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长期以来对私人财产权缺乏周到的法律保护,现行法律同样存在明显不足。完善私人财产权的法律保护制度不仅有利于建立良好的社会环境和稳定的市场秩序,而且是经济发展的保障和人格完善的基础。当然,在保护私人财产权的同时,不能妨碍国家因社会公共利益需要对私人财产进行征用。国家对私人财产权法律保护制度的完善应该遵循必要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本文考察了人格权和财产权的历史关系,通过分析人格权商业利用现象,确立财产权和人格权划分标准,论证标表型人格权具有财产属性的特性,冲破了传统民法理论人格权与财产权截然对立两分的观念。  相似文献   

3.
在有关教育产品属性的问题上,存在着两条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的链条,即它的私人属性(本质属性)链条和权利属性(衍生属性)链条。从理论上厘清这两条链条,对教育产品的公正而合理的分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从学前教育的产品属性来看,其公共产品属性多于私人产品属性;从学前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来看,其社会收益率高于个人收益率;从学前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其国家义务性要多于非义务性;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国内现状来看,其不利性要大于有利性。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可行性在于:全国范围内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我国可进一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比重的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5.
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的必要性在于:从学前教育的产品属性来看,其公共产品属性多于私人产品属性;从学前教育的投资收益率来看,其社会收益率高于个人收益率;从学前教育的国际发展趋势来看,其国家义务性要多于非义务性;从学前教育发展的国内现状来看,其不利性要大于有利性。学前教育纳入义务教育可行性在于:全国范围内九年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我国可进一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占国家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比重的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6.
在谈及教育成本分担问题时,人们往往先从教育产品的属性着手。因为教育产品(本文单指各层次教育的毕业生,下同)的属性,是实施教育成本分担机制的理性前提。如果某种产品属于公共产品,则从理性层面或至少从学理层面上讲,生产者所有成本,应完全由公共社会或能代表公共社会的国家来承担;如果是私人产品,其成本则要由拥有者的私人承担;而介于两者之间的准公共产品,则私人和公共社会应当按某种比例分别承担。  相似文献   

7.
教育产品的私人属性与权利属性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产品若从私人属性和权利属性两个角度去剖析,可发现其中存在由强到弱或由弱到强两根无形的"链条".从理论上厘清这两根"链条"的内涵,对教育资源进行公正而合理的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葛延风 《上海教育》2011,(13):26-26
提供公共服务是政府的基本功能之一。为什么基本公共服务需要政府提供?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从严格意义上说,教育完全是私人消费品,不具备公共品属性,但是如果把教育做成私人教育来向老百姓提供,很可能导致贫穷的孩子上不了学,这不仅影响孩子、影响家庭,更影响一个国家的未来。  相似文献   

9.
2004年宪法修正案将“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为私人财产权的保障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依据。鉴于这种保障的力度与现实的法权要求存在差距,以及现实中私人财产权受侵害事例的广泛存在,有必要在宪法中规定正当程序原则,明确规定征收征用公平补偿的唇齿条款,制定对弱势群体的财产权予以保障的相应条款,完善有关人权保障的各项制度。  相似文献   

10.
在大数据时代,个人信息成为有经济价值的资源,但现行的法律并未明确存在个人信息财产性利益的保护路径。学界尝试从人格权的商品化、财产权等途径保护此财产性利益,但这些方式都不可克服的缺陷且饱受争议。保护路径的不确定性来源于个人信息财产权益法律属性的不确定性。《个人信息保护法》虽未完全明确个人信息财产权益的法律属性,但赋予了个人信息财产权益一定的排他效力与处分效力,初具财产权雏形,只是此权益包含在“框架性”的个人信息权益之中。基于个人信息与知识产权客体的相似性,以及为了更有利保护个人权益并满足信息产业的现实需求,应在此基础上独立确立财产权保护路径,同时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建设个人信息流转与保护机构,以此促进个人信息财产权益转化为经济收入,使法律权益在公众生活中落实。  相似文献   

11.
我国宪法规定了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知识产权是一种私权,所以要明确知识产权的宪法地位.知识产权保护公民的创作自由和以此而产生的精神利益和物质利益,另外知识产权还涉及到了某一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具有人权属性.知识产权制度是在调整创作者私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权战略已经成为立国之本,是国家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种战略一旦发展成熟,就要成为宪法的内容.  相似文献   

