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针灸,关键是找准穴位。乱扎一气,不仅收不到预想的效果,有时甚至还会扎出其他病来。采写新闻稿件,同样要像针灸一样找准穴位,这样的稿件“成活率”才会高。记得1992年底,我采写了一篇《是零分还是满分?》的稿件,说的是某团炮连一名战士,用自己发明的多用钳,参加上级火炮分解结合的考核,一举打破了部队该项记录。在评定这位战士的成绩时,考评组的同志产生了争议。有人认为这位战士违犯规定,应判做零分,也有的认为应该给这位战士打满分,理由是,在未来战场上,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打败敌人就行。消息传到团领导那里,…  相似文献   

2.
在沈阳军区某装甲团,提起士官报道员徐智林,可谓无人不知。入伍10年来,尤其是担任团里新闻报道员以后,他以笔为枪,始终以高度的责任使命感,围绕部队建设采写新闻,在军内外媒体发表稿件1000余篇幅,先后3次被前进报社评为"优秀通讯员",5次被集团军评为"宣传报道先进个人"。战士们见了他,都亲切地称他为"徐记者"。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偶遇一朋友,见他一脸愁容,正为一篇自己采写并发表在当地日报的头条犯愁。按理说,基层宣传干事能有新闻在头版头条发表,本是件大好事,而且新闻是正面报道,为何朋友还会犯愁?原来这位朋友写了篇反映当地政  相似文献   

4.
新闻窗     
某部开展’99基层之光新闻写实活动日见成效本刊讯 韦汉付、覃厚锋报道:驻桂某部政治处在开展的’99基层之光新闻写实活动日中,由新闻干事组织30名报道骨干深入到基层一连队及高山阵地和哨所,同边防部队官兵生活奋斗在一起,挖掘报道题材。在近四个月的新闻采写活动中,共采写新闻稿件1230多篇(首、幅,包括诗歌、图片),其中在《解放军报》、《战士报》、《人民日报》等军内外报刊电台发表235篇(首、幅),有关的边防部队第二次边境大排雷和部队反走私情况等13条新闻发表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注重发挥老新闻骨干的传…  相似文献   

5.
1月18日,32834部队政治处战士徐荣彬,收到了一份来自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法院的民事判决书。至此,小徐与港商王南宁的一场历时一年多的官司终于有了结果,法院判决驳回原告(港商王南宁),本案受理费4810元由原告负担。这场官司缘于徐荣彬一篇稿件。1993年1月6日,战士报道员徐荣彬采写的《他在金钱美女面前走向刑场》纪实性文章在《泉州晚报》上发表。此文叙述了一名转业军官蜕变为死囚犯的过程,文中提到了拉拢这名转业军官嫖娼的港商王南宁。王南宁看到这篇文章后,于回993年8月向泉州市鲤城区人民法院起诉战士徐荣彬名誉侵权,要求对方…  相似文献   

6.
讨饭 时乐濛这位驰名中外的音乐家,曾经当过叫花子讨过饭,破衣烂衫,蓬头垢面,过着地地道道的叫花子生活。 那是中原突围的时候,部队被打散了,他和一位负伤掉队的战士相依为命,生死与共,一路讨饭一路寻找部队。 为了生存,不得不向老乡伸出那只讨饭的碗。他曾经无  相似文献   

7.
2005年国庆长假期间,某电视台做了一期节目,将十几年前在医院抱错了孩子的两家人请到演播室现场认亲并谈感受,现场哭声一片,让人为之伤悲。我以为,节目不该这样做。我想起了这样一件往事。10年前,笔者所在部队有位战士,其父在他和妹妹很小的时候抛弃他们母子,和家乡的一位女学生同居,并且又生了两个小孩。他和母亲、妹妹多年靠拣垃圾维系生活。这位战士参军为的是锻炼好身体,日后好找父亲“算账”。到部队后,他思想很不稳定。部队领导得知此情后,积极做好这名战士的思想工作,鼓励他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并派出保卫股的同志多次到战士家乡…  相似文献   

8.
山东青岛日报和邹县大众报,分别在5月8日和21日,刊登了来自南京部队龙潭83454部队政治处杨某写的同一篇报道:战士孙乐林危急关头救少年,荣立二等功。奇怪的是,报道中对这位战士的籍贯,却说法不一:青岛日报登的是“青岛籍战士”;邹县大众报登的是“邹县籍战士”。而这位作者在发给兖州县报的同一稿件中,又说是“从兖州县入伍的战士”。一名战士竟有三个籍贯,真叫人莫名其妙!  相似文献   

9.
山东平阴县人武部偏爱退伍的战士报道员,每年在部队当过报造员的退伍战士都被他们优先安排。近年来,先后有十二名农村籍的退伍战士报道员被安置到重要岗位上。这一做法极大地鼓舞了在部队当报道员的平阴籍战士。战士报道员在平阴县吃香@牛文祥@孙爱国  相似文献   

10.
连续3年被沈阳军区评为先进单位的某仓库,连续七年被评为报道工作先进单位。这一切,均得益于被“笔杆子”们誉为“伯乐、益友。后盾”的仓库主任——刘贵臣。——伯乐。8年前的一个早春,任仓库副主任的刘贵臣,到部队与战士谈心时,发现有位农村籍战士在《前进报》上发表了一篇小稿,填补了仓库多年报道工作“撂荒”的空白。刘贵臣问政治处推荐厂这名战士,将其调任报道员,并为其订阅《新闻与成才》等业务书刊,后又送其到军区新闻报道骨干培训班培训,还参加了《解放军报》的函授学习。当年,这名战士即在军内外报刊见稿50余篇,荣立了…  相似文献   

