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音乐表现要素是"感受与鉴赏"领域的重要学习内容,它对于学生掌握音乐的表现手段、提高音乐感受力和音乐表现力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根据低年级孩子好动、好玩、好奇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注重教学手段的趣味性和多样性,使他们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验和感受音乐要素的表现作用,提高音乐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初中音乐课“音乐含量”比较低,突出表现为把音乐课当作一般知识课、唱歌课和音乐技能课,严重影响了学生音乐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因此,音乐教学必须在渗透必要的音乐知识、强化音乐情感体验、优化音乐的感受力和欣赏力等三个方面增加音乐课的“音乐含量”以真正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相似文献   

3.
当前音乐课普遍存在着学生缺乏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的倾向。其原因就在于传统音乐教学只注重音准、节奏等“音感”方面的训练,没注重思想感情传达的“乐感”训练——即表现力的培养,致使学生学习音乐时形成了一种僵化生硬、缺乏情感与生气的状态。本文从教学实际出发,谈谈如何通过律动、欣赏、演唱等多种渠道加强对学生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的一些粗浅看法和做法。 一、通过体态律动练习,训练音乐表现力的基本功。 立足于“听”,放手于“动”,是进行体态律动的基本点。体态律动是以音乐刺激听觉,产生印象,再调动身体来表现音乐。为此,听觉的训练至关重要。应在听好音乐的基础上,再放手于律动,即让学生根据对音乐的  相似文献   

4.
音乐感受力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本身的一种基础手段,可以通过感官能力、想象力、鉴赏力训练去提升。对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而言,这种能力十分重要。本文音乐感受力的含义、提升音乐感受力的意义入手结合教学体验中的训练方法展开,简要地阐述应该如何有效地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相似文献   

5.
唱游课是小学低年级开设的音乐课程,课程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动、好唱、好说、好表现的年龄特点,通过富有童趣,具有艺术形象的音乐活动,引导学生在富有趣味的音乐活动中学习,掌握运用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唱游课有利于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音乐素质,让学生在唱一唱、跳一跳、动一动、玩一玩中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尊老爱幼等教育。唱游课正是从学生的乐趣、兴趣出发,用“音乐”的小舟做载体,把“动感美”的情感传达给学生。因此唱游课运用“激趣”教学法,可以首先激起学…  相似文献   

6.
低年级的孩子喜欢用耳朵听音乐,老师要根据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理解的独特性,在教学上运用多种手段,使学生既看得懂也听得懂,能在短时间内进入课堂状态,参加到音乐课堂活动中。一、听觉训练在音乐教学中,一切音乐教学任务的完成都必须依赖儿童的听觉能力。因此,听觉训练就显得更为重要了。不论是唱歌、欣赏、学习音乐知识还是技能训练,都应在培养学生听觉感受的基础上进行。要培养、提高低年级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就应该有计划地进行练耳教学,提高学生对音高、节拍、节奏、速度、力度、音色、音程等音乐表现手段的听辨能力。如在…  相似文献   

7.
林晓丽 《广西教育》2011,(10):57-57
音乐欣赏课是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力。但是,一些教师却在音乐欣赏课中对学生进行音乐知识的灌输、音乐节奏的训练,把欣赏教育的本质“异化”了,使学生在课堂上不能产生审美体验。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以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为前提,但每个学生对音乐的审美感受又是富有个性化的,因此,我们应当奏响小学音乐欣赏课的“个性乐章”。  相似文献   

8.
<正>音乐给人以美感,那美感来自人们对旋律的感受,因此就有了"旋律是音乐的灵魂"之说。然而,再美的旋律也离不开节奏的支撑,节奏是"音乐的骨架、音乐的精髓",可见节奏在音乐中是多么重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音乐节奏感是开展音乐教学活动的重要基础,是提高学生音乐感受力、音乐表现力与审美创造力的有力保障。为此,在小学低年级音乐课堂教学中,我一直重视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音乐节奏感。一、"听"为先导,诱发感受  相似文献   

