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考察期间多次提到要积极发展乡村产业,对推动贵州乡村振兴作出了全面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和乡村产业的振兴,也应是乡村教育的振兴.只有办好乡村教育,才能更好地助力乡村振兴.乡村要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教育当先行....  相似文献   

2.
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我们的祖先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华夏文明;开展劳动教育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促进乡村振兴和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为此,金沙县第一中学联合安底镇开展党建引领,校社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劳动教育活动.  相似文献   

3.
4.
“互联网+教育”是一种新型教育形式,在后疫情时代为培养“不离乡、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人才提供了重要的路径。通过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互联网+教育’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策略研究”的研究调查,得出乡村人才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乡村空心化导致乡村人才数量不足、缺乏特色产业与新型产业对各类人才的吸引力、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等。基于问卷调查数据,提出了以下对策和建议:运用“互联网+教育”模式大规模培养乡村人才,弥补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人才短板;借鉴“互联网+教育”模式探索新型便捷的乡村人才培养模式;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互联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国家“十四五”期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的关键一步。乡村要振兴,教育必先行,教育要发展,振兴在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已成为西吉县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西吉县教育系统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补齐乡村教育发展短板弱项,在布局结构调整上动心思,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出实招,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想办法,在办学条件改善上动真格,在教育惠民政策落实上抓精准,积极探索乡村教育振兴的“西吉模式”,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全县乡村振兴深入推进、加快富民强县步伐,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幸福指数。  相似文献   

6.
<正>振兴乡村,教育能做什么?朱永新教授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基础在教育。意思是振兴了教育,乡村自然就复活了。我却认为这个药方开反了——振兴乡村教育的前提是乡村产业的复兴。有了产业,就如同有了水,有了水就可以养鱼。没有鱼儿,你修池子干什么?乡村有人(特别是学龄儿童)才需要办教育,人都流失了,你办  相似文献   

7.
李庆 《中国培训》2023,(2):20-21
<正>重庆工贸技师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位于重庆市高新区科学谷,前身是创建于1940年的兵工署第21厂技工学校,这是中国第一所以技工学校命名的学校。学院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表彰为“为国家技能人才培育作出突出贡献单位”。  相似文献   

8.
<正>教育是中华文化基因的传承,关系着国民素质的提高,也关系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语文课程作为中华文化传承的纽带,应当大力加强教育改革,积极创造信息化条件,为乡村孩子提供丰富的学习条件,让农村孩子“上好学”,才能培养孩子们正确的三观,传承文化基因,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基于此,教育者应当全面明确语文信息化对乡村教育振兴事业的作用,并积极反思当前语文信息化发展的不足和阻力,从教育设施条件、师资力量,以及教学方式等多方面着手,走上乡村振兴教育发展道路,助力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9.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挖掘扎根于乡村德高望重的乡贤群体的潜力,激发乡村内生动力,助力乡贤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力举措。通过追溯乡贤的含义,分析其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的必要性及可能性,指出当前成人教育助力乡贤转变为乡村振兴带头人面临的困境,进而提出成人教育通过制定全方位的教育政策、设置多领域的教育内容、建立多形式的交流平台、建立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保障培训的质量,从而推动乡贤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0.
<正>乡村振兴及乡村新发展,需要投入足够人才,以满足逐渐变化的乡村发展环境。广大青年作为具有创造力的生力军,势必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所作为。基于此,各教育主体应当加强基于乡村振兴的思政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以激发乡村青年时代自觉,增强乡村青年实际能力,推动其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1.
<正>高校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在科技创新、人才资源、文化教育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2012年开始,教育系统紧盯脱贫攻坚重点任务,通过直属高校定点帮扶、高校对口支援、职业教育东西协作等方式,逐步探索形成了教育扶贫、智力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健康扶贫、消费扶贫、文化扶贫等具有“高校品牌”的中国特色扶贫路径,辍学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  相似文献   

12.
职业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力量。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面临乡村产业融合度不高、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不足、乡村文化建设力度偏弱等诸多困境。据此,文章提出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职业教育助力探索乡村特色产业、职业教育加强人才供给、职业教育参与乡村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3.
据《中国教育报》2019年03月11日第02版报道: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做好“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统筹谋划和推进。乡村振兴最终要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无疑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点,对接和服务好乡村振兴战略,是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与担当。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就要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14.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最基本的依靠,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直接决定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早在2010年,成都就启动实施了"常青树——名优退休教师下乡兴教计划".按照"行政推动、项目带动、主体行动、专家牵动、资源撬动"的工作思路,成都市为乡村教师成长搭建了优质资源支持、教育科研促进、教学教研展示三大平台,形成了...  相似文献   

15.
<正>教育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着基础性、先导性作用。精准落实教育资助,保障贫困学子就学,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从脱贫攻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冷水滩区教育局坚持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持续加大改革探索力度,创新实施资助管理信息化工程,着力构建由政府投入、社会捐助、信贷支持、学校减免等组成的多元助学体系,以精准资助、扶智育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走出了一条教育帮扶工作新路子。自2017年以来,冷水滩区共发放各类学生资助资金1.5亿元,惠及21余万人次。  相似文献   

16.
如何实现乡村教育振兴?四川省蒲江县在明确自身发展定位、发展路径和发展目标的基础上,反复摸索、不断总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现代田园教育模式.该模式的亮点是:在乡村振兴战略下,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支撑,服务于蒲江现代田园城市建设,服务于农村人口现代化、社会现代化、产业现代化,蕴含“自然、绿色、融合、开放”四...  相似文献   

17.
选派驻村“第一书记”是党和政府为实现农村脱贫而提出的一项重要举措.2015年全国推广实施以来,“第一书记”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等方面取得了积极成效.从建好基层党组织、强化战斗堡垒作用,发展主导产业、筑牢脱贫致富根基,激发内生动力、塑造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方式变革等四个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党建扶贫模式.“第一书记”在助力脱贫攻坚中的经验做法,为今后赋能乡村振兴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18.
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背景下,我国全面乡村振兴主动与国际接轨。外语能够消解语言壁垒,是构建交流桥梁的关键要素。因此,外语发展需把握乡村振兴的题中要义,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国际化发展。基于中国农村实际,可以通过加强乡村地区外语基础教育、培育“外语+产业”应用型外语人才、建设乡村地区外语人才智库、打造乡村“产教研”外语实践基地、助力乡村承办国际会展及国际赛事等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相似文献   

19.
名师网络工作室是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的一种教师专业组织形态,发挥名师的引领,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应用与优化配置,助力乡村教育振兴,是名师网络工作室建设的应有使命,也是实践中的建设目标之一。基于浙江省名师网络工作室的运作方式,依托名师网络工作室助力乡村教育振兴的实践案例,提出了名师网络工作室支持乡村教育振兴的三种模式,即“工作室+学科组”定向帮扶模式、“工作室+学校”整校提升模式、“导师团+学校群”区域推进模式,并介绍了三种模式的特征和实施过程。  相似文献   

20.
粤北民族地区中职教育通过积极落实国家教育扶贫政策、提升学生在校满意度、多举措开展社会扶贫工作等已在地方教育扶贫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中职教育在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仍存在法律和制度制定的不完善、缺乏社会吸引力与认同感以及办学目标不明确等问题。对此,应制订长期性制度计划和完善法律法规、增强中职扶贫的吸引力和认同感、明确中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办学目标,更好地发挥粤北民族地区中职教育助力乡村振兴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