11.
1991年底,钱华飞接手上海警备区新闻工作,两年多来,由他组织和“领衔”采写的稿件,有20多篇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人民前线》等报纸在一版头条位置发表。然而,作为新闻干事,钱华飞的作为主要的还不是这些,而是在于他尽心尽职地培养新闻人才。以往多年,警备区部队的报道工作比较冷清。钱华飞一当新闻干事,首先在各单位组织起报道组。两年多来,9名战士被提拔为干部或成为军校学员,4名排级干部在警备区报道组学习、锻炼后,分别提职为宣传干部和秘书。他把警备区各单位有点写作基础的战士组织起来搞采写小会战,从中发现…  相似文献   

12.
部队工作,大都是经常性工作。作为一名军事记者,近年来,我一直把采写部队经常性工作报道当作重点努力的方向,所刊登的稿件,三分之二来自于基层部队生活。我结合自己采写经常性工作的报道体会,谈几点具体感受。  相似文献   

13.
左振祥 《军事记者》2008,(11):70-70
在沈阳军区某训练基地,提起刘洪宝官兵们没有不认识的。作为一名基层报道员,他总是深入现场抓线索。当战士时,他就订阅和研究《军事记者》、《新闻采编》等杂志,并在各级报刊发表稿300余篇,先后被沈阳军区司令部评为优秀士官标兵、优秀教员,荣立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今年秋季,各演习部队陆续进驻该基地场区后,他就干脆与演习官兵住在一起,共采写了10余篇新闻稿件。  相似文献   

14.
刊中报     
战士学新闻前途无量本刊讯刘佳峰报道:今年刚刚从南航某场站退伍回家的江西籍战士余书福,给其原部队领导传来喜讯:感谢部队对他的培养,使他在短短的军旅生涯中学到了过硬的本领,在人才济济的海南省会城市海口找到了自己满意的工作,凭借自己发表的4本厚厚剪报本,被海南一家报社直接聘为记者。小余是1995年从江西农村应征入伍的一名战士。当考军校的梦想破灭之后,他利用业余时间开始刻苦学习新闻报道,不久便有“豆腐块”见报,并很快被部队政治处领导看中,将其调到政治处报道组从事新闻报道。为了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水平,他自学了…  相似文献   

15.
编辑部收到一篇部队通讯员来稿,题为《孙××归队途中拾到巨款不动心,女失主不远千里专程来部谢亲人》。写的是这位战士探亲归队途中,拣到一个装有3,400多元人民币的乳白色小皮包,交给失主——江苏某工厂女工邓××。孙不肯吐露姓名和部队地址,邓就拿出200元作为酬谢。孙不肯接受。邓经过几天打听,才在县城汽车站附近的旅社登记簿上了解到这位战士的姓名和所在部队住址,专程找上门去,  相似文献   

16.
十年前,笔者所在部队有位战士,其父在他和妹妹很小的时候就抛弃他们母子三人,和其一位女学生同居,后来还生了两个小孩。他母亲和妹妹多年靠拣垃圾维系生存。这位战士参军的目的也只有一个,那就是锻炼好身体,日后好找父亲“算账”。到部队后,他思想很不稳定。部队领导得知此情后,积极做好这名战士思想工作,鼓励他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并派出保卫股的同志多次到战士家乡调查了解情况,帮助其打官司。半年后,战士赢了官司,他的父亲因犯重婚罪受到了法律制裁。笔者感到这是一个难得的好新闻素材,就连夜写了一篇部队帮助战士维权的通讯寄发《解…  相似文献   

17.
风似刀削,雪如鹅毛。被誉为“中国陆军窗口”的南京军区某部广场上竖立着一条醒目的横幅:热烈欢迎美国国防大学校长塞尔姜中将一行。横幅的背面还有一行遒劲的楷书:中美两国人民和军队友谊长存!塞尔姜中将走下轿车,径直走向横幅。这位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大学校长仔细审视着横幅,若有所悟地转身问陪同人员:“这是哪位书法家写的?”当翻译讲横幅是这个部队一名战士写的,他的蓝眼睛亮了,非要亲眼见一见这位中国士兵不可,并要亲手将一枚金灿灿的美国骑士勋章佩戴在这位士兵的胸前。访问结束,塞尔姜中将又执意索要横幅作为纪念…  相似文献   

18.
我是一名基层的战士报道员。几年来,我结合部队工作采写了一些新闻稿件,有部分稿件被军队报刊选用.并两次荣立三等功,领导表扬,战友羡慕。取得一点戍绩后就有飘飘然的感觉。可前不久碰到的一件事,却让我感到万分愧疚。  相似文献   

19.
凌华  杨汉祥 《军事记者》2005,(10):60-60
某部一个战士写了篇批评有关领导干部的稿件.尽管他在稿后署了笔名.但报纸采用时在其笔名前加上了部队代号.结果不少认识他的人包括有关领导看到后都知道此稿是他写的。为此,这位战士后来的处境一直非常艰难。  相似文献   

20.
报社办新闻学习班,我这位编辑有幸带学员下部队进行了一次实习采访。采访回来后,社领导召集我们一起分析研究稿件,在研究几篇稿件的过程中都卡了壳。社领导提醒我们这些直接采访者:采写稿件有时就是“写好关键一句话”。这几篇稿件缺的就是那“关键一句话”。大家怎么都写不出这“关键的一句话”来,不得已,社领导亲自动手。大家采写的稿件本来都灰头土脸的,经过社领导精心编辑,一下鲜亮起来,见了报后有人反映还“有些意思”。社领导高明在何处?初稿和见报稿比较一番,发现稿件里的事还是过去那些事,稿件跨上了一个“台阶”的主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