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曾祺传略     
一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的一个旧式地主家庭。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年的“拔贡”,这是略高于“秀才”的功名。父亲汪菊生,字淡如,多才多艺,不但金石书画皆通,而且是一个擅长单杠的体操运动员,一名足球健将,学过很多乐器,养过鸟。汪曾祺审美意识的形成,与他从小看父亲作画有关,父亲的随和、富有同情心,对汪曾祺一生的处世为人产生很大影响。 汪曾祺三岁时丧母,生母姓杨。第一位继母姓张,后因肺病去世。第二位继母姓任,是她伴随汪曾祺的父亲度过漫长而艰苦的沧桑岁月,汪曾祺对她很尊重。  相似文献   

2.
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父亲汪菊生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金石书画,而且酷爱运动、擅长各种乐器.汪曾祺从小耳濡目染,在文学、书法、图画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尤其是文学方面,在小学读书时就让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3.
鹭焱 《初中生》2007,(3):14-17
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父亲汪菊生多才多艺、爱好广泛,他不仅精通金石书画,而且酷爱运动、擅长各种乐器。汪曾祺从小耳濡目染,在文学、书法、图画方面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尤其是文学方面,在小学读书时就让人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4.
周莹 《家长》2009,(6):43-44
我从小喜欢看电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 物以稀为贵。因为电影少,就特别想看,还喜欢看。哪儿有电影,我最先都是从父亲嘴里得知的。我在看电影的前一天就围着父亲转,央求到时一定要把我带上。父亲点了头之后,我就开始兴奋起来。  相似文献   

5.
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深刻地影响了汪曾祺。早在1938年,汪曾祺便阅读了屠格涅夫的《猎人日记》等短篇小说,并自觉不自觉地把他的短篇小说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重要资源。从主旨来看,汪曾祺受屠格涅对人富有同情与悲悯的情感影响,在作品中注重对人性美的开掘;从文体来看,汪曾祺受屠格涅夫简洁精练的短篇小说文体影响;从文学语言来看,汪曾祺更是明显受到屠格涅夫作品语言精炼化和诗化特征的影响。在屠格涅夫影响的背后,隐含了跨文化传播的某些内在规律。屠格涅夫的短篇小说具有世界性的文化特质,这为其跨文化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汪曾祺深刻理解外来短篇小说的内在精神,并以此激活了本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创作出了具有鲜明风格的短篇小说,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现当代文学。  相似文献   

6.
耽误     
从小我就是一个顽皮捣蛋的孩子。到了小学五年级,我更是无心上学,跟着一帮同样无心读书的人到处玩耍,不时滋事生非。父亲的巴掌抡起落下,但皮肉的疼痛并不能让我回头,父亲转过身,  相似文献   

7.
左家明的理财本事在学校里是出了名的,他所有的功夫都是得他父亲的真传。他的父亲在那个北方小城里,是首屈一指的“铁算盘”,当然,也有人在背地里叫他“铁公鸡”。左家明从小耳濡目染,几乎把他父亲的精髓部分全都继承了过来。  相似文献   

8.
汪曾祺的小说在内容上接近生活原貌,在结构上具有形散神聚的特点,着重于意境的创造和气氛的渲染;评议清新朴实、自然简洁,呈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相似文献   

9.
《中学生天地》2020,(11):20-23
<正>"老头儿像汪豆腐,家常,味道鲜美。""我像油炸臭豆腐,有点蔫儿坏但不让人讨厌。"提起父亲汪曾祺,汪朗总能说出好多故事,绘声绘色,回想时眼珠子滴溜溜地转。"老头儿"是汪朗对父亲的称呼,汪曾祺曾用"多年父子成兄弟"来形容自己和父亲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也延续到了汪曾祺和汪朗之间,就像汪曾祺自己在文章中写到的:"我觉得一个现代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  相似文献   

10.
彼岸     
小雨 《中文自修》2003,(12):49-51
总有一些东西,终究要在风中逝去的,哪怕这种逝去会让整个世界变得空荡。父亲,在我的记忆中只有一个词,父亲在我刚刚三岁的时候就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似乎,他带走的并不是他自己,还有我和母亲所有的快乐。和别的孩子不一样,从小我就习惯于沉默和孤独。刚上学时,我经常和男孩子打架,打得满脸是血,衣服也常常  相似文献   

