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闻界》2018,(9):15-20
社交媒体时代,虚假新闻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具有了新的传播特性。作为一家带有新闻属性的技术公司,Facebook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并与专业的事实核查机构合作,治理平台虚假新闻泛滥的问题,推动着平台的良性发展。本文通过梳理分析美国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泛滥的现状及原因,较为全面地论述了Facebook治理虚假新闻的创新举措,在对Facebook虚假新闻治理进行反思后,最后提出了Facebook对中国社交媒体虚假新闻治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试图从提升媒介用户素养的视角,通过新闻媒介素养的内容与概念、媒介素养养成中存在的问题、用户媒介素养提升方法路径等方面建立分析框架,研究分析提升媒介用户素养在算法偏见治理中的作用,为算法偏见治理和提高媒介用户在新闻信息获取、新闻信息运用、新闻信息判断与认知等方面探索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当前以算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对传媒业行动者即主流媒体、商业平台及用户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构.具体体现在算法导致主流媒体的传播权力发生转移,传统新闻生态受到挑战;算法使商业平台的商业模式得以优化,但算法黑箱凸显社会负面影响;算法在提升用户地位的同时,也使用户处于随时可被监控的"圆形监狱"里.在算法风险治理方面,主流媒体应以主流价值观引领算法,实施平衡社会信息的党媒算法;商业平台要提升技术的价值理性,推进算法分发的公共性;用户要提高算法素养,警惕信息窄化和算法拟态环境.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的诞生革新了信息传播方式,使得新闻资讯空前繁荣,但随之而来的还有泛滥成灾的网络虚假新闻。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规范,媒体也在转变以往消极应对的态度,但网络虚假新闻总体治理成效仍有待提升。本文对网络虚假新闻概念进行梳理,分析了网络虚假新闻治理现状,提出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具体建议:政府完善制度、政策及法律规范,加大监管力度;网络平台积极发力,加强平台自查;民间组织参与,加强事实核查;建立公众举报平台,实现全民参与;引入大数据与区块链技术,提高治理效率。  相似文献   

5.
虚假信息传播给社会及公众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在社交媒体的环境中,虚假信息的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加大了虚假信息治理的难度。近年来虚假信息治理引起了各行各业的关注,图书馆作为文化与教育中心,也积极参与了虚假信息的治理实践。文章聚焦国内外图书馆参与虚假信息治理的现状,调研了国内外图书馆在参与虚假信息治理方面采取的知识科普型、辅助保障型、方法指导型、思维技能型四类措施,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图书馆参与虚假信息治理的实践措施。据此,文章提出我国图书馆应从提高普及率、丰富实践措施类型、重构信息素养教育框架、构建全流程治理体系等方面进一步提高自身在虚假信息治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詹骞  赵冰洁 《现代传播》2022,(8):155-161
虚假信息的算法治理往往偏向于中宏观层面的通用性论述,而缺少微观层面的跨学科尝试。针对健康类虚假信息,在梳理了人工神经网络治理的沿革之后,获取了来自权威辟谣平台和科普平台的8972句虚假信息与8464句真实信息,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模型对其进行深度学习和反复检验,发现该模型最终能在真实信息环境中进行较为准确的虚假信息识别。尽管以此为代表的算法治理存在多种限度,但依然会在多主体的协同治理中处于底层核心位置。在人与技术共存共生的格局下,虚假信息的生产与治理形成了独有的算法张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意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有关的虚假健康信息泛滥,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需要主动服务,利用现有的健康信息资源参与虚假健康信息治理,承担社会责任。[方法/过程]运用网络调研与文献调研的方法,以新冠肺炎虚假健康信息为例,总结图书馆参与新冠肺炎虚假健康信息治理工作的价值,分析图书馆参与虚假健康信息治理在信息资源整理、专业服务、健康信息素养教育等面临的阻滞因素,提出图书馆参与治理的实现路径。[结果/结论]图书馆参与虚假健康信息治理工作,有助于图书馆服务创新,发挥图书馆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信息服务作用。  相似文献   

