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兵 《教书育人》2001,(15):14-15
“减负”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需要加强多方面的管理,抓好每一个具体的环节。“减负”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需要对实践中多方面的问题加以认真研究解决,这样才能促进“减负”的真正落实,才能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笔者认为,在“减负”的过程中应当研究解决好四个具体问题。一、学生家庭作业问题“减负”之后还应不应该布置家庭作业,布置什么样的家庭作业,布置多长时间的家庭作业,对此学校、教师、家长、学生和社会都有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这首先应该弄清楚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减负”不是不布置家庭…  相似文献   

2.
教师不仅要重视小学阶段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和小学语文学科的教育要求,而且要对小学语文作业的创新性和必要性进行全面的分析。小学正处于知识启蒙的重要阶段,语文作业的设计既要有利于学生巩固知识,又要能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使学生更有兴趣地学习,所以教师精心设计作业显得更为重要。本文基于当前小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从分别作业内容、作业形式、作业层次、作业评价四个方面切入,探究如何让学生通过减负增效的作业更好地提升语文素养,将“减负增效”政策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3.
自“双减”政策落实以来,“减负提质”成了热点话题。聚焦数学作业设计,教师需要变革传统作业形式,而单元作业成为实现“减负提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基于单元作业设计的理念,以生为本,让学生通过作业经历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从而提升其学习效率,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颜林忠 《学子》2012,(4):21-22
每年一到开学和期末,为学生“减负”就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就有那么一些人,简单地把“减负”理解为不给学生布置作业,或作业布置得越少越好:“减负”就是减去学生的一切负担,放松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减负”就是减去一些所谓的“副科”,不得进行补课,不进行各种分析排队等,总而言之,就是不能给学生增加负担,  相似文献   

5.
数学是小学阶段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科目,在“双减”背景下,完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管理是促进“减负”与“提质”并行的关键措施。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属于教学全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优化作业设计可协助学生有效巩固数学知识,提高其学习效率。基于此,现围绕“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控量减负、创新增效的具体措施展开分析,望助力小学数学教师完善教学过程管理,并促进学生学科素养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6.
“减负”是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知识,发展能力。“减负”是手段,不是目的。“减负”的目的是为了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素质教育。“减负”以后如何优化学生的数学作业呢?  相似文献   

7.
在“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按照该项政策的具体要求,结合小学生年龄特点为学生设计作业,以更好地调整并优化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在此基础上,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根据“双减”政策下“减负增效,减负提质”的相关需求,通过对作业数量的优化,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与作业负担,重视作业的整体设计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郑平云 《天津教育》2023,(10):113-115
<正>“双减”背景下,为了减轻学生繁重的作业负担,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课后作业总量逐步减少。与此同时,为了保证教学成效,对作业的精度要求也在提高,即在减少作业总量的同时,要有效夯实学生基础,拓展学生的学习与应用,从而达到增效减负的理想效果。基于此,本文围绕“双减”下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目标、方向及相关策略展开论述。一、“双减”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目标(一)增效减负增效减负是“双减”背景下初中英语作业设计的首要目标。  相似文献   

9.
减负与增负     
自国家教育部颁发了为中小学生减负的通知和规定后 ,中小学校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减负”在一些地区(尤其是边远落后地区 ,)尚未得到真正贯彻落实 ,对“减负”这一概念也还须进一步认识。“减负”绝不是一味地“减”,减到师生双方都无事可做。其实在学生“减负”的同时 ,教师相反应“增负” ,具体体现在 :1 .学生作业减负 ,教师“作业”增负。学生的作业减少 ,教师就更应该多做“作业”,认真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 ,明确究竟应给学生教些什么 ,让他们做些什么。作业减负 ,也不是不给学生布置作业 ,关键是少而精 ,因此教师应加强业务自修 ,多…  相似文献   

10.
一、“减负”不是目的,是一种手段“减负”指减轻学生过多的课业负担,使学生从“应试教育”繁重、机械的作业中解脱出来,在课余时间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新意识,以达到全面发展的一项有效举措。具体减什么呢?目前提倡的“三减”指的是“减时、减量、减重”,即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减少作业数量,减轻书包的重量。那么“减负”的标  相似文献   

