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静 《成才之路》2014,(5):88-88
正当今社会是信息的社会,计算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迅速渗透到中国社会的各个领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电话,网上购物,网上银行……信息时代的到来使人们看到不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很难以在现代信息社会中有效地工作和生活。社会呼唤学校培养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信息技术教育任重而道远,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是大势所趋,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更好地适应当今社会的学习和生活成为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主要任务。如何学好这门课,如何通过计算机课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把这  相似文献   

2.
温薇燕 《考试周刊》2012,(27):123-124
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在信息技术课上,教师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和其他信息技术来解决自己工作、学习及生活中各类问题的意识;合理组织教学,使学生掌握学习信息技术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3.
刘娜 《考试周刊》2014,(1):133-134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信息技术教育越来越受人们青睐,成为中学生的必修课。要想快速掌握计算机的有关知识,就必须先培养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动力,也是培养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4.
朱影 《时代教育》2012,(12):106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已经渗入到了我们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还是日常生活信息技术都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学习和掌握信息技术的技能成为我们现在学生的一大重要任务。现在的教育提倡的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求学习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中一方面要教给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同时还要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这样才能使授课达到预期的效果,有利于计算机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5.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应用 ,计算机将引发整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深刻变革 ,计算机的知识将成为现代社会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计算机的使用将成为人人都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 ,是要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 ,培养学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让学生获得适应未来信息社会需要的创新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想象能力等。  相似文献   

6.
雷英 《河南教育》2009,(8):18-18
信息技术课程虽然是由计算机课程发展而来.但课程名称的变化却反映了课程教学实质的变革。原来的计算机课侧重培养学生掌握计算机知识和操作技能,而信息技术课程既要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辅助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还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使信息技术成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和平台.把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基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笔者认为任务驱动法是非常适合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方法.它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是与现代社会对人才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 《教育部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指出: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目前要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培养学生收集、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利用计算机进行自主学习、探讨的能力。寻求适合学生个体差异、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要、培养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与方法,已成为教育教学改革关键。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计算机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学习计算机,成为当前学生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准确把握现代科技的发展态势,及时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因此,新时期,作为教师的我们要重视信息技术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9.
计算机已经成为一种不可缺少的信息工具,信息技术教育备受关注,尤其是学校开设的信息技术学科教育满足了很多学生的学习需求。作为一所技工学校.信息技术教育要以培养学生信息素质为核心.通过一系列的教学组织途径让学生对信息技术感兴趣.掌握计算机的知识和技能等。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触良多,下面是个人在教学探索中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0.
高丽娟 《新疆教育》2013,(3):129-129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了人类必备的技能。而计算机的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的技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步人了信息化时代.作为信息技术主要载体的计算机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因此.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所必须具备的技能。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在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  相似文献   

12.
安庆家 《教育》2014,(6):28
正数字化和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特征,以计算机和互联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工作和学习方式。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探索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规律,寻求合适的教学方法、策略是教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越来越成为人们重要的工具,并且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乃至于生活方式.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以及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教学也在中小学教育中普及开来,信息技术的教学可以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的兴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的深刻影响,使学生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另外,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工具,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奠定必要的基础。笔者以下谈谈  相似文献   

15.
曹爱军 《新疆教育》2013,(15):146-146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操作已经成为了人类必备的技能。而计算机的教育就是着重培养学生具有计算机的技能。在今后的工作、生活、学习中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本文结合自己的高中计算机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似文献   

16.
王虎全 《考试周刊》2014,(4):110-11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计算机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计算机和人们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因此,信息技术是学生将来学习、工作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本文介绍了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生将来职业教育的衔接的模式,提供了一种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17.
21世纪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迅速渗透到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之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需要快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信息技术成为社会成员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目前我国正在开展教育信息化,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开设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尤为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基础。下面是笔者近几年来从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实践的一些经验心得,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社会正逐步进入到信息化时代,如何让学生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在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应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的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教学改革之我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是让他们成为计算机的专门人才;对高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进行计算机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将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用于其工作领域,成为既熟悉本专业知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意识,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20.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创新教育研究,其目的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着重论述了新的时期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对创新教育的影响以及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