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庐山”之最早见于典籍,是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庐山文化史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徐效钢著《庐山典籍史》第一章和第二章两次引用《史记》此节.徐先生文中说:“司马迁特意指出他是从南面登山的.这说明庐山当时已有了比较方便和固定的登山道路.”这种理解恐怕有误。  相似文献   

2.
庐山之行     
<正>暑假里,我开启了庐山之行。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中外,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誉。庐山,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名人志士在庐山留下了足迹和篇章。“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是毛泽东参观吕洞宾修仙而居的仙人洞后,有感而发题写的。宋代诗人苏轼的《题西临壁》流传广、影响深,诗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了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3.
庐山天下牛     
大家都知道“峨眉天下秀”、“华山天下险”、“黄山天下奇”、“泰山天下雄”……可庐山又是“天下什么”呢?庐山的导游告诉我:“庐山天下牛!”这里的“牛”,是“牛气”的意思。  相似文献   

4.
苏武《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对于搞好课堂教学问题的认识,也是这样:当我们置身于教育学的“庐山”之中时,对各种方法优劣的“峰岭”之争难以裁判;而当我们离开原有的“观”点,在“庐山”之外看时,“峰岭”之争或许会随之而清。此正所谓“超越方知当局迷”。下面,乃是笔者在“庐山”之外看时,所见到的关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途径和方法的另一种“庐山风光”。一、泛系五互律的运用泛系(Pansystem)是泛系理论的基本范畴。系指“广义的系统、广义关系或它们的种种复合。…  相似文献   

5.
祝盛 《小学生导读》2013,(12):25-25
小朋友,你去过庐山吗?庐山的景色一一定留给你美好的印象。你也许喜欢庐山的“花径”,或许喜欢“险峰”,佩我喜欢的是庐……“三叠泉”,气势澎湃的瀑布令人迷恋。  相似文献   

6.
匡庐奇秀     
庐山,雄峙于九江市区以南十三公里处。它北依长江,东临鄱阳湖,呈椭园形的山体,自西南而东北连亘29公里,宽16公里,面积300平方公里。绵延的九十余座山峰,势如九叠屏风,拱护着江西省的北大门。由于山高林密,江湖环绕,庐山春光姗姗归去,夏令凉爽宜人,成为著名的避暑疗养的胜地。 庐山,古称“匡庐”、“匡山”、“南障山”、“天子都”。庐山之名,首载于《史记》:“太史公曰,余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至今已有二千多年了。晋朝以后,庐山成为儒、释、道三教名流的活动圣地。一方面高僧云集,名刹迭兴。有“东林”、“西林”、“大林”三大名寺,有“海会”、“秀峰”、“万杉”、“栖贤”、“归宗”五大丛林,有  相似文献   

7.
匡庐晚钟     
对庐山的认识,一般读者只停留在《题西林壁》、《望庐山瀑布》等几首古诗上,因而对庐山的印象便只是雄伟、奇秀之类。本文聚焦于深秋的庐山,着力讲述了“虎溪三笑”的故事.在笑声与钟鸣的共振中讴歌了庐山“广阔的胸怀”,为我们展示了庐山别一样的风采。  相似文献   

8.
马孟龙 《丹东师专学报》2003,25(2):11-12,19
李白的《庐山遥寄卢侍御虚舟》是一首描绘庐山的佳作,诗中的“银河倒挂三石梁”句被认为描写的是庐山“三叠泉”瀑布。笔者结合文献、古人诗文并与该诗的内容相对照,对其重新考辨,认为李白并没有见过三叠泉瀑布,他所描写的应当是庐山“石门洞”瀑布。  相似文献   

9.
庐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概念的大山,它也高在典籍中,高在中国历史上。历史的庐山,政治的庐山,宗教的庐山,文学的庐山,建筑的庐山,名人的庐山,在岁月的沧桑里依然光彩照人。那曾经烛照过几千年时光隧道的庐山也依然在湿润朦胧的云雾中若隐若现。当年的苏轼,曾经为“不识庐山真面目”作出颇具哲学意味的思考。今天,一个从小居住在庐山脚下、一如庐山的婉约女子,多少次沿着那陡峭的台阶,从号称好汉坡的山路上,在游人如织的寻访中不断去重新发现庐山的真面目。她沿着那些石阶小径反反复复走了许多遍,从牯岭街头那些沐浴在清风阳光之中与庐山息息相关、像草木一般在庐山上生生死死的小人物,在尽管“浸透了以前的风霜雨雪”,却仍然萦荡着“脚步的回音”的颇具童话色彩的别墅构成的“庐山幽深的历史隧道”中,从“一块石头,一扇驳落的门,一堵沉思的墙里,”这名叫姚雪雪的女子,用灵性的眼光拨开了庐山神秘的面纱。于是有了她的《夏都绘影》。  相似文献   

