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回归经典     
朱永新博士在《中国教育缺什么》的报告中指出,中国教育缺乏人文关怀,我们这个世纪是个远离经典的世纪。是呀,我们很少能以从容的心情让学生静心地去读一部经典。我们的学生何曾真正地领略过《三国演义》中风涌云动的气势、龙争虎斗地场面;感触过《水浒传》里荡漾的古代浪漫、英雄豪情;体味过《红楼梦》大观园里的感时伤怀、世态炎凉。学生们远离了《海的女儿》,远离了柔软的心;远离了《泰戈尔诗选》,远离了人性的童年;远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远离了坚强的人生。我们离开经典的日子已经太久太久了。  相似文献   

2.
《红楼梦》,这部伟大的巨著,它所反映的主题、内容及种种艺术形式,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因此,可以这么说,品读《红楼梦》,实际上是与五千年中华文化相亲,是与百科知识接壤。但是,这样一部经典名著,却很难走进小学生的阅读视野。教育部门虽三令五申将其列入  相似文献   

3.
磲堂回放《香菱学诗》教学实录(节选)师:同学们,红学大师周汝昌曾经说过:最有智慧的人才能读《红楼梦》,才爱读《红楼梦》,因为这本书里有你一生所需要的知识.今天就让我们从《香菱学诗》这个经典片段走进《红楼梦》,做一次智慧的阅读,一起分享你们初读此文的原汁原味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吴泓 《语文学习》2021,(1):29-35
红学家、北京大学张庆善教授说过这样一段话:“《红楼梦》是我们这一辈子一定要读一读的书,或者说我们一辈子如果没有读《红楼梦》,如果不认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红楼梦》中的人物,如果不走进《红楼梦》的艺术世界,那将是人生的一大遗憾!”[1]如今,《红楼梦》作为“整本书阅读”单元选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那么,怎样才能找到一把钥匙去打开这巍峨的“红楼之门”呢?  相似文献   

5.
<正>《雷雨》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因为它不但写出了刻骨铭心的爱情,也呈现了复杂多变的人性。我读过3遍《雷雨》,觉得自己读懂了《雷雨》,读透了《雷雨》,读出了周、鲁二人复杂、矛盾、深远的内心世界——《雷雨》并不全是“矛盾对立、  相似文献   

6.
【成书简介】 《从星空到心灵》,易中天、于丹著,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2007年11月出版。书中易中天和于丹同台对谈.共品人生,妙语如珠,古今交汇,把古典信手拈来,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领悟融人当下生活。尤其是易中天、于丹的数篇演讲纪实,风趣中见智慧.谈笑中有见识.带领读者从经典中体悟人生,从古典中学习生活.用整个生命去感受中国经典的温度。  相似文献   

7.
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瑰宝的名著《红楼梦》无论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波荡起伏的情节构造、语言的精巧凝练、主题的深刻表达还是艺术手法的熟练运用都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教师共同探讨《红楼梦》的经典艺术之处,不仅是加深对中国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影响,同时也是对自身审美情趣、文学素养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红楼梦》与《哈姆雷特》是中外两大经典悲剧之作,其中着重关注的是"人"这个话题,通过个体"人"来控诉矛盾重重的时代的悲凉。本文选取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作为论述对象,从人生体验,时代视角来比较二者之间的共同行为—叛逆,发现其内在联系与差异,进而探索特定时代下对于人性的关注程度,深刻揭示叛逆精神存在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 :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 ;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 ;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 ;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 ;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 ,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0.
《红楼梦》的神话哲学与叙述程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尝试运用神话原型批评的理论阐释《红楼梦》的神话内容,力图在对《红楼梦》中的神话及其叙述程式剖析的基础上挖掘出潜隐于其中的哲学内涵及象征意义。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将《红楼梦》中的石头神话、木石前盟神话、太虚幻境神话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加以分析,指出在《红楼梦》的神话系统中隐含着人从何处来,人生于世的价值何在,人往何处去这样一些哲学命题,曹雪芹正是通过神话的创构追寻着人生的意义。第二部分运用中西神话理论叙述程式,认为这种神话叙述程式是《红楼梦》的深层结构,是中国古代哲学观念与传统文化精神的产物,《红楼梦》所描写的人生的悲剧、家庭的兴衰、世事的沧桑、社会的循环诸内容皆包容于这种神话叙述程式之中。  相似文献   

11.
《红楼梦》这部奇书,读不厌,想不透,论不尽,说不完,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为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对《红楼梦》的人物和故事,有的人严肃认真地讲述,有的人只是"戏说",还有的人"恶搞"。但是,通过口语、文字、说唱、图像、戏剧、广播、电影、电视、网络等等,《红楼梦》得到极其广泛、极其深入的传播。《红楼梦》的哲学不是理性哲学,而是悟性哲学,属于艺术家哲学。  相似文献   

