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感作为人对数与运算的一种理解,可以帮助人们在各方面运用灵活的方法对数学做出准确判断,同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出有用的解决方法。培养小学生数感意义在于能使学生具有应对数字表达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根据对于问题的剖析进行判定的同时进行运算,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小学生建立数感是提升学生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2.
小学生的数学基础薄弱、数学学习能力较差,培养学生的数感,能给予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以有效的辅助。小学生在认识和学习陌生数学知识时,多根据自己的数感度对其进行猜想。若学生数感强,学生则能较为准确地猜到数学知识的含义,在脑海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定认知,知识学习难度相对较低。反之,学生或无法初步认识数学知识,或对知识的猜测存在偏差。数感作为小学生认识、理解和学习知识的一种感受、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学科素养之一。鉴于数感对学生认识陌生知识、理解数学概念、构建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性,本文将重点探究在核心素养要求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策略,以期为小学数学教师提供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3.
吴梦然 《学苑教育》2023,(24):44-46
数感是学生的一种心智能力,是他们对数、数量、数量关系以及运算结果等数学要素具备良好的感知和感悟能力。作为小学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数感培养应得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中,教师应通过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的数感,指导学生通过利用多种方式表述“数”及应用“数”,帮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场景中快速理解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准确解决实际问题。基于此,文章围绕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感培养展开探究,阐述了数感的内涵及特征,结合具体教学实践提出培养学生数感的创新策略,以期进一步促进小学数学课程改革取得更大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数感能力是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直接感受,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对学生的数学思维的形成和数学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促进作用。核心素养的培养需要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实现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目标,教师需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方案,在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数感要素融入学生的思维认知体系之中,成为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本文分析了培养学生数感能力的重要性,提出通过实践活动、生活场景、角色扮演、数学游戏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感能力,以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数感能力,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5.
数感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为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其它方面的有效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小学数学课堂应创新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加强学生数感培养教学,逐步引导学生具备强烈的数学感知、感悟能力,进而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为促进数学核心素养其它方面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数学,顾名思义就是"数"的学科,数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素养,是数学"十大"核心理念之一。对于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而言,教师教学中不仅仅是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还要重视学生的数感培养。为此,教师应从基于学生认知基础、感受数学思想方法、关注课堂生成等方面培养学生数感,不断提升学生数学素养。  相似文献   

7.
数感作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应有之意,要求小学数学教师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在生活中体验数感;实践引导,在实践中理解数感;解决问题,在问题中内化数感。  相似文献   

8.
数感是课程标准界定的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对于三四年级的学生而言,数感培养正当其时.北师大版三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有大量数感培养的机会.数学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的数感现状,建立恰当的数感理解,以利用合适的数感教学策略去培养学生的数感.数感培养还是洞察小学数学教学智慧的窗口,教学中宜深研之.  相似文献   

9.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小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使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教育界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随着教育的不断改革,数感培养已经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目标,教师应当明确数感培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不断探索与创新教学方式,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采取合理的教学方式,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强化对学生数感的培养,从而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促使学生充分理解与掌握数学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数学知识,为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0.
姚雅静 《学苑教育》2021,(10):57-58
数学教育不能只注重给学生传授数学知识,应密切关注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素养。数感是对数学感觉、感受、态度,在运用和学习数中在脑海中构建的一种自主思维感受,是学生是否能灵活使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数感在数学核心素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据此,文章以数感的基本概念为切入点,基于学科素养下论述了强化学生数感的重要性,结合小学生年龄特征,提出了几点培育学生数感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1.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数感培养是新课程的十大关键词之一。培养学生的数字能力也是当前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所谓的“数感”是数学中的一种感觉、一种情感。数字的概念不仅有能力,还有知觉,这是对数的敏感性和认知。它不仅是对本能色彩的直接感知,也是人们数学思维和基本数学素养的表现。在学生发展方面,课堂是学生创造一定学时、获取数学知识和提高数学素养的主要阵地。  相似文献   

12.
陈云 《福建教育》2023,(45):52-5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数感和量感分开表述,引发教师的关注与讨论。虽然数感和量感在内涵意义和主要表现上有所区分,但“数”和“量”的难以分割使得量感和数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二者关系探寻量感的培养路径,有助于教师对症下药,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它的目的并不是仅仅让小学生了解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生锻炼能力,使其学会思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发展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自己的想象能力,建立自己的创新思维,这才是小学数学教学最根本的目标。主要针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进行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14.
《教师》2019,(26)
数学核心素养是当前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面对的教学问题,教师如何将其渗透到具体教学中成为当前课改研究的热点话题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十个数学核心素养,其中排在首位的是数感,它是数学课程标准一直强调的核心概念。从本质上来说,是指一个人数学思维的敏感程度,包括数学与运算的综合理解力。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良好的数感有助于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良好的数感有益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相似文献   

15.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 覆地的变化,相关的政府部门也对小学教育事业的发展给予了 高度的重视。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很多新型的教学理念逐渐 映入了人们的视野。就小学数学数感培养而言’数感的培养对 于提高小学生的数学水平具有积极的作用。小学生只有具备 良好的数感,才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因 此需要相关的教育部门和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加强对小学生数 学数感培养的重视。本作者也就小学数学数感的培养进行了 相应的探究。  相似文献   

16.
17.
十余年教学,常会在试卷和学生的作业上看到这样一些小笑话:“门高2厘米”“妈妈的体重是50克”“小红每分钟走1米”“小明的爸爸今年18岁”……如此荒诞的结果,真是让人哭笑不得,再问问其他老师,也都有这样的经历。不禁反问自己:我们的学生怎么会这么差劲!  相似文献   

18.
根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的要求,教师不可以忽略学生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之中个人数学综合学习素养的提高,需要帮助学生打牢数学学习的基础,提高数学综合应用能力.数感主要是指学生能够自觉且主动地利用数学的一种学习意识,教师需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加强对于数学原理的认知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之中对于问题解决的兴趣,进一步借助多样数学问题的解决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素养.基于此,文章主要研究了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之数感的培养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对于数学的敏感程度,从而启发数学学习思维,增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小学阶段的学生处在思维和身心不断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应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能够通过掌握数字规律和数学学习技巧提高数学成绩和学科核心素养。随着信息化教育的广泛开展,小学数学课堂中具备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教学工具,教师也逐渐形成信息化教学理念,在这些教学手段和思想帮助下教师可以促使学生创新思维、开阔视野,在此基础上增强数感。本文分析了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内涵和意义,论述了结合信息技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性,探索了信息技术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数感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一、从生活中感悟数感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优化于生活。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对数学与生活的精彩描述。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充满了好奇和想象,而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因此,数感的培养是要教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