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记者:最与时俱进的职业 在如今的各种职业中,记者这一职业堪称最与时俱进的职业了,不仅最新发生的事情记者最先知道,而且有些还没发生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记者最先知道的,时代的烙印也最深地留在了记者的身上。通过对不同时代记者的观察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每个时代记者的工作方式、职业理想都是不同的,这也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中,他们记录着时代,同时也被时代着色,不同年代的新闻作品体现着那个年代的特有的色调。  相似文献   

2.
记者:最与时俱进的职业 在如今的各种职业中.记者这一职业堪称最与时俱进的职业了,不仅最新发生的事情记者最先知道,而且有些还没发生将要发生的事情也是记者最先知道的,时代的烙印也最深地留在了记者的身上.通过对不同时代记者的观察对比,我们就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现象,每个时代记者的工作方式,职业理想都是不同的,这也直接体现在了他们的作品中,他们记录着时代,同时也被时代着色,不同年代的新闻作品体现着那个年代的特有的色调.  相似文献   

3.
好的新闻作品无不来自于记者深入细致的采访和认真深刻的思考,即“身入”与“心入”的统一。但在平常工作中,有些记者认为,似乎只要身临其境了,便可与好作品结缘。其实,这种“身入”还很肤浅,只有在“身入”的基础上做到“心入”,即真正用心观察,细心研究,深刻  相似文献   

4.
记者这行当在社会上是很吃香的。于是乎,有些人千方百计欲牟取记者的席位,无缘遂愿的,搞个“特约”什么的也行,连“特约”也搞不上的,则干脆搞张印上“记者”的名片儿,堂而皇之地充任起记者来。鱼龙混杂的不是记者的记者漫天而飞,犹如行空的天马“自由驰骋”。到农村,去厂矿,甚至跑到机关,凭一张名片儿,拉广告,要赞助,吃请席,收礼品,弄得有人一见“名片儿”便心惊肉跳。鄙人有几位“天知地知你知我知”的熟人,数日不见,便从怀中摸出了那印有“记者”字样  相似文献   

5.
文学史上,当一位艺术大师以自己的艰苦努力创造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得到承认以后,马上会有很多贪图省力者纷起效仿,趋之若鹜;当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带着痛苦,降临人间,立刻也便出现很多和她模样相仿的“小兄弟们”,摇摇摆摆地追随其后。然而,人们记住的,也还只是那大师的著作。懒汉们的作品,如过眼烟云。新闻记者的劳动也是一样,应该是一种创造性的劳动。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有些记者的活动却令人遗憾。他们不会创造,而只会摹仿;没有勇气去开拓,  相似文献   

6.
胡凯 《传媒观察》2014,(6):60-61
正与文字记者不同,新闻摄影记者在拍摄新闻摄影作品的实践中,往往更多会考虑如何通过新闻图片来传递信息。有些摄影记者认为新闻摄影主要是靠"个人感觉",不用遵循什么"清规戒律"。实则不然,新闻摄影也有自己的内在规律,拍摄新闻作品也要掌握方法和技巧,如果仅凭"个人感觉"则会事倍功半,影响新闻摄影作品的效果。一、创新表现手法,新闻摄影也可以"艺术表达"  相似文献   

7.
一、记者需要想像力当我提出这个命题的时候,有些同行可能感到可笑:新闻不同于小说,新闻是用事实说话的,新闻作品更不能瞎编,难道新闻的采写中还需要发挥记者想像力?  相似文献   

8.
政坛官场中人对“汇报”一词耳熟能详。只要实事求是、不变样走形,“汇报”不失为交流信息、获取情况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记者也听听“汇报”,同样可以获得一些重要信息。不过,有些记者爱听“汇报”,并不是为了采写新闻,而是别有所思。按我国现行的新闻体制,新闻单位被定为不同的级别。参照行政级序,新闻单位有中央新闻单位,省、地、县新闻单位之分。有些新闻记者,尤其是高“级”记者,每到一地采访,下车伊始便要见当地一、二把手,听主要领导“汇报”,不够级别的人员来“汇报”便视之为不恭。有一位“中央级”记者到某省会采访,只因市里书记、市长千呼  相似文献   

9.
新闻作品同文学作品一样,也可形成一定的风格。大凡成熟的记者的新闻作品都有自己的风格。如斯诺的明丽畅达、法拉奇的尖锐泼辣。新闻作品的风格是记者在占有大量的客观材料基础上,进行加工,体现其思想水平和倾向性,反映人物个性特征、语言习惯的东西。新闻作品的风格同文学作品的风格一样,是一个综合性的美学范畴,是记者采写过程中诸方面因素有机结合而呈现出来的一种美的风貌。有些人认为,风格只属于文学创作范畴,作为“新近发生的客观事实的报道”,不存在风格一说。新闻是“易碎品”,想怎样写就怎样写,写成怎样就怎样。这其中…  相似文献   

