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着补偿性课程、发展性课程和功能性课程等不同的课程范式,其背后都有其课程观的理论支撑,也都有其实践的指导价值.由于学生特殊需要的差异性、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不能片面地强调或排斥某一课程取向,或完全否定它的意义.因此,当代特殊教育课程的价值取向逐渐从单一的补偿性、发展性或功能性,向以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强调三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2.
盛永进在《外国教育研究》2012年第1期撰文认为,特殊教育领域存在着补偿性、发展性和功能性等不同的课程范式,而当代特殊教育课程范式的价值取向是逐渐从某种单一范式向以综合素质能力发展为核心的多元整合型发展,强调三者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这种走向融合的课程范式虽然还在不断的形成发展中,但  相似文献   

3.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课程评价要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要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提高教师改进教学实践的作用。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取向”,将凡是具有教育价值的活动都纳入评价体系,关注个体差异,关注个体在过程中的发展;立足于为评价对象确定个体化的发展性目标,不...  相似文献   

4.
课程价值取向是课程构建和实施的灵魂与方向,对课程价值取向的探讨是深化课程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需要。以价值为基轴,从哲学的视角来审视课程,我们关注的是课程价值取向的世界发展趋势;以发展为基轴,从科学观的视角来审视课程,我们关注的是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5.
编制中学历史课程应制订历史课程的具体教育目标,并遵循明确性、具体性、可行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在课程目标中对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这两个层次设计不同的具体要求;强调价值性教育目标与功能性教育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6.
特教学校运动与保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不但可以推动特殊教育运动与保健改革的进程,还可以优化特殊教育课程,对于残障学生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社会适应、增强自信都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本文就特教学校运动与保健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方面的意义、价值取向、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更好地为残障学生服务。  相似文献   

7.
编制中学历史课程应制订历史课程的具体教育目标,并遵循明确性、具体性、可行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原则;在课程目标中对初中和高中历史课程这两个层次设计不同的具体要求;强调价值性教育目标与功能性教育目标相结合。  相似文献   

8.
发展性课程观是在批判传统课程中根深蒂固的且至今仍存在于现实课程活动中的观念和行为以及人与课程之时代发展走向的基础上提出的,是课程观转型的时代主题。发展性课程观以马克思的人类解放理论为理论依据,它的核心是教化个体与改良社会,而教化的目的在于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成长,进而促成社会发展。构筑发展性课程观的互动、共生及再造的实践机制,廓清其运演的机理,激发个体的生命自觉,构筑和谐的课程生态,实现个体生命的超越,这是课程价值取向及人的发展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9.
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应为促进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应把开发学生的潜力,培养创造能力,发展个性做为其价值取向,并以此为宗旨,树立基础性、发展性、创造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的基础教育课程观。改革基础教育课程,确立核心课程、创造性课程、综合性课程及合作式课程  相似文献   

10.
以主体性哲学理念作为品德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是一种合乎逻辑的、理性的选择。用主体性视野观照品德课程改革,要求建立主体性品德课程体系。其编制取向为:一切为了学生,促进学生主体主动发展的课程目标;以人本性为基点,以整体性和结构性为本位的课程内容;以对话为形式,发展主体间性的互动课堂教学模式;以学科课程为基础,以活动课程为主导的课程结构;突出过程性,积极倡导发展性课程评价。  相似文献   

11.
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具有多样性、联动性、整体性、差异性的特质.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重要价值取向.从职业教育发展成功范式看,校本课程开发以其最活跃的课程功能实现着职业教育的价值,实现着学校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并成为一种国家教育行为.未来,职业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将更加切入校本的原本内涵,校本课程开发和实践探索将更加具有个性化的特质与整体化走势,同时成为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与学校专业化程度的结合性载体.  相似文献   

