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出版参考》2016,(5):67-68
提到“方所”,想必很多人对它都已不再陌生,它的出现,为中国实体书店的重生带来了新的思考方向.“方所”典出于南朝梁代文学家萧统“定是常住,便成方所”.它在读者眼中,是一个“家”,一种知识、审美与生活的完美结合.方所以当代生活审美为核心,以艺文活动为厚基,涉及生活的各个面向,多年来,打造出涵盖图书、美学生活、植物、服饰、展览空间、文化讲座等的复合式文化场域.  相似文献   

2.
由于网络书店崛起、线下实体书店经营成本上升等多种因素冲击,民营实体书店一度遭遇生存危机。民营书店融入城市阅读空间,既可促进自身发展,又能顺应全民阅读趋势。文章通过调研合肥悦·书房、成都方所书店、北京砖读空间等典型案例,剖析了民营书店融入城市阅读空间和经营业态转型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民营书店发展的破茧之策。  相似文献   

3.
许文谦 《新闻世界》2014,(6):270-272
在网络书店和电子书风行、实体书店数量急剧减少的情况下,方所书店以其独特的经营模式和品牌内涵成为了振兴经济的文化先锋。通过对文化和美学的共享与运作,方所书店在实体空间、文化空间和心理空间聚合着拥有共同信仰的消费者,平衡着人文与商业、产品形态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店面租金的不断上涨,以及网上书店和数字化出版对实体书业所带来的深刻影响,作为文化空间而存在的书店的传统运作模式难以为继。一些独立实体书店不断地创新经营方式,以多业态经营、多元化产品战略、构建文化公共空间的方式来实现商业模式的再造。本文以广州方所书店为典型个案,通过对其经营内容分析,总结出其创意的策略,以及由此产生的对于未来发展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李轶南  庄宇宁 《编辑之友》2022,(12):29-35+42
书店既是城市公共空间中必不可少的文化景观,也是个体应对社会生产、生活压力的庇护场所。面对融媒体时代信息技术革新和网络书店的崛起,文章从空间生产与符号消费理论出发,运用基于先锋书店网络文本数据的定量研究与参与式观察的定性分析方法,解读书店的空间生产机制,探索书店空间的符号建构路径:以“向内转”视角看,书店通过景观符号、物象符号、行为符号的融合创新,营造诗意化、人文化、生活化的消费空间;以“向外转”视角看,从消费者的身份认同、“异托邦”的精神关切、空间议题的普世价值三方面呈现书店本身的符号化过程,彰显空间具身性、仪式化与注重辐射传播的文化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在只有两个书店,一个是新华书店,一个是快要倒闭书店。”此话出自爱书之人“坚果兄弟”之口。近日,他在深圳华侨城创意园雅库艺术空间发起开办一家叫做“30天就倒闭”的书店。说是书店,实则是一项艺术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在实体书店空间转型过程中,经营者通过对知识、意象、符号的操纵使空间形态实现表象化、具体化和概念化转化,推动了空间从感知维度向构想维度的转变,并重构书店与读者间的关系,形成表征空间。而活动于该空间中的读者及其他主体则推动了书店空间与区域、城市的共振,从而拓展了书店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力与影响力,促使书店实现自己的文化责任与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8.
张萱 《编辑之友》2022,(7):13-20+26
文章以城市传播理论视域中“空间的媒介性”为新空间观,对空间价值的认识从物质性转向意义性,由此提出实体书店作为工业遗产改造的主体之一,其“空间—使用者—地图”的生产关系在社交媒体融合智能传播的社会环境中被持续激活,有利于解决目前工业遗产空间再利用陷于“一次性”观光地的发展瓶颈。在此基础上,实体书店特有的“空间—印刷文化—口头传播”知识再生产语境,将从根本上改变工业遗产“老建筑+新内容”的空间改造思维,通过弥合工业历史与现代社会的文化断裂性,重塑工业遗产与现代城市间的精神亲密感。  相似文献   