11.
汪曾祺写过两篇《薛大娘》,一篇是散文,另一篇是小说。汪曾祺有改写自己旧作的爱好,改写目的是要挖掘到某个生活片段的更深广的意义。他所遵循的改写原则是"小改而大动",即情节故事基本不变,而在关键细节的地方加以变动,以增强人物思想的现代意识。《薛大娘》的两个不同文本具体改动有八处,区别最大的在结尾部分。通过改写,汪曾祺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对健全人性的独特感悟和思索。  相似文献   

12.
天下父亲     
达娃在城里上大学。达娃大名叫李达,家在遥远的大别山深处。 开学有些日子了,李达的学费还没交。学校知道李达的情况,没有狠着催他交款。可李达心气高,总觉得像偷了东西似的,浑身毛刺刺地难受,上课也不入心,人蔫蔫的。家里穷,李达其实不想念书,可拗不过父亲。父亲狠着哩,从小就逼李达念书,一直逼到现在。李达已经高过父亲一个脑袋,可父亲照样揍他,当然是为了念书。  相似文献   

13.
坐在窗前敲着这些文字,我心里着实感慨:这书房,牵着我多少年的梦啊?从小就酷爱读书,从小就渴望可以坐在书房里倚窗而读,不过,却不敢做拥有书房的梦,毕竟,家徒四壁的父亲能让我上学读书已实属不易。所以,如今回想,我的书房梦,  相似文献   

14.
汪曾祺小说扬名于1980年代中国文坛,其意义在于传承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文脉,积淀着中华民族的审美精神,因而被有识之士称作"中国士大夫文化培养起来的最后一位作家"。汪曾祺将"文气""逸品"说引进小说创作领域,开辟了中国小说的新境界和小说美学的新视野。他的小说无愧为"逸品小说",同时也标志着"汪曾祺小说美学"之确立。  相似文献   

15.
隐身的爱     
从小我就“居无定所”,总时不时地到亲戚家住一段时间,也许因此与父母交流甚少。在我印象中,父亲也许根本不爱我,或我根本不……  相似文献   

16.
父亲从小就喜欢骡马,喜欢吆喝着马匹在田野里耕作,有空就跑去看赛马,他喜欢坐在马鞍上的感觉,甚至睡觉都要用马鞍做枕头,听说母亲与父亲结婚后,过了好几年才习惯了父亲的怪癖。  相似文献   

17.
汪曾祺年谱     
1920年(民国9年) 3月5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傍晚,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城镇。祖父汪嘉勋是清朝末科的“拔贡”。其父辈兄弟三人:大伯父汪广生,二伯父汪常生,父亲汪菊生。 二伯父早亡,无子,应立嗣长房次子汪曾炜;但因二伯母喜欢汪曾棋,经协商,两人都过继给二妈。父亲汪菊生(1897-1959),字淡如,多才多艺,对汪曾祺日后的创作产生很大影响。 家里人怕汪曾祺长不大,按当地民俗,让他认了好几个干妈,还在和尚庙、道士观里都记了名,汪曾祺的法名叫“海鳌”。1923年(民国14年) 3岁  相似文献   

18.
作为当代京派散文的代表人物,汪曾祺被选入新教材的作者名目。汪曾祺优美的散文很多,《胡同文化》是其中一篇代表作。《胡同文化》较全面地反映了汪曾祺散文的审美思想、取材特色和语言韵昧。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品味一下汪曾祺的“胡同味”。恬退隐忍的审美思想。文中说:“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连用三例证明北京人这种隐忍,一是老舍《茶馆》里王利发的“顺民”说,一是自己《八月骄阳》  相似文献   

19.
《胡同文化》 今年暑假以来,已经听过好些堂《胡同文化》。暑假期间,我担任评委的全国的几个大赛上,都有《胡同文化》。可以说,只要有大赛,就会有《胡同文化》。赛事上《胡同文化》的上镜率是最高的。汪曾祺,幽默语言大师。他不是北京人,可以说比北京人更能“侃”北京。汪曾祺是擅长写小事情、小人物、小问题的高手。  相似文献   

20.
汪曾祺的散文具有强烈的抒情色彩,给人一种平淡、轻盈的印象主义之感。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与动荡的命运,汪曾祺一生都在一种“如履薄冰”的环境中写作,他选择用散文去淡化背景,专注对平凡生活的书写,以对环境的渲染传递出人情美。通过分析《昆明的雨》中的景色刻画、结构布局、语言书写与文艺思想,可更好地解读汪曾祺散文的写景艺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