12.
课程是教育工作者系统化整理并逐步应用到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资源。随着教育的发展,课程在内涵、特征、类型等方面发生着深刻改变,主要表现为:课程核心功能更加凸显,内容范围拓展深化,技术融合趋向深度;课程改革逐渐显现出丰富化、多样化、校本化、定制化、智慧化的发展倾向;课程开始演化为基础课程、发展课程、综合课程、生命课程、数字课程五种类型。课程的变革离不开实践的检验,在未来,课程实施要求深化师生未来意识导向、聚焦核心素养价值目标、营造未来课程实践氛围,不断推动未来教育的变革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独特的价值定位。对于专业课程而言,其具有基础性的反思功能;作为一"类"课程,是高职院校系统教育的根基;其追求超越实用的终极价值,乃是为了培育整全的人。"基础课程"应以主题思想、问题意识和实践品格为中心,进行"核心课程化"的体系架构。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一种特殊的学习环境安排,叙事课程是叙事语境、学习经验与教育目标的特定组合,它集中反映着叙事思维、叙事学习与叙事教育等一系列基础观念。叙事课程具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在叙事与课程的关系上,它把叙事作为课程框架;二是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上,它是一种特殊的整合课程;三是从师生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的作用看,它是一种共创课程。相对于在逻辑—科学思维范式下出现的成人教育课程话语,叙事课程为成人教育课程提供了一条新的探究路径。  相似文献   

15.
戴伟芬 《教育研究》2012,(5):147-153
学术取向、专业取向、社会(公正)取向共同构成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三大价值取向。专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教育学科为中心,相信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知识基础的作用,在教育研究和专业评判的基础上,致力于建立专业教师队伍。学术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以通识教育、任教科目为中心,通过教师掌握其知识结构,并把其注入教师教育课程中,完善教师的知识体系,促使教师形成良好的教育判断力。社会取向教师教育课程思想是在美国面对日益多元化的教学环境下,把教师当做转化型知识分子,赋权增能,以社会重建、改造为中心,实现教育和社会公平。三大价值取向的思想体现出了融合与多元模式的思想特征和发展趋势,构成了当代美国教师教育课程思想的基本图景。  相似文献   

16.
论学校课程范式及其转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傅敏 《教育研究》2005,26(7):38-43
库恩的“范式”概念是建立在复杂性思维基础上的,它有助于我们认识课程范式的不同层面。当前学校课程的范式包括学科课程范式和经验课程范式,它们无法独自解决学习主体与内容客体相互对立的问题,将逐渐被在课程信念、课程价值、课程技术等方面完全不同的新型学校课程范式,即整体课程范式所取代。促进学校课程范式转型是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我国很多区域在促进中高职课程衔接方面形成了基本的行动框架,其中既有宝贵经验也有诸多问题值得反思。其问题主要表现为:衔接中存在人为分割行为,衔接的理论准备不充分,衔接缺少科学的理论规范,实践领域对于衔接的认识还存在偏差,管理层面对于衔接还缺少系统规划等。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以生态系统理念重塑中职教育人才培养定位,以尊重人的职业选择权为基础重构中高职专业及课程衔接模式,以制度规范弥补理论研究不足的短板,以中职生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及学分、资历互认制度打通课程衔接通道。  相似文献   

18.
高校课程发展有着自身内在逻辑,这种内在逻辑是随着课程的发展变化和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嬗变而发展变化的。透过西方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演变轨迹,可见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因循社会的发展和课程的内在规定性在人和社会的两端寻求平衡点,呈现出不同时期的演变特点。在追寻平衡的过程中,高校课程的本质、功能和课程主体的需要及文化的发展要求等各种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推动了高校课程价值取向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9.
现代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理论的研究存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范式,即“技术范式”和“人本范式”。“技术范式”课程在历史上曾经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人类进入知识经济时代,“技术范式”的课程研究存在着明显的局限,不符合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功利主义倾向。作为“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高职教育,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摒弃“技术范式”课程,采用“人本范式”课程,即课程理论研究应注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职业,发展的能力、创新创业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