12.
人性无非包括三种境界:真情、矫情、无情。《红楼梦》中的人物大致也可归为这三种境界。真情者若黛玉;矫情者若宝钗、宝玉、妙玉等;无情者则似贾珍、贾琏之流,真情的人性在《红楼梦》中是一种寄寓了作者理想的脆弱的存在;无情的人性则显示出作者对社会最大程度的否定和批判;而徘徊在两者之间的矫情的人性却背负了作者几十年的血泪辛酸,寄寓着作者对人生的无奈和追寻,该文从黛玉之真情,宝钗和宝玉之矫情试探《红楼梦》的人性世界。  相似文献   

13.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高峰,《红楼梦》杰出的艺术价值自不可低估,但与世界级文学经典相比,《红楼梦》对人的生存困境的开掘以及人性的纵深企及相对略逊一筹——这并不是说文学必得以西方的"悲剧"观为正宗,更不是说今天的文学创作须要向西方文学经典看齐,而是说中国作家想要创造旷世经典的伟大文学作品,必须指向人生存的深度困境,在文本中融进人类的共通经验,表现人的尊严与价值,将人的命运通过对"命运"的抗争描摹展现出来。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作为满族文化的代表作品,是一部反映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游艺娱乐、岁时节日、语言之俗、迷信禁忌、人生家庭礼仪之俗的民俗小说。以民族学理论为基点,梳理出《红楼梦》的共识观和历时观,科学地研究确定《红楼梦》的研究方法,系统地规划《红楼梦》的研究内容,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5.
原载《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4期 不识相是一种常见的人生状态,进一步必然导致尴尬局面的产生。《红楼梦》这部杰作写了两个不识相的奴才,一是芳官的干娘,一是王善保家的。由于他们弄不清楚自己的奴才地位,弄不清楚与主子甚至与上等奴才间隔的距离,因而讨好不成反讨来了打和骂。从某种意义上说,《红楼梦》就是写各种人生状态的现实主义杰作。形而下看,它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的世相与衰亡,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形而上看,这里又有各类人生境遇各种人生状态的概括。读《红楼梦》,即可以认识那个具体  相似文献   

16.
新书上架     
《从星空到心灵》/于丹、易中天好看指数:国学超女于丹与学术超男易中天首次联袂出书,同台对谈,共品人生,妙语连珠,古今交汇,将对传统文化经典的领悟融入当下生活。书中还收录于丹、易中天数篇演讲纪实,风趣中见智慧,谈笑中有见识,带领读者从经典中体悟人生,从经典中学习生活,用生命去感受中国经典的温度。  相似文献   

17.
从阅读的层面说,经典要"常读常新";从阅读教学的层面说,经典要"常教常新"。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的《林黛玉进贾府》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常客,其经典的地位不可撼动,但我们在与其一次次的美好遇见中,是否真正做到"常教常新"呢?能否在细读中发现、走进并欣赏到文本深处美丽的风景呢?  相似文献   

18.
随着刘心武揭密《红楼梦》、易中天品读《三国》、于丹妙说《论语》、王立群读《史记》的热潮接踵而至,"国学热"、"经典热"现象蔚然成风。透过种种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中国传统文化以其深邃厚重的历史文化感依然观照着当下社会和现代人,为人们进行精神导航和人生指引,对现代人精神人格的塑造和构建有着巨大的意义。在全球化时代的今天,更应该坚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精神遗产,扬长避短,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红楼梦》一书,于乾隆前期问世后,以抄本传抄行世,书名为《石头记》,仅有前八十回。乾隆五十六年(1791)冬,程伟元、高鹗在北京李文书屋将其祥行,书名更易为《红楼梦》,已补足后四十回,共一百二十回。此刻本途大行天下,抄本逐渐地不为世人所重,反而成了后人罕见之物。世人极喜欢此书,郝懿行《晒书堂笔录》中云:“余以乾隆、庆庆间人都,见人家案头必有一本《红楼梦》。”梦痴学人《梦痴说梦》中亦云:“《红楼梦》一书:£庆初年,此书始盛行,用后返于海内,家家喜阅,处处争购,故《京师竹枝词》有云:‘开…  相似文献   

20.
让阅读滋养心灵每一个成功的教育者谈经历时,都会首先想到读书对于自己巨大的影响,李希贵亦不例外。他说:读书,使我顿悟了教育;教育,使我顿悟了人生。他读《掌握人性的管理》,读《经营人生的智慧》,读《理解艺术》;他读林清玄,读叔本华,读尼采;他读散文、哲学、教育学。然后,他幡然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