12.
政治制度正义、属性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政治制度是国家、单位、个人参与政治活动的一种正式规则。正义是政治制度的核心价值,对政治制度进行正义的追寻在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政治制度正义主要体现为政治制度双重属性的统一即价值属性与工具属性的统一。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和工具属性二者互相制约。价值属性统率工具属性,工具属性体现价值属性。当代中国的政治发展进程表明,只有当政治制度的价值属性与政治制度的工具属性二者协调一致时,才能促进一国的政治发展。在当前中国的政治发展中,要使政治制度的双重属性协调一致,我们还要解决好政治制度的及时性与有效性之间的矛盾。制度及时性是制度有效性的基础和前提,制度及时性不等于制度有效性,必须从文化人手来解决制度的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的产出具有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的双重属性,因此,在高等教育的各受益主体之间进行合理的教育成本分担是保证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它涉及到其成本补偿机制的设计问题。本文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原则、成本承担主体和成本补偿制度本身的社会效应等方面对高等教育成本补偿机制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吴涛 《教育探索》2012,(8):9-10
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先导是更新教育质量观.高等教育质量的一般属性包括国家意志属性、时代属性、人本属性、科学属性、类别属性、类型属性、形式属性和特色属性等.高等学校教育质量的特色属性包括定位特色、区域特色、行为特色、行业特色、优势特色和类型特色.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是动态的、多元的、相对的和发展的,其内涵又是现实的、具体的、实实在在的.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知识产权理论认为知识产权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两部分,是财产权和人身权的结合;也有个别人认为并非任何类型的知识产权都由财产权和人身权两个部分组成。这是一个涉及知识产权的“权利属性”的理论问题,值得探讨。笔者认为:知识产权是单一的财产权,知识产权不包括人身权。  相似文献   

16.
针对变幻莫测的高等教育实践活动,人们需要从其自身找到理论源头,从而高等教育属性问题的研讨再一次浮出水面。属性正是事物本质所体现出来的性质和特点,其中本质属性是事物矛盾的特殊性,非本质属性是事物矛盾的普遍性。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层次教育的属性,即专业属性,它的基本属性是上层建筑属性和生产力属性,或者说事业属性和产业属性。  相似文献   

17.
人的属性是就人作为一种物质形态而区别于别的物质形态来说的。人的属性中有物质属性,亦即自然属性。人的属性中也有精神属性,但人的精神属性并非是对应于物质属性,因为它在归根结蒂的意义上从属于人的物质属性,它在形成和存在上又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所以,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不能是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这么两类属性。不仅人的意识、精神依赖于人的社会性活动,而且人的其他许多具体属性特点也是在社会性活动中形成的,所以社会属性就成为人的基本属性之一。人的社会属性是可以跟自然属性平行、并列的属性,又是跟自然属性相互依赖的属性,于是,人的属性中下一个层次的基本属性,只能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这么两类属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虚拟财产作为法律意义上财产的属性界定的问题,生发出解决该问题的几个需要厘清的基础理论问题并提出具有内在逻辑的证成思路:解决此问题的前设条件即界定虚拟财产的内涵和外延;通过对物制度的历史追溯考察虚拟财产作为权利客体的法律属性.寻找客观实在性这一关键物性痕迹,确定其有体物的内涵以及关涉的权利归属;在明确虚拟财产所有权归运营商,而用户对作为有体物的虚拟财产享有使用权的二元模式后,对虚拟财产权作为一种兼及物权属性与债权特征的新型财产权的属性进行再确认.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税收已是各个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作为国家以公权力形式介入私人财产权的税收何以得到普遍的采用并得到纳税人的配合,这就涉及到税收的正当性问题.通过从权利的成本,社会契约论的角度对税收进行理论上的阐释,并且从税收是宪政制度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动因以及与公共财政的相互依赖角度对此加以分析,从而论证了现代意义上的税收实为实现国富民强所必需.  相似文献   

20.
属性是事物的归属性及其与他事物的关联性的统一,是事物的遗传性属性与获得性属性的统一。德育脱胎于文化,德育具有文化属性。德育的文化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当下属性,一个是未来属性。前者涉及到德育的文化身份问题,后者涉及到德育的文化使命问题。德育是文化的构成、内核和灵魂,其身份定位自然是文化身份;德育承负着认同、整合、提升、引领文化的使命,这些文化使命规定着德育的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