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煜原名从嘉,即位时更名煜,字重光。为南唐之后主,后世称为“李后主”。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词,今留存下的词作大约三十余首。他为君之政不足与道,但他的词作却为后人所重视,并得到极高的评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李煜为宋初婉约词开山,在中国词史上有杰出的成就。李煜因为其政治上的失败,由一个南唐小皇帝而沦为北宋的阶下囚,导致他的词作更多表现的是国破家亡之情感,传达凄凉孤寂之悲音。《望江南》便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首。  相似文献   

2.
南唐后主李煜在过着三年的囚徒似的生活中,用血泪泣成了一首首人间绝唱。他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一朵奇葩,也被后人誉为“千古词帝”、“词中帝子”。他的作品不多,但艺术成就却相当高,这与其词作的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情感是词的灵魂,后主前期词作多写豪奢的帝王生活,与之相较,后期词的情感更为真挚感人。其词作中的真情,为后世词抒情功能的发展起了助推作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身为一国之君,“一旦为臣虏”,国灭身死,李煜是失败的。但作为诗人,他却是成功的,因为李煜的词作(主要是后期词作)战胜了时间浪花的冲刷,为一代代读者吟咏品评。其中最突出的代表莫过于《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千百年来,人们对她作出了多种解析。  相似文献   

4.
身为一国之君,一旦为臣虏,国灭身死,李煜是失败的。但作为诗人,他却是成功的,因为李煜的词作(主要是后期词作)战胜了时间浪花的冲刷,为一代代读者吟咏品评。  相似文献   

5.
望江南闲梦远 ,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南绿 ,江城飞絮滚轻尘 ,忙杀看花人。闲梦远 ,南国正清秋 ;千里江山寒色远 ,芦花深处泊孤舟 ,笛在月明楼。李煜原名从嘉 ,即位时更名煜 ,字重光。为南唐之后主 ,后世称为“李后主”。一生中写了大量的诗词 ,今留存下的词作大约三十余首。他为君之政不足与道 ,但他的词作却为后人所重视 ,并得到极高的评价。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称“后主之词 ,真所谓以血书者也。”现代学者普遍认为李煜为宋初婉约词开山 ,在中国词史上有杰出的成就。李煜因为其政治上的失败 ,由一个南唐小皇帝而沦为北宋的阶下囚 ,导…  相似文献   

6.
<正>李煜,南唐后主,疏于治国,工于治词,词作流传虽少但影响深远。李煜之所以能打动后世无数读者,正是因其词作景真情真,毫无矫饰。他也被誉为一个"不失赤子之心"的千古词帝。一、夫妻情真大周后是李煜的皇后,名叫周娥皇,长得国色天香。自幼聪明伶俐,既学诗书,又学弈棋,尤能歌善舞。十八岁时,娥皇嫁给了十七岁的李煜,两人感情深厚,琴瑟和谐。有一首《子夜歌》便是描写李煜与大周后春天饮酒赋诗生活的:  相似文献   

7.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李后主。他天资聪颖,通晓音律,工书善画,擅长诗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尤以词名世。作为一个末代帝王,他的诗词与其他诗人词人大有异趣,而就其本人的诗词而言既有明显差异,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本文拟比较李煜诗词的异同,以深入分析,客观研究李煜诗词的成就和特色,并从中获得有关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8.
南唐后主李煜流传至今的词作不过三十余首,而其中涉及到“梦”的竟达到了一半左右,这在极其喜欢写梦的中国古代文人中也是非常罕见的现象。本文试从李煜词的梦意象入手,探讨他的梦词所取得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9.
如何认识和评价李煜及其词作,确是我国古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50年代中期,曾掀起一次讨论的高潮。当时,由于思想的狭隘,理论上的片面,特别是庸俗社会学的影响,对李煜词贬斥过分。“文革”后,清除了极“左”思潮的流毒,李煜及其词作的价值被重新发掘,并被更多人所首肯。但要真正做到实事求是,既不囿于成说,又不有意拢高或随意贬损,从而得出科学的结论,也颇不容易。新近,读了王基先生的《光华千秋李煜词》(以下简称王文)①,在具体作品的诠释上受益匪浅,但在总体评论李煜及其词作的价值,特别是其艺术魅力的成国探讨上,…  相似文献   

10.
纳兰性德是清初一位颇有成就的满清贵族词人,他轻富贵,重情义,个性率真。王国维评论他的词“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他的词作风格清新隽秀,自然超逸,哀惋动人,被认为和南唐后主李煜的词风格接近,不仅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而且对于后人的学创作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开创了豪放派词风。结合苏轼的人生背景,解读他在黄州时期的词作内容,可以看到他的词风格的多样化。虽然他仕途受阻,心灵受挫,但他所坚持的积极入世和乐观自信,使得“旷达”始终是其词作风格的主旋律  相似文献   

