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河南是一个农业和粮食大省,农民占总人口七成左右,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其素质不仅影响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而且关系我国粮食安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推进河南现代农业建设的一项基础工程,文章立足河南农民教育现状,提出进一步健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发展现代农业视角分析加强农民科技培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新型农民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理想、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培养新型农民关系到现代农业建设的成败和新农村建设的全局,需要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发挥各方面作用,才能取得实效。强化政府行为,进一步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领导;完善农民科技培训体系,充分发挥培训机构职能;增强新型农民的主体意识,调动参与科技培训的积极性;加快立法步伐,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供法制保障。  相似文献   

3.
4.
"农民教育"是一个发展性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有不同指称。在现代农业发展语境中,"农民教育"应被重新解读为一种"面向农村"的农民教育、一种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重点的农民教育、一种动态发展的"现代化的农民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前农业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严重脱节,沦为次等的学历教育,无法培养出懂技术、会管理、具有创新精神、素质全面的农业专门人才,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而另一方面,现代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有专业知识,又有专门劳动技能,还懂得市场经营的职业化农民从事现代农业生产。农业高职院校或涉农高职专业应重新审视办学定位,勇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担,不断推动自身变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迎来大发展,创造新辉煌。  相似文献   

6.
采用光沉积-液相化学法调节电子流向,构建了直接Z型TiO2/Ag/Ag3PO(4 )(TAAPO)光催化材料.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仪以及光致发光(PL)光谱仪等手段对其进行表征,并对其在可见光照射下催化降解环丙沙星(CIP)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水体pH为3.0,催化剂分散浓度为0.3 g/L,CIP的初始浓度为15 mg/L时,光催化降解体系能够取得最佳的去除效果.在该组条件下,光照120 min CIP的降解率约为99%,并且在经历4个循环后仍然保持了良好的降解效果.在光催化降解CIP的过程中,主要反应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相似文献   

7.
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培育工作面对发展机遇,同时也需直面现实问题,以期在日后的推进中取得更大突破.其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保障工作是重要一环.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农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是保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需要,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需要,也是农民职业成长的需要.目前我国政府在引才、育才、用才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地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尚不完备,相关培育制度不够完善,信息渠道不够畅通,培训的供给与需求不够匹配、培育经费投入不足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优化政策保障体系以及健全财政保障机制,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事业得到更好的推进.  相似文献   

8.
在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中农民素质因素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因素之一。以舒尔茨等人的理论为依据研究分析河南省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的农民素质问题,认为农民素质与现代农业的构成了一对相互制约、互为因果的矛盾关系。一方面,农民素质影响现代农业的建设;另一方面,现代农业制约农民素质的提升。由于农民素质相对低下,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也使发展现代农业的各种政策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效益相对低下。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提升农民素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具体要做好以下五方面的工作:制订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提升农民素质支持的政策规划;加强农村人才建设,构建现代农业人才支撑体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的引领作用;高等院校要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人才;创新培训模式,健全农村人才开发工程。  相似文献   

9.
2012年中央首次提出了新型职业农民,农业部便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并逐步在全国有序推开,如今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深入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动"新四化"同步的进程中,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生着深刻变化,职业农民的供给与需求之间还存在差异,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对职业农民的吸引力不强、农业教育资源在职业农民供给的数量、培训成效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新型职业农民的标准缺乏统一规范,为此,提出积极创造吸纳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外部条件、引导潜在的职业农民从事农业生产、激发现有农民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等市场培育策略。  相似文献   

10.
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就是培育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本文引入有限理性条件下,基于学习、模拟过程的进化博弈方法,推导出从传统农民向新型农民转变的模仿动态模型,研究转变的利益机制,提出了应加强政府投入,降低农民的转变成本,并且加大宣传的力度,提高转变的速度。  相似文献   

