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双减”政策实施后,对家庭、学校、社会提出新的、具体的要求,赋予了家校社协同育人新的价值、意义、内涵,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一些新的且急需破解的难题,需要重新审视、思考“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实践路径。文章探索了家庭教育促进提质增效、学校育人指向“学生全面发展”、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促进“回归学校教育主阵地”等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黄琳  江楠 《贵州教育》2023,(1):18-20
家校社协同育人,具有时代性、必要性,符合全面发展要求和教育教学规律,具有可行性。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协同,才能实现教育功能的最大化。班级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单位,作为中小学育人的主阵地,班级活动发挥着学科育人、环境育人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本文就家庭、学校、社会如何共建班级活动,培养“善·雅·实”的好少年进行论述,以期形成家校社“三位一体”与协同育人的良好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3.
随着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深入推进,个体行为与社会预期不一致加剧了教师的角色焦虑,应然角色与实然角色的错位加重了教师的角色负担,角色边界模糊引发了教师角色泛化。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要求教师成为联结多元育人主体的沟通者、整合协同育人力量的组织者、规划协同育人方案的领导者。对此,需要教师深化角色认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明确角色定位,学会自我“减负”。同时,建立以教师为联结的协同育人理念,创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支持环境,完善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制度保障,培育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教师队伍,为教师角色的调适提供外部支持。  相似文献   

4.
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是推进我国教育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本研究运用Nvivo11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1992~2022年我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梳理国内近三十年来“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趋势。结果发现,当前研究在“家校社”协同育人理论阐释、责任边界、国外借鉴、实践探索方面积累了一定经验,但也存在价值内涵有待澄清、责任边界有待厘清、经验启示有待整合、在地实践有待创新等不足。未来应进一步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论体系,拓宽“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研究视域,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全面推进家庭教育、实施“双减”政策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重要性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相较于过去的家校社三结合教育,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呈现出育人对象从在校学生转向所有社会成员、育人目标从工具性回归“立德树人”初心、育人重心从只注重儿童青少年教育转向注重终身教育、育人方式从无序合作转向有序协调的新特点。与此同时,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也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助力完善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助推“双减”政策实施,构建良好教育生态;推进教育现代化,特别是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现代化;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高质量教育体系。为此,新形势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在机制建设上应当以三方协同的育人理念为内在动力,进一步明晰三者间的职责和关系,建立起相应的教育制度作为根本保障,并在管理机构建设、分类分层育人、专业性提升等方面加强探索。  相似文献   

6.
林传生 《师道》2023,(5):36-37
<正>“双减”是一场力度空前的基础教育生态改革,给农村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共育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有望改变多年来应试教育积累的负面教育生态。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将家校联系情况纳入教师考核”,家校社协同共育已经成为新时期教育事业的重要任务。本文针对如何落实家校社协同育人发展战略,促进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构建家校社协同共育体系,打造农村高质量发展的教育生态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7.
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肩负育人的责任,是学生五育并举,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但是由于学校、家庭和社会育人理念差异、责任边界模糊、沟通交流不畅和资源整合不足等实践困境,导致家校社协同育人并未充分发挥其职能。鉴于此,融通家校社协同育人理念、明确家校社协同育人职责、优化家校社交流沟通渠道、统筹开发家校社育人资源等优化路径,是整体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8.
目前,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已成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目标。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是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基于对校长、班主任、家长的访谈,依据扎根理论原则,通过NVivo12.0Plus软件进行资料整理,分析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困境,发现家庭、学校、社会主体在参与意愿及参与能力方面存在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学校育人片面化、社会教育“缺位”等问题。为了进一步做好农村中小学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形成协同联动的共振效应,其突破路径是:资源是动力,能力是关键,机制是保障。  相似文献   