11.
在学生“减负”工作中,学校、教师负有较重的责任,尤其是学校的领导,应该在“减负”工作中起主导作用,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一、广泛宣传、学习,明确目的意义 首先教育学生明确“减负”的目的意义,使学生理解“减负”并不等于降低教学质量,不等于不做作业,甚至拒交作业,不等于可以随便上课。“减负”的目的,是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创新的精神,让他们充分发展个性、特长。 接着组织教工学习,使全体教师对“减负”工作有正确全面的认识。认识到教育应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  相似文献   

12.
中小学生“减负”的关键和突破口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若把工作重点放在“不补课、不留作业”上,“减负”工作则步入了“误区”。要真正“减负”,要从强调学生主体性、实施创新教育、成功教育入手。  相似文献   

13.
李情 《考试周刊》2022,(27):155-158
近一年来,全国各地都在积极贯彻“双减”的精神和政策,大家对“双减”工作本质的认识基本一致,即:减负增效,促进学生全面健康成长。这就要求教师对作业的设计进行深入思考,在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的同时,培育学生的综合素质。减负增效的作业改革对一线教师的作业设计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目前“减负”的呼声很高。据调查有的地方教育部门为此专门下了文件要求下属小学“减负”:一、二年级不留家庭作业,三年级以上少留作业。减少作业就是“减负”吗?由此引发我对教师留课外作业的一些思考。   毋庸置疑,大量的重复练习确实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曾说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只有不断的创新,才能面对未来。教师职业,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职业,我们应把创新作为自己工作的生命线。当前谈得最多的是减负不减质,我觉得充分发挥教师职业的创造性,设计创新型作业,就能做到减负保质,避免因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阻碍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   一、设计因材施教的作业   “孔子教人,各用其材。”这是长期被公认的我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是整体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教育原则。面对减负,设计作业更应做到因材施教,客观看待学生身上存在的学…  相似文献   

16.
随着“双减”政策的出台和执行,小学生的作业负担问题被重点关注。当前,教师需要结合新课程理念对小学生进行减负,使学生课后作业负担得到减轻,注重小学语文作业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文章针对小学语文作业设计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阐述,提出相关建议和对策,优化小学语文作业设计,使小学语文“减负增效”的作业设计要点更加明确。广大语文教师要以“减负增效”为主要出发点,调整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7.
落实“双减”政策,教师就应围绕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整体设计课内外的学习活动,把课外作业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以“少而精”的高质量作业取代简单、机械、重复性的作业,从而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而真正实现为学生“减负”,就必须重新审视以往的作业设计,要基于“减负而不减质”的设计理念,来完成作业设计的“精、少、准、趣”型进阶,让学生“思”于其中,“全”于其中,“善”于其中,“乐”于其中.基于此,文章提出了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进阶策略和“精、少、准、趣”型进阶式作业设计.  相似文献   

18.
2021年开始,“双减”一词的热度一直居高不下,“双减”政策的提出,不但要求校内减负,还在校外落实了减负.其中,减少学生的作业负担是小学数学减负工程中的重要步骤,文章讲述在“双减”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作业设计的功能与理念,然后从“用巧”“用深”“用活”的角度探究如何设计数学作业,旨在借此迎合“双减”政策,为学生创建高效学习的环境.  相似文献   

19.
邱小东 《江西教育》2023,(11):70-71
“双减”政策的颁布,倒逼教师重新审视作业模式和作业的价值功能。“作业设计”是为学生减负增效的抓手,要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不仅要控制作业的“量”,还要提升作业的“质”。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有助于促进“双减”政策的落地。  相似文献   

20.
徐庆华 《家长》2023,(30):107-109
<正>“双减”要求教师减少课后作业总量,有效减轻作业为学生带来的负担。但与此同时,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也对学生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减负”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考虑到作业为学生带来的学习负担,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压力。若单纯重视减负,容易让学生成绩下降,反而会给学生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在这样的情况下,能否将减负与提质结合起来,在减轻作业对学生带来负担的同时提高数学课堂乃至整体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