10.
一位哲人说得好,“要了解一个人的品格,不妨看看他周围的朋友”。这话是否适用于记者?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记者的朋友之多更非一般人所能比。新闻是发现的艺术,记者要到百姓中去,向人民学习,做百姓的知心朋友,反映他们的甘苦,迅速地发现最新的客观实事,及时全面地报道新闻。然而,目前有些记者爱跟领导转,乐跟“大款”玩。记者跟着领导转,未尝不可,有时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领导的言行和活动本身就有新闻价值。但是,有些私欲膨胀、惟利是图的记者,并非完全从这点出发,而看重的是领导手中的权。干了几年记者,甚至都没有采访过普通的工人、农民,其作品离群众的距离可想而知。乐跟“大款”玩,也未尝不可,因为“大款”中毕竟有一些勤劳致富的典型,他们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新聞記者是一个光荣的称号。记者的劳动有别于任何其他的职業,有它自己的特殊的社会使命。記者的作品反映着时代脉搏的跳动。我們新聞記者应該看重这职業。但也不是所有的新聞記者都是这样。据說有些人作上几年記者后便有些厭倦这称号了。理由是記者是年青人的职業,現在,年紀也大了些,不好意思再去抛头露面了。也有人說得更露骨一些:从前在一起工作的人都作了处長、作了×長了,我还在作記者!  相似文献   

12.
梁云 《新闻前哨》2002,(11):37-37
电视新闻的现场采访成功与否,同记者的文化素质高低,特别是记者提问和现场行为表现,有着直接的关系。它往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一条电视新闻的成败。我们看到在以往的获奖电视新闻作品中,的确有很多新闻由于一些优秀的电视新闻记者在其中的出色表现而增色。但是,我们同样也可以在平常看到:由于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大失水准,而影响了新闻的真实性和感染力的作品仍然大量存在。有些记者在介绍现场有关背景和采访提问时,要么现场把握能力较差;要么是提问不当;要么举止过于张扬。本文所谈及的主要内容,是记者现场行为的风格问题,即是张…  相似文献   

13.
新闻业务编辑部:我是一个只有两年记者龄的记者。前不久,我翻看了自己所写的新闻稿,大多是一些使人看过就了的短小的“易碎品”,看后使我感到有些茫然,写这样的短新闻究竟能否成才?新华社的李普同志是国内新闻界里少有的以写短新闻成名的记者。他的《开国前后的信息》一书所选辑的新闻作品也多是些短新闻。这些作品篇幅虽短,但题材分量很重。从写作手法上看,言简意赅,寥寥几笔就生动形象地勾勒出一个人物形象或事件,  相似文献   

14.
不久前,北京市市长陈希同在会见北京市出席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表彰大会的十位记者时说,记者要学会用文学家的笔法来写新闻,这样会使他写出的新闻,更加具有可读性,会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受到教育,新闻本身的宣传效果也就可以大大增强。陈希同说,记者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受到人们的尊重是应该的。就我本人来说,对记者就很佩服。作为一名记者,那就应该想到,人们越是厚看自己,就越是应该拿出精粹的作品以飨大家。把新闻写好,并非易事。有些新闻,看了好半天也看不出个所以然来;有些新闻,题目很大,内容不多,看  相似文献   

15.
撰余思絮     
(一)善用自己的思想去观察、去思考、去写作的记者,必然洞察事物高人一筹,攫取问题先人一步,其作品也将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便有蜻蜓立上头”了。(二)“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同样一件事情,同样一个问题,写作技巧高超者,用较短的文字便能写得绘声绘色,言简意达。  相似文献   

16.
在某地电视台工作的一位记者烟瘾很大,一次乘坐飞机出差时,烟瘾发作难以忍受,便躲到卫生间里去吞云吐雾,造成飞机监控系统报警,被机上工作人员“人赃”俱获,按规定要罚款500元。此记者便掏出记者证要人家放他一马,结果人家没理他那个茬儿——照罚不误。时下,有些记者把记者证当成了特权证,一遇到不顺自己意愿的事就掏出记者证,或以“曝光”相挟,或以记者身份谋私。这种不良风气,严重地损害了新闻工作者的形象。记者证不是特权证,它只能证明持证者的职业是记者。记者证也不是不能掏,外出采访适时亮出记者证,不仅可以证明采访…  相似文献   

17.
古人写文章讲究“起、承、转、合”。所谓“起”是指文章的起笔,“承”是指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是指文中层层意思的转换,“合”是指一篇文章的收尾。从全文来说,其中的“转”便属于“过渡”。如果“过渡”得巧妙,可使文章严丝合缝,气韵流动,波澜起伏。对新闻写作来说,有些记者和通讯员写稿时一般是比较注重开篇的起笔和全文的收尾,却不大讲究文中的“转”——即“过渡”,往往也影响到新闻作品的优劣。  相似文献   

18.
在新闻作品中,有一种传来新闻,它是记者根据传来的消息制作的新闻,新闻作品中所记载的内容,不是记者亲耳所闻,也不是记者亲眼所见,而是私下谣传或者记者自己的所思所想.  相似文献   

19.
这是录音报道生产过程的最后两道工序。通过这两道工序,将已经采录到的音响、人物谈话等,按照记者、编辑的构想与录音后的记者阐述稿合成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录音报道作品。 一、复制 复制就是从音响素材中挑选录音报道所需的音响段落,复录到另外的磁带上,为合成做好音响准备。有些较长的人物谈话录音,也需通过复制截取或  相似文献   

20.
有些专职通讯干部,平常认为没有什么新闻可写,专等报刊约稿。报刊一般不随便向一般人约稿。有些专职通讯员,因为常参加各级新闻单位的会议,和记者接触,使他得以认识一些编辑、记者和通联工作者。有时,报刊了解到他所在的县有值得报道的新闻线索,一时又无人前往采写,便向他约稿。约稿比一般投稿采用率高,他便尝到了“甜头”,心想等报刊约稿比自己去采写划得来,便形成了等约稿的习惯。一年等到头,不过被采用一、二篇稿子,成绩甚微。须知,通讯员要取得成绩,光等约稿是不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