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它在弘扬民族精神、培养理想人格和审美情趣、增强文化自信方面价值日益凸显。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本文结合"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特点,旨在厘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并提出有效策略使小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语文课堂的育人功能。  相似文献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体现语文教学的文化自觉,实现语文课程的价值担当。以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渗透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教学目标注重语言文字训练,教学内容以教材选文为主,教学方式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教学评价注重语文知识获得。教师要解决这些问题,优化路径,在语文训练中浸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充分发挥传统文化题材文本的育人价值;结合现实生活与地方资源补文本之空白,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历史转为现实;立足单元整体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动性;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  相似文献   

3.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说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学习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是学校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养文化自信的渠道。本文通过对事例的分析,利用"意外"实现教学目标,同时在语文教学中体现育人的功能。  相似文献   

4.
殷钰 《华章》2012,(21)
我国中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实践育人环节上却重视不够.新课标强调:“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学生是学习实践、创造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该以“语文实践”取代“语文训练”,并强化“实践”和“育人”.  相似文献   

5.
<正>语文教育是学习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渠道。语文课程作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要引导学生与语言文字打交道,和语言文字亲密接触,与语言文字构成的文本对话,让学生在汉语言文本的字里行间穿行,品味语言,体味文字。由此,我们在语文课堂学语文、用语文的过程中,能够深切感受和体悟民族文化内涵和意蕴。汉语文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审美性、诗意性等文化特质,语文课堂教学的  相似文献   

6.
语文学科是小学教育阶段一门重要的学科,它对学生的发展起奠基性作用。语文学科是一门语言学习和运用的学科,必须由学生进行体验式的学习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的层面,或者只停留在对其表层的理解,应该将其进行转化。而转化的最重要的途径便是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个教师与小学生共同体验、感悟语言文字,实现知识、智慧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语文课程承载着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思维品质的提升、审美情趣的培养等多重育人任务,其落实需要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做保障。当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存在评价内容不全面、评价标准不系统、评价过程和评价主体不够多元等问题,导致学生语文能力缺失、没有主动性和创造性、缺乏生命活力。通过设计多维度学生评价试题、确定学生个性化评价标准体系、实施过程性和多主体的多元化评价,发挥评价的诊断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能让学生更有学习兴趣、掌握更适切的学习方法、积极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学生的自主发展。  相似文献   

8.
语文课程有文化育人的功能,实现这一功能就是要把文学作品放到广阔、深远的文化背景下,审视.、挖掘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9.
技能型社会建设是中国职业教育的核心价值与使命,更是全面提升国家经济实力与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鉴于此,构建企业、职业院校、政府、社会“四联动”框架,以实现全员协同育人;构造城乡职业教育、产教、课证“三融合”育人理路,以实现全方位育人;搭建专业发展与职业发展、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课程标准与技能标准、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城市资源与乡村资源“五对接”育人网络,以实现全过程育人。最终构建形成高职院校“四联动·三融合·五对接”育人体系,以此深化高职院校职业教育育人功效,为职业教育赋能技能型社会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相似文献   

10.
基于英语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应充分挖掘学科的育人元素,发挥其育人功能,真正实现从“学科教学”到“学科育人”的转变。教师应结合教学实践,聚焦价值导向、文化自信、品德养成,培育和践行课堂教学中的育人理念,积极探索小学英语课程中育人目标的实施路径及策略:深挖教材育人元素,夯实思想;深入语言实践活动,淬炼品格;深植优秀传统文化,拓宽视野;深悟语言文学之美,浸润审美。  相似文献   

11.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科学推进“三全育人”,一是通过发挥中职语文课程的思政育人功能,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意识,与其他学科一起共同实现全员育人;二是结合中职语文课程特点以及教学环节中的具体要求,广泛、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在知识传授的同时合理渗透价值引领,构筑全过程育人体系;三是体现中职语文隐性思政的功能,对环境教学和情景教学活学活用,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感悟,从而打造全方位育人空间。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和实践性课程。”因此,语文课堂教学最为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是语文课堂训练活动的重点。但事实上,语文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语言文字运用这个层面,还应关注其它四大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3.
致远方的你     
《语文课程标准》基本理念一是:“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二是“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语文课程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重要的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的作文教学及作文评价应遵循这一重要理念和评价建议,采用个性化评价策略,促进学生个体个性及其写作个性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在这句话中强调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是重要的,它是教材的核心与灵魂,重视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同时明确指出“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的独特体验”也是不能忽视的。  相似文献   

15.
课标针对语文课程性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用一句话概括,语文教学就是围绕“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具体到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应着力于哪些语言现象,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呢?  相似文献   

16.
加强高校文化建设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的重要举措。实现文化育人在高职院校育人过程中的价值引领、规范约束、凝聚激励和能力提升等功能,必须深入挖掘和深刻领会文化育人的历史要素、环境要素、主体要素和开放要素的内涵价值。通过历史性文化要素的传承、环境性文化要素的营造、主体性文化要素的归位和开放性文化要素的融入等方式,充分合理地运用和配置各项文化育人要素,打造独有的高职育人文化,构建高品质的现代高职文化育人体系。  相似文献   

17.
红色文化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优秀资源,蕴含着深厚的时代价值和珍贵的育人价值,也是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的重要途径。高校可通过营造全员育人氛围,凝聚育人主体合力;衔接全过程育人链条,架构育人全过程桥梁;整合育人资源,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强化红色文化育人功能,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引导青年学子逐梦前行,一起向未来!  相似文献   

18.
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决定了它的重要作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也在不断深入推进,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基本要求。提升课堂效率,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指引,立足课程改革的成就与经验,着眼社会生活语境的发展变化,在目标、内容、实施与评价方面进行深度变革,以体现新时代语文课程改革的总体方向,即以中华文化为根基,打好中国底色;以核心素养为纲,深掘语文课程独特育人价值;以学科实践为依托,促进语文课程育人方式变革;以学业质量标准为保障,确保核心素养落地。研究认为,教师在开发实施语文课程时,要坚持文道统一的育人立场,推动“三种文化”入脑入心;巧妙设计学习任务,科学整合课程内容;把握学业质量标准,突出教学过程性评价。由此才能更好地发挥语文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与奠基作用,推动新时代语文课程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课标针对语文课程性质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就明确了语文课程的核心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用一句话概括,语文教学就是围绕"语言文字"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语文能力训练和人文素养提升的过程.具体到低年级的阅读教学,我们应着力于哪些语言现象,如何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