9.
从国家政策与实践策略来看,家校社协同育人已然成为重要的政策话语、实践话语和研究话语。建设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支撑的育人共同体是对落实国家意志和回应现实关切的科学统整。具体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各主体明确权责与边界是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前提;育人共同体要在实践的社会化学习中形成;智能技术为建设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提供了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0.
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教育部在2021年工作要点中也将“强化家校社协同育人”列入日程,并明确其目标任务。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越来越成为政府施政决策和学校工作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家校社协同育人方面陆续出台多项政策,家校社协同育人成为时代之应然。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秉持“不论何时,以人为中心”的办学理念,积极探索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路径。学校初步形成了以“促进儿童健康成长”为中心,“家校社协同育人”一体联动、优势互补、课程关联、多元激励的实践模式。  相似文献   

12.
“社会资本理论”“交叠影响阈理论”“赫耐曼-洛克斯力效应”等理念,让张家港意识到校家社协同育人是丰富教育形态、化解青少年成长突出难题、净化优化教育生态等路径的重要枢纽性工程,其推进需要“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谋篇布局。张家港以区域《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行动指南》出台为标志,依托体系建设、项目推进的实施路径,用“学校教育管理机制变革”“教师协同育人素养提升”“协同育人课程的建设”“家长在学习”等九大行动,让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呈现功能型、立体化、网格化、专业化的发展态势和区域特色。  相似文献   

13.
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协同育人,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玉林市博白县博白镇第一初级中学为例,针对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存在家长教育观念存在偏差、学校忽视家校沟通的双向性、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提出完善家长委员会制度、加强家庭教育指导、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过程同管等对策。  相似文献   

14.
张楠 《辽宁教育》2023,(12):26-28
家庭学校社会协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质量,实现高质量育人的重要路径,是“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要求。学校作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中坚力量,要以构建协同育人体系、建立协同育人机制、实施协同育人特色项目、开展协同育人立体评价为抓手,助推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5.
“双减”正在推动教育生态的重构,呼唤家校社进一步协同,构建更有效率、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育人体系。ESG是Environmental(环境)、Social(社会)和Governance(治理)的缩写,作为一种评估工具,它专注于可持续性、发展性和效能感的研究,与家校社协同育人高度契合。扬州市梅岭小学基于ESG理念,通过重新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关系,形成了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人才培养新机制,构建了家校社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新样态。  相似文献   

16.
<正>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指家庭、学校和社会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在育人过程中充分发挥学校主导、家长主体和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职能,形成优势互补、协同育人的新机制和新格局。打造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不仅使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进一步强化,家庭教育主体责任更加到位,社会育人资源利用更加有效,而且有利于促进家校社各展优势、密切配合、相互支持,切实增强育人合力,共同担负起培养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17.
家校社协同是助推“双减”政策落地的关键,也是学界探讨的重要议题。家庭、学校、社会是典型的共生系统,基于共生理论视角,从共生理论的三要素,即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共生环境出发,分析共生理论与家校社协同的适切性,针对当前“双减”政策下家校社协同面临的困境搭建起家校社协同共生体系,深入分析三者在协同育人中的共生关系,并进一步提出家校社协同共生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8.
张欣微 《科教导刊》2023,(7):149-151
“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被赋予了新的内涵,面临新的挑战。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现代教育的重要一环。当前,家校社协同育人建设存在协同育人观念尚未明确统一、协同育人参与主体常有缺失、协同育人质量效率有待提升等问题,制约着育人共同体的建设。宣扬协同育人观念,建立协同育人意识、做好协同育人分工,明确协同育人责任、提升协同育人能力,打好协同育人配合是“双减”背景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双减”政策是教育格局的大调整,阵痛、困难、挑战不断。在“双减”政策背景下,如何创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提升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及“家校社”协同育人合力,让“双减”政策落地,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文从搭建家校沟通平台、加强家庭教育指导、进行课堂教学和课后延时服务改革等方面,阐述“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20.
时代的变迁与历史的演进,推动学校教育从“主体”逐渐发展为校家社协同育人中的“主导”。基于责任伦理的视角,通过对责任的失范现象与责任属性的分析,确证了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未来,学校可以通过构建共同育人愿景、开发校家社协同课程、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和搭建沟通信息平台等路径,主导校家社协同育人新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