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学生的学习力、沟通力与创造力是落实核心素养的具体表现.因此建构“三力课堂”,可以激发学习动力、培养学习毅力、落实学习能力,使学生学会倾听和表达、能够合作交流与分享,实现数学思维的创新.教研工作者应高屋建瓴,系统梳理“三力课堂”的内涵及框架,设计“三活”观察量表以引领课堂实施,使学生经历“三动”过程实现思维提升,体现“三力”目标以落实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2.
数学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数学“大课堂”的教学,使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在实践的过程中.构建学生学习数学的有效模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通过课后延伸,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实践能力。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学生“学习有活力的、活生生的数学”创设条件。  相似文献   

3.
《考试周刊》2013,(A3):49-50
生活条件的优越让很多初中生丧失了学习动力,面对困难时怕苦畏难,没有毅力,长期的浑噩状态疏于练习,学习能力得不到培养,而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正是学习力的三要素。作者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探索出提升学生学习力的三种途径,即师徒结对、数学俱乐部、学生自主出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教学评”一致性视角下,教师与学生需改变传统观念,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教”与“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坚持趣味性、科学性、全面性原则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策略开展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一是结合学生的基本情况,设置明确的数学学习目标;二是教与学全程融合评价,促进单元整体教学开展;三是注重培养知识迁移能力,合理设计单元学习内容;四是注重学习思想有效转化,深化学生单元理解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开展单元整体学习,可有效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5.
基于“幼小衔接”的数学教学,应当注重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快乐指数、幸福指数。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立足于“幼小衔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评价等方面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幼小衔接”是“双减”背景下数学教学对学生数学学习的一种启蒙性的关照,它顺应了学生的数学学习的内在需求。基于“幼小衔接”的数学教学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6.
时坤 《江西教育》2023,(15):70-71
“双减”政策的出台与落地,要求我们审视教学、改革教学。因此,教师要聚焦“素养”,凸显“减负”教学的价值取向,通过“内容整合”“方法优化”,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减负”“增效”“提质”“赋能”。“双减”是一种指向学生的更有效的学习方式。改革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能够让学生形成可迁移的学习力。  相似文献   

7.
杨晓林 《江西教育》2024,(15):71-73
“单元主题”教学是一种立足于“学生立场”的教学。实施“单元主题”教学,要求教师对单元主题与内容形成一个全面、辩证的理解,从而让学生的数学学习样态实现从“零”到“整”的转型。有效的“单元主题”教学,能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不断进阶。在“单元主题”教学中,教师要统整教学目标、梳理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反馈,提高数学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8.
"3+3"项目学生的学习力主要包含三个方面,即学生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以中职段物理教学为例,教师想要合理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就要从合理设置教学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等方面着手,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锻炼学生的学习毅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9.
具象思维是先于形象思维而存在的,同时也是学生抽象思维的基础、源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踏上“具象化”思维的滑轮,借助思维导图、动手操作、数学活动、合作互动让数学学习可视化、外显化、趣味化、团队化.当学生数学思维、探究踏上“具象化”滑轮时,学生的学习就会充满快乐.“具象化”的滑轮,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10.
“学力进阶课堂”是江苏省淮安市天津路小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新时期课堂教学改革的校本实践项目。“学力进阶课堂”以提升学生学习力为目标,通过搭建学习动力的结构图、架构学习毅力的支撑体、建构学习能力的进阶塔、构筑学习创新力的应用域,建构学力进阶课堂教学范式、学力进阶学科教学路径,促进学生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学习能力和学习创新力的提升,从而实现学生学科素养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11.
研究“问题解决”促进“自主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问题解决”是指个体在新的情况下,根据获得的有关知识对发现的新问题采用新的策略、寻找问题答案的心理活动。而数学问题解决是以数学问题为研究对象的一种教学手段和艺术。它具有四个显的本质特征:一是它强调学习的主体性。“问题解决”教学,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直至解决问题的全过程,都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二是它强调学习的创造性。问题解决的过程,是学生“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创造性地运用数学,探究新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相似文献   

12.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元表征、有效关联、内省反刍等,激发学生的思辨动力,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毅力。思辨力是学生辩证性哲学思维形成的根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沉潜于数学课堂,聚焦知识关联,从而让对学生数学思辨力的培育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3.
所谓学习力,就是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三要素,是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一个组织学习的动力、毅力和能力的综合体现。学习力是把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的能力。显而易见,现在的小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能力仍比较薄弱,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习能力差、学习毅力匮乏等现象普遍。面对如此现状,该如何提升低年级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呢?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数学“实践性”作业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良策法宝:①“实践性”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数学;②“实践性”作业能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③“实践性”作业能创设生活情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实践性”作业悄悄地让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  相似文献   

15.
初中数学教学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力.学习力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学习品质相关的动力、毅力和能力,教学视野下的学习力研究首先应从动力、毅力和能力三个维度来进行.其中,概念构建、规律形成与问题解决的传统教学范畴是学习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6.
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是顺应国家“双减”方针提出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可以使学生在数学上的抽象思维、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等得到有效的提高.“双减”政策旨在缓解学生课后学习负担,缓解学习压力,提升教学的质量.但初中数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很高,而且大部分的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理解难度,因此,初中数学教师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减少数学的学习难度,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达到“双减”的目的.文章基于“双减”的大背景,深入剖析并探究了初中数学教学及评价,以期提升初中数学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7.
邱丹仪 《成才之路》2023,(11):85-88
在“双减”背景下,教师要明确“减负”的真正内涵,改变传统的套路化练习和机械刻板的作业训练方式,根据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个体学习需求、能力差异设计数学分层作业,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夯实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分层作业设计中,数学教师可通过学生分层,引导学生巩固知识薄弱环节;通过内容分层,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通过目标分层,培养学生的专项能力;通过分层合作,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认知;通过动态分层,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学习力"不仅指向学习能力,还包括学习动力和学习毅力两个维度。在数学学习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情感和学习兴趣,保持学生稳定、持久的学习水平,让学生的数学学习不仅仅是分析和解决既定的问题,还能自主发现和提出新的问题呢?基于这样的思考,在团队研究中,我们打破数学学习问题由教师提出的固有格局,开展了提升儿童数学学习提问力的实践与探索。  相似文献   

19.
“双减”政策下的“好作业”设计,要求教师在研发设计作业时要打破学科边界、注重对学生的精神陶冶、给予学生自主选择、实施多元评价,让“好作业”具有综合性、生长性、层次性和激励性。“好作业”能助推学生的认知,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数学理解与数学应用。“双减”政策下的“好作业”设计,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力,发展学生的数学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20.
学习力导向下的“五让课堂”以“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学习毅力和学习创造力”为基点,以“教材让学生读,方法让学生想,疑点让学生议,规律让学生找,反思让学生说”为路径,让学生“能学、乐学、会学、善学”,从而落实核心素养提升,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