9.
在作为公共空间的实体书店大量闭店、陷入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各界都为之叹惋、缅怀、寻找出路,从其发布的话语内在角度讨论实体书店的发展。文章围绕实体书店关闭这一“关键事件”,广泛搜集相关闭店通知、网络评论和新闻报道,最终基于40篇实体书店关闭文本,借用元话语分析的理论视角与分析框架,观察在实体书店关闭文本中,书店、读者和媒体等主体的不同言说与阐释。研究发现,这些阐释性话语基本依循危机、反思、重建的路径展开,商业化与文化空间已成为转型的主导逻辑,但商业与文化的冲突是实体书店危机难以破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实体书店文化空间与城市文化之间呈现出一种共生关系.两者之间既存在互惠共生关系,也存在偏利共生模式和负面环境影响;两者由共生关系走向共生发展的实现路径体现在:从实体书店文化空间维度来看,它与城市文化共生发展的主要路径有书店外部建筑设计契合城市文化风格、书店内部空间设计呼应城市文化特色、书店主题文化活动涵化城市文化品牌、以实体书店人文关怀滋养城市文化内涵、将书店文化融入到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中、以科技手段赋能城市居民文化生活体验.从城市文化维度来看,它与实体书店文化空间实现共生发展的主要路径有优化城市文化环境,涵化市民文化阅读习惯;培育城市文化品牌,发挥城市文化“容器”功能;完善城市文化政策,营造良好的文化共生环境;推进城市文化教育,提升校园书店阅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书店是文化的窗口,也是一座城市的精神文化绿地.书店本身作为一个具体的物化空间,满足了所在城市对于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的需求,并与整个城市的风貌、气质融为一个整体.城市真正接纳了书店,书店也依托城市而大放光彩.本文以南京的先锋书店为例,引用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从空间建构与满足的视角分析实体书店与城市融合的必要性,借以回答实体书店如何才能更好地在都市中生存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书店与图书馆对服务大众阅读、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书店和图书馆都面临着吸引人气、提高进店(馆)率的问题。近年来新型书店在城市崛起,公共图书馆开始走向民众,两者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服务方式和更好的阅读体验。文章指出了当前城市新型书店和公共图书馆“功能错位”的现状,并分析了在城市人文空间和文化生态环境的范畴下,二者如何实现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3.
随着传统书店转型升级和休闲需求的增加,休闲功能融入到阅读空间的同时,也有学者质疑其文化内涵的丢失。论文在三种不同的休闲(时间、活动和体验)的视角下,从不同的阅读空间类型(图书馆/专业书店、综合书店、网红书店/书店综合体)出发,讨论了阅读和休闲的四种关系,即:纯粹阅读活动、阅读为了休闲(以休闲为目的的阅读)、阅读和休闲并存(网红书店中同时提供阅读和休闲服务)和阅读作为休闲(阅读具有休闲体验的性质)。根据阅读和休闲行为的空间指向,对不同类型的阅读空间发展提出实用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吴斯 《编辑之友》2021,(11):44-49
实体书店的空间价值是一个常提常新的问题,文章以气氛美学为理论框架,从实体书店的符号表征、意义生产和空间隐喻三个方面对实体书店空间价值进行讨论,提出未来实体书店的发展升级策略,明确实体书店的空间价值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受电商发展、消费升级、成本上涨和数字化阅读等因素影响,我国实体书店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分析了我国实体书店商业模式的现状及问题。当前,我国实体书店纷纷打造“书店+”复合型文化空间,部分书店走特色化之路,推动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发展,注重会员和社群经营。然而,实体书店仍然存在发展定位创新不够、知识服务能力和功能较弱、会员资源开发利用不充分、收入成本双重挤压导致生存压力大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文章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一是转变思维重构定位,二是提升知识服务能力,三是升级会员经营模式,四是创新盈利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从广州方所书店的启示出发,指出在社会消费和审美空前泛化的双重语境中,由于客体—消费空间和主体—消费方式的高度审美化,实体书店的设计和经营必须考虑将消费美学的原则引介进来,使其担当起一种重要的救赎功能。消费美学的救赎方案作为一般模式可以分为"美学营造"、"美学营销"和"美学营魂"三个方面。只有根据有利条件,将这紧密相关的"三营"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最终实现实体书店"美学营利"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建党百年来,实体书店始终是红色文化传播的重要空间。作为出版物的陈列售卖空间、读者的交流互动空间和思想文化的传播空间,实体书店具有思想性和文化性的场所特性。新时代实体书店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需要借助叙事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实体书店作为文化空间具有物质性和精神性融合、在地性与相关性交织、延展性与再生产性联结的特点。文章基于书店文化空间的特点,从空间叙事角度,提出在文本层、时空体层和地志层将场所精神和红色文化融入实体书店环境,构建红色文化空间的路径,并进一步探索实体书店红色文化空间从物理空间向虚拟空间、从公共空间向私人空间的延伸路径,促进读者在多重空间中形成对红色文化的认同。  相似文献   

18.
为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探索基层实体书店的转型路径和发展策略。文章以云上乡愁书院为考察个案,通过分析其建设理念、运营模式、基本定位、建设成效,探究其作为文化地标、空间媒介和记忆中介所开展的空间实践及其生发的多重文化意义。指出在地化发展、多元化经营、治理式嵌入等实体书店发展经验启示,提出凸显实体书店转型中的平台思维、构筑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搭建地方性文化场景等建议,以为基层实体书店未来转型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应对市场环境的变化,探索基层实体书店的转型路径和发展策略。文章以云上乡愁书院为考察个案,通过分析其建设理念、运营模式、基本定位、建设成效,探究其作为文化地标、空间媒介和记忆中介所开展的空间实践及其生发的多重文化意义。指出在地化发展、多元化经营、治理式嵌入等实体书店发展经验启示,提出凸显实体书店转型中的平台思维、构筑基层公共文化空间、搭建地方性文化场景等建议,以为基层实体书店未来转型发展提供方向。  相似文献   

20.
我国书店在过去的20年里几经坎坷,完成了从图书经营店到书店综合体的过渡,在后疫情、后数字时代,书店的持续发展需认清"空间转向"是趋势,"地方营造"是重心,"文化创意"是策略,"以人为本"是核心.本文在思想革新层面有机结合西方城市"空间社会生产""全球地方感"等理论,对多家书店进行实地调研和深度访谈,在对实体书店发展现状和瓶颈分析的基础上,从地方营造、地方感重构、地方认同三个维度对城市实体书店进行创意思维的赋予,以期为实体书店持续化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