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古今和歌集》与《唐代送别诗名篇译赏》为文本,从构思、内容等方面对日本古代离别歌与中国唐代送别诗进行比较,以探讨中日两个民族在离别情感表现上的异同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2.
杜诗浪漫主义特色长期以来被他突出的现实主义成就所掩盖。杜诗艺术风格的多样化,表现在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诗歌创作中,杜诗中大量使用想象、夸张、幻想等艺术手法,体现出的浪漫主义成就也是十分突出的。  相似文献   

3.
《早朝大明宫》一组四首是唐诗中唱和诗的典范,而《唐诗三百首》在选录时却只选王维和岑参两人之作,缺选贾至与杜甫两人的诗,类似的情况还有。这样使该选本的学习唱和诗的示范性有所降低,成为该书的美中不足,白璧微瑕。  相似文献   

4.
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以一个现实主义诗人的思想笔触记录了唐代社会的历史变迁和人民的辛酸苦难,从而显示出他的诗歌作为"诗史"的特殊的审美价值。同时,杜甫也写了为数不少的山水诗,透过杜甫山水诗那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借助文学和美学的双重视野,我们可以尝试去探索和体会深藏其后的诗人那丰富多彩的心灵境界。  相似文献   

5.
杜甫早年倾心学道,是当时社会风尚影响的产物,也受到了李白的影响。是丹砂仙药以及长生之术对诗人吸引的结果,是一时任性所为。等他进入长安求仕并遭受种种挫折后,“卖药都市,寄食友朋”,生活困顿下来,迫使他很快从早年的浪漫幻想中清醒,开始冷静地面对现实,求仙访道的兴致和举动随之结束。后来,杜甫虽有时也在诗中表示向道,也只是一时牢骚语,不是崇信道教思想的产物。  相似文献   

6.
坚强、乐观地面对现实本是杜甫人格的主要因素。但随着安史乱后唐王朝的风雨飘摇,万般无奈的杜甫只能将生命中的最后十年几乎都打发在巴蜀一带。随之而来的贫病、饥苦、流离以有寄人篱下的勉强过活使本非悲观主义的杜甫时常在诗歌中流露出悲苦的一面。夔州是杜甫离川东下潇湘前的最后一站,在这里的一年零九个月,垂老的诗人唱出了自己生命最后的挽歌:思乡恋归、忆昔怀旧,苦心经营的夔州山水景物诗,还有部分作品中流露的希求栖身佛教的念头,都显示了经历太多磨难的杜甫在垂老之年沈厚的孤独意识。  相似文献   

7.
后代对柳永的词作评价褒贬不一,且多是批驳意见。然而有人将他的词比作杜诗,还有人将他比作白居易。柳永与杜甫某些作品中所反映的“太平气象”确有相似之处,且由于出身与经历的相似,“言志”传统在两人作品中反映出相似的内容与情感;而柳永与白居易则在作品中表现出相似的思想倾向和艺术追求,有着同样伟大的创新功劳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8.
杜甫的形象不只是忧愤深广,也有喜悦的一面.杜诗言喜者,大致有以下五个方面为国而喜;为民而喜;因家人而喜;因友人而喜;因生活而喜.杜甫的"言喜诗"常常是悲喜交集,喜忧参半,反映出时代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黄庭坚在诗歌反映现实内容、艺术技巧和用典等方面学习杜甫并根据时代和个人的特点有所创新,加上他渊博的学识,使作品增加了感情的厚度和思致的深度,具备了苍劲古朴、生新瘦硬的特色.黄庭坚对杜诗的创新求变奠定了他在诗史上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杜甫的美学思想体现了唐人的宏博襟度和美学转型的特征。对现实性美学精神的弘扬、对文学审美性质的重视 ,构合为杜甫美学思想的两个重要层面 ,涉及到审美创作、审美鉴赏、审美理想、美学史观等多种领域 ,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机体。  相似文献   

11.
杜甫什么样的作品才可以称为"诗史"呢?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察:首先,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主要是指那些反映了社会转折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强烈写实性的长篇叙事诗。其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应该是以叙事为主,带起抒情、议论的长篇巨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成就。再次,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多从诗人自身经历的情境出发,带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其中饱含了诗人的血泪和苦难坎坷的人生经历。第四,可以称为"诗史"的作品,必然熔铸了诗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深沉思考及忧国忧民的激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