11.
12.
职业教育学的学科发展,是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之一,职业教育学“学科”的“身份”问题研究,则是厘清职业教育本质内涵的“一把钥匙”和与其他学科对话的“话语资本”。前者的研究,不仅关系到职业教育学的体系构建,而且关系到职业教育学的自我意识与自觉行动,关系到职业教育学发展动力的探寻,关系到职业教育学发展趋向的把握;后者的研究首先涉及到学科的地位与角色,其次影响到学科研究工作者和职业教育工作者的“学科的自觉意识”与“学术共同体”的建立,最后关系到学科发展的质量与方向。  相似文献   

13.
14.
从农民到新型职业农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为了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的发展困境,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工作逐渐提上日程。从宏观上看,新型职业农民概念的产生是一个历史演变的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对农村实用人才认识的逐步深入。从微观上看,新型职业农民的成长和培育与农民的现代化进程可谓并蒂相连,以农业现代化为视阈,可为深入理解新型职业农民提供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5.
职业农民是社会发展和后工业时代出现的一个新的职业群体,是相对于传统农民而言的。传统农民存在结构不良、数量减少、素质不高等问题,职业农民具有素质较高、市场意识强、流动较为自由等特点。可以从建立法律法规、实行职业证书制度、采取灵活的培训方式和内容、完善多施教主体等方面进行职业农民的培育。  相似文献   

16.
教师身份是以教学职业为核心,关于教师如何认识自身工作和在社会中所处地位的认识框架。教师的情感在其身份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运用教育叙事探究的方法,笔者对三位在美任教中国教师的教学和生活经历进行了探究,并建构了三种情感对教师身份发展影响的叙事,分别是沮丧感、受压迫感以及恐惧感。沮丧感的产生在于公司化经营的学校将教师视为职业化的符号,使个人的人性与情感被忽略。而情感在教师自我反思和自我评价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受压迫感是激发教师能动性的重要因素。当教师因为遭受不公正待遇而产生被压迫感时,他们开始审视个人与学校环境的关系,并据此作出改变,成为能动性主体。恐惧感直接来源于教师缺乏对于新文化环境的充分了解,它也同时关系到教师是否愿意承担教学主导的角色。本研究讨论了情感的能动作用,学校或教育机构对教师情感缺乏支持的问题,以及叙事如何作为教师建构身份的一个重要途径,以帮助教师检视自身的情感体验。  相似文献   

17.
基于适应现代农业需求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了空前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了不少问题。为适应现代农业需求,文章认为,应加大对初、中、高级专业技能型、专业服务型和生产经营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通过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解决回乡返乡创业农民的后顾之忧、完善涉农高校课程建设与实践教学等制度建设,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满足现代农业转型与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新中国成立后,农民身份处于不断的被建构过程中。中国农民身份经历了由农民变为农民工再到产业工人的变迁过程。但国家不同时期对农民身份制度的不同安排,都是权衡利弊,看到了潜在的产出大于成本,于是主动设计和安排制度,强制人们认同和执行。但长期以来政府对农民的制度安排产生的惯性,使得农民工转换市民身份遇到很多障碍。改革阻碍农民身份转换的正式制度,重塑非正式制度来推进农民身份转换显得特别重要。  相似文献   

19.
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扩大就业——这是一个缺乏根据的悖论。我国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动,工业化中仍保留着庞大的农民群体,农民队伍未发生分化,此乃当前我国农民问题的症结所在。为此,必须尽快创新一种推动农民身份变革以逐步减少农民的新机制。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农产品的商品性需求乃至整个市场需求,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扩大农民就业。  相似文献   

20.
在人类社会"从身份到契约"的变化趋势中,学术职业先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行会身份、宗教身份及政府公职身份备受挑战,以评聘协调、非升即走、聘任后评价、末位淘汰等为规程的契约化变革日渐盛行。对于学术职业而言,身份传统和契约化变革各有利弊,两者并不是依次替代的关系,而是互补关系,理应和而不同地共存。稳健、有效的学术职业改革,应坚持"身份传统+契约化变革"的整合型发展方式,而不宜作非此即彼的极端化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