬认同,而这一认同的强化过程,从媒体自身角度来说主要由三方面要素构成:一是明确传播对象(受众定位),即明确自己的受众是谁;二是明确传播内容(功能定位),即你向受众提供的是什么;三是明确你的优势(优势定位),即受众的客观需求与媒体的主观愿望在什…  相似文献   

19.
网络媒体的勃兴,网络的交互功能给了电子媒体和纸质媒体一个深刻的启示:受众对信息传播活动的参与度,是与受众对媒体的关注度、与媒体在人民群众中所产生的影响成正比的。所以,报刊、广播、电视自觉地、有意识地吸引受众参与自身信息传播活动,为他们提供展示各种观点和才艺的平台,努力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百花齐放、百  相似文献   

20.
侯迎忠 《视听界》2008,(4):74-76
数字化使得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和信息接收习惯发生了变化。带给广播媒介全新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通过对长沙地区听众的实证调查发现,受众接触广播及与电台交流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与数字化的新特点。广播媒体听众比例下降,目标听众定位存在偏差。节目内容与服务方式改变缓慢。为此。广播媒体必须由单向传播向双向甚至多向传播转变。节目内容制作上从专业化向类型化转变。积极培育听众在数字化背景下收听广播的新习惯与交流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