9.
情感在一切艺术中普遍存在,而音乐作为艺术门类中的一种,却特别专注于表现情感。别林斯基曾说:“不管哪一种音乐都反映一种情感,只要有情感,机械表达的可怕的单调的印象就没有了。”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欣赏教学中,情感的表现,情感的宣泄,情感的交流就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教学目标,因此,情感体验是感知音乐的基础,是音乐欣赏十分重要的环节,是上好音乐欣赏课的关键。但低年级学生年龄小,知识面窄,对抽象的声音形象感受力较低,较难领悟音乐情感的内涵。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如何结合学生的生活感受,充分有序地驱动学生的情感,是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相似文献   

10.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开启人类知识宝库的钥匙有三把,即数学、文学和音乐。”音乐教学绝不仅是教会学生唱几首歌,学会单纯的音乐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即音乐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等。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重要手段。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过:“音乐必须把美的作为自己的目的来研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的“音乐细胞”,并列举了一些实际的例子来介绍具体对孩子的训练过程,从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为低年级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一、通过音乐欣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治疗也就是让学生欣赏各式各类的音乐作品,整个治疗过程就是一个对音乐的初步感悟过程。在音乐欣赏中感悟,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其中包括对音乐要素的感受力,音乐风格  相似文献   

13.
低年级的器乐欣赏教学,是一个有待深入研究的领域。上好低年级器乐欣赏课,最重要的是使低年级学生听懂音乐,理解音乐。为此要求教师必须适应低年级学生学习心理特征,才能把器乐欣赏课上“活”,激发学生欣赏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在实践中,我摸索了几种教法,教学效果比改显著。 一、综合性欣赏,主要在于培养学生欣赏乐曲的兴趣,开阔音乐视野,是一种综合性运用各种媒体的粗听法。  相似文献   

14.
人的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受力、音乐鉴赏力和音乐表现力三方面。测试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就是根据大纲要求,对以上三方面的能力作适度的考察。音乐感受力包括音乐听辨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学生在听、唱等音乐实践中得到发展。测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也就要围绕听、唱来进行:通过听来区分音乐表现手段中的音高、时值、速度、力度、节拍、节奏、音程、和声等差异,从而考察学生的听辨能力;通过听唱一些音乐片断和演唱所  相似文献   

15.
科技时代的迅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精尖专”,而是以对人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要求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音乐欣赏课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职业学校中开展音乐欣赏课不仅可以更好地陶治学生的情操,更能提高学生时美的理解力、感受力与欣赏力。  相似文献   

16.
“读童谣”是盲校低年级音乐教材中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内容。课程内容以儿童耳熟能详的童谣配以有规律的节奏呈现,凸显盲校低年级音乐课程教学从兴趣出发、循序渐进的特点。同时,新教材还针对一年级学生现有的知识技能水平,在“读童谣”栏目中设计了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将一定的“身体律动”“训练感知觉”“矫正与康复”功能融入其中。  相似文献   

17.
兴趣常常是引起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环境激趣。小学低年级学生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事物很敏感,容易引起注意。教师应努力创设有别于其他教室的音乐教学环境,墙上或各个地方不定期调换各种有关音乐、课题的图画或实物摆设。如在教《小青蛙找家》时,在教室里摆上“荷叶”、“荷花”、“树”和“草”,将教室布置成一口“池塘”,当学生跨进音乐教室便会感到进入了童话世界,学习兴趣浓厚。角色激趣。低年级的学生好动,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时机,及时启发孩子们感受歌…  相似文献   

18.
小学音乐教学尤其是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必须重视方法的选择,只有符合儿童年龄特征及心理发展规律的方法才能保证最佳教学效果。歌词是经过艺术加工的文学语言,是构成音乐形象的“物质基础”,音乐教学必然涉及学生歌词的记忆。而小学低年级学生年龄小,识字少,无意注意占优势,形象思维占主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小学音乐欣赏课在目前的新课改视域下成为了音乐教学中相对于歌唱课更有利于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它也成为了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无论是教育目标还是模式,都强调“感官体验”。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能够调动学生眼、口、手、耳、脑等多方位发展。对于低年级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采用多元化的感官的教学方法,既能有效提高低年级学生对于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也能激发他们的兴趣。  相似文献   

20.
义务教育六年制音乐学科教材明确指出:“对低年级 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它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与主观能动性,从而能够排除各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与成绩。我担任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师,在工作中,注意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启他们智慧的大门。 一、教学中力求方法灵活,形式新颖。 在低年级的听音练习中,我采用了形式新颖而有趣味的“音符帽”、“小音符找家”等游戏活动。游戏中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