10.
中国十大瀑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壶口瀑布黄河流经晋陕峡谷到达山西吉县境内,水面一下子从400多米宽收缩为50余米,《书·禹贡》中只用八个字:“盖河漩涡,如一壶然。”壶口瀑布的形象跃然纸上。它被称为世界第一黄色瀑布。壶口瀑布最佳观赏期分为两段:一是4~5月份;二是9~11月份。雨季刚过去时,水大而稳。庐山瀑布历代诸多文人骚客在江西庐山赋诗题词,赞颂其壮观雄伟,给庐山瀑布带来了极高的声誉。庐山的瀑布群最著名的应数三叠泉,被称为庐山第一奇观,旧有“未到三叠泉,不算庐山客”之说。镜泊湖瀑布第四纪玄武岩流在吊水楼附近形成了天然堰塞堤,拦截了牡丹江出口,提高水位…  相似文献   

11.
徐岩 《小学语文》2008,(11):24-26
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以优美明快的语言,运用比喻联想等手法,描绘了庐山云雾千姿百态、奇丽多变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庐山、对祖国山河深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分明,第一自然段总写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第二、三自然段采用“总——分”的构段方式,具体写出了庐山云雾的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九江庐山脚下的“岳氏名园”进行考证,指出它就是岳飞在庐山的家园遗址,与史书所载“岳家市”吻合。  相似文献   

13.
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选有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小学语文》在2007年第3期以及人教版教材答疑栏目均有历岗先生《(望庐山瀑布)中的“疑”字怎么解释好》(以下简称“历文”)的文章,历文认为《望庐山瀑布》之“疑”字释为“疑心”好。  相似文献   

14.
一一九三七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迅速占领平津。北平——这座文化古城、中国的文化学术中心也在日寇的铁蹄下呻吟。国民政府为长远计,邀请教育界知名人士到江西庐山商讨战时教育如何发展。这就是著名的“庐山谈话”。“庐山谈话”确立了战时也不能放松教育,再困难也要支持学术文化发  相似文献   

15.
庐山的生存与发展重在保护旅游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庐山是全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以“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庐山的名牌效应得到进一步延伸,庐山将以怎样的姿态迎接新的挑战呢?本文认为,保护好旅游资源是庐山今后工作的首位课题。  相似文献   

16.
江西庐山     
《甘肃教育》2009,(20):F0004-F0004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南,北濒长江,东接鄱阳湖,风景区总面积302平方千米,外围保护地带500平方千米,庐山风景以“奇、秀、险、雄”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的美誉。  相似文献   

17.
晓寒 《宁夏教育》2013,(2):41-I0001
一位哲人说:“角度比距离更重要!”人们察人观物,并非距离越近,看得越仔细,而是只有从不同的角度,反复观察才能认识得更全面、更透彻、更清晰。宋代诗人苏东坡《题西林壁》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可谓是对角度的充分肯定。人在庐山中,反而不识庐山真面目;倘若跳出庐山看庐山,则远近高低,各显异彩。  相似文献   

18.
“疑是”一词常见于唐人诗词中。“疑是”的“疑”是什么意思呢?蔡仪主编的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文学概论》写道:“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里描写的虽是庐山瀑布,但也有一个观赏的作者,就是‘看’和‘疑’的人。”王易鹏选注《古代诗歌选》中的《望庐山瀑布》“说明”写道:“几乎疑心是天  相似文献   

19.
庐山一游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是在苏老前辈的作品中初步了解庐山的。暑假上了趟庐山,才觉庐山真正是峰秀、洞奇、径幽、瀑美。峰秀。庐山多奇峰峻岭,悬崖峭壁。有的浑圆如华盖,有的  相似文献   

20.
匡庐奇秀     
“匡庐奇秀甲天下”.是著名诗人白居易《庐山草堂记》的第一句话,意思是庐山的奇特秀丽在天下山中属第一。庐山.又名匿山,或称匡庐.在江西省北部.是我国优美的风景区和避暑胜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