12.
我看李煜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亡国之后,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在我所喜欢的文人中,李煜位列第一。李煜的词大多写于亡国之后,所以带有忧愁之情。但是这些词却愁得美,愁得吸引人。放眼唐、宋两朝,又有谁能像李煜那样伤感?李煜把自己的无限忧愁全寄托在词上了。有人说李煜假若不是皇帝,他的词可能会写得更好。但我觉得,李煜若不是皇帝,更确切地说,不是亡国的皇帝,他又哪来那么多的愁,又怎么写得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样流传千古的名句?可以说,李煜是时代造就的诗人;但也是诗…  相似文献   

13.
刘晓黎 《成才之路》2012,(29):12-12
李煜后期词风从婉约秀逸转入雄奇沉郁,凄婉苍凉。后期词作代表了他的最高成就,对后主词的发展也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李煜在词的创作阶段,有继承革新、开启后人的不巧功绩,但他并不具有“标尺”的功能,成为词史上的“峰顶”;其词作在思想和艺术上的成功,并不在于他的“超越”和“自由”、“忘身”和“融合”,更不因他“做了风流昏庸的皇帝”,而是由于他独特的人生阅历,生活上的巨大反差,多愁善感的禀赋,真纯任纵的天性,深厚的艺术修养和沉雄奔放的笔法等;其艺术建构是完美的,既可分为前后两期,又有一以贯之的“真情”。  相似文献   

15.
李煜,南唐最后一位皇帝,世称李后主。他天资聪颖,通晓音律,工书善画,擅长诗词,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尤以词名世。作为一个末代帝王,他的诗词与其他诗人词人大有异趣,而就其本人的诗词而言既有明显差异,也有不少相同之处。本文拟比较李煜诗间的异同,以深入分析,客观研究李煜诗词的成就和特色,并从中获得有关的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纳兰性德是满族第一位著名词家,曾被王国维誉为“北宋以来,一人而已”。梁启超说他的小词可“直追后主”。当代词学大师夏承焘先生也称赞“他是满族中一位最早笃好汉文学而卓有成绩的文人,他的令词,是五代李煜,北宋晏几道以来一位名作家”。可是,为什么长时期以来研究纳兰性德的人却十分稀少呢? 有的研究者认为,首先,这是和民族偏见以及晚清的腐败政治有关。纳兰生在清初,又是少数民族中的文人。一些有民族偏见的人总认为只有汉族才会有大诗人,大文学家,只有唐代的大诗人、宋代的大词人,才有资格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清代末年,叶赫那拉族后代慈禧太后祸国殃民,因为对慈禧不满,所以对清朝政府及其官员也没有好感,这就使纳兰性德研究也就蒙上了一层阴影。其次,是由于对纳兰性德的文学成就估价不足。再次,是由于人民群众对纳兰性德很不了解。 建国以后,在长时间极“左”的思想影响下,有的人仍囿于偏见,简单地认为他是“纨  相似文献   

17.
曾国藩是清末湘军首领。他权管四省,位列三公,拜相封侯,他的儿子算得上权贵子弟了。然而,他的儿子曾纪泽和曾纪鸿并没有因此变成“衙内”和“大少爷”。曾纪泽诗文书画俱佳,又通过勤奋学习掌握了英文,后来成为清代著名的外交家;虽然曾纪鸿不幸早死,但他在古算学的研究方面也取得了相当的成就。曾国藩不仅儿子个个威才,孙辈还出了曾广均这样的诗人。  相似文献   

18.
汪海 《学苑教育》2012,(14):42-42
纳兰性德是清代著名的词人,他的“纳兰词”在词坛占有一席之地。纳兰性德虽是富家公子,也身陷仕途,但其厌恶官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相传为曹雪芹所著《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而南唐后主李煜也是才华横溢,能诗擅词,被后人千古传诵的一代词人。纳兰性德、李煜和贾宝玉三人在才华、秉性和人生轨迹上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9.
比喻三题     
比喻要“长途贩运”诗人流沙河批评有些年轻诗友:“比喻春草总是‘碧绿如茵’(茵是草席),不但陈腐,而且喻体(草席)距离本体(春草)太近,短途贩运,殊少趣味。”他十分欣赏李煜词作设喻的新奇:“李煜懂得比喻需要长途贩运,他用春草比喻乡愁,‘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春草与离恨相距何远啊。”(《流沙河诗话·喻象》)大凡有创造性的诗人,其取譬设喻总是力避俗见、独辟新径,将语境遥隔,似无关联的两类事物借助想像力巧加融合,妙句一出,既在人意料之外,又入于情理之中,贻人奇趣。例如:①欲知垂岁尽…  相似文献   

20.
韦庄(836—910),字端已,京兆杜陵人,五代十国时期著名的诗人和词人。中和二年的诗作《秦妇吟》记黄巢军攻陷长安事,令其声名大起,一时间被称为“秦妇吟秀才”。在词的创作上,韦庄深受民歌影响,立足前辈文人的创作经验,形成清丽自然、质朴真切的风格,是《花间集》的代表词人。在诸多的“花间诗人”中,韦端已别具特色,其清新俊逸的词作相异于某些词人的“缕金雕玉”、特别是与晚唐温庭筠的浓艳不同。对后世的冯延巳、李煜、李清照等人的创作皆有启发,在词的发展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