8.
新论摘编     
网络虚假新闻的治理机制1、事前审核机制。要关注网络虚假新闻产生的源头,建立严格的事前审核机制。2、事后补救机制。无论是首先刊登虚假新闻的媒体,还是转载的网站,都要及时彻底删除稿件,并在醒目位置发布更正声明,向公众致歉。除了要追究虚假新闻首发媒体的责任之外,对  相似文献   

9.
《新闻界》2021,(2):14-25
本文探讨了社交媒体时代选举中的信息危机的组成、技术原因、政治后果与专业影响,并以美国2020年总统选举为例,揭示其背后信息与权力的复杂关系,讨论社交媒体在"元新闻"领域引发的焦虑,寻求应对信息危机的政策与行动路径。社交媒体带来的信息危机,导致错误信息、虚假信息和不良信息的泛滥。在美国,广泛使用的用户分析和定向分发算法技术,正在有力地影响选民的意见和选举决定,泛滥的虚假新闻正在危及民主进程。信息危机已然正在造成不信任、恐惧和分裂,也造成了"信息道德恐慌"。究其原因,虚假新闻与数字媒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技术平台使得政治选举中虚假新闻得以更大规模地生产、传播和放大。虚假新闻是复杂社会关系、权力博弈的折射,是嵌入选举的复杂关系中的一种信息现象,也是使假新闻成为可能的社会技术条件和赋予其意义的解释性话语。监管与平台自律存在自由与治理的多重矛盾,需要多利益攸关方采取联合行动,共同应对信息危机、治理社交平台。  相似文献   

10.
郑久良 《青年记者》2024,(1):98-102
本文在梳理人工智能技术伦理研究进路的基础上,从本体论转向、认识论转变和方法论转型三个层面,对技术人工物的算法新闻伦理治理范式及其实现机制展开研究。研究认为,在本体论上,算法新闻应当被视为“人—技混合体”;在认识论上,由技术批判主义走向技术建构主义;在方法论上,从外在主义进路走向实践进路。算法新闻伦理治理的实现机制是构建负责任的算法新闻,从技术、过程和影响三个维度建设多元行动者网络参与的协同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1.
任莎莎  田娇 《传媒》2018,(6):89-91
作为传播新技术群中的重要成员,算法新闻自出现之日起就表现出巨大的潜力,迅速抢占了市场并改变了传统新闻传播模式.但随着算法新闻的发展,"信息茧房"现象、价值导向偏离、低俗信息增多等伦理问题日益显现,并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解决这些伦理问题,需要从加强用户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算法平台社会责任和加强网络平台治理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2.
虚假新闻报道不仅严重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众形象,削弱媒体公信力,而且会使媒体的舆论导向和典型示范作用产生扭曲畸变,最终影响和破坏新闻宣传职能的履行。本文对当下虚假新闻的传播特点、产生动因进行剖析后认为,治理虚假新闻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形成合力,“更正制度”等“补救机制”是降低虚假新闻危害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杨洸  佘佳玲 《新闻大学》2020,(2):102-118,123
算法已成为当今数字媒体技术的决定性因素,新闻推荐平台借助算法技术连接人与信息,为人们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服务。本研究基于算法和用户互动的视角,采用问卷调查方法,以新闻算法推荐平台的使用者为研究对象,探讨算法推荐的信息可见性、用户主动性和信息茧房效应。结果显示,新闻算法推荐整体上以用户为中心,在新闻可见性上,用户对趣味新奇性价值的认知感最强,新闻个性化程度凸显;用户对新闻推荐的使用上,以被动浏览行为最为普遍,自主性总体不高;用户对推荐算法技术有一定了解,表现出一定的算法素养;算法推荐对用户并未造成单纯的信息茧房效应,它同样可扩大受众接触资讯的范围,将用户带入更广阔的世界。最后,本文讨论了用户和算法之间的关系,发现两者不是彼此孤立的存在,而是始终处于相互响应、相互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4.
最近一段时间,公安部门开展了打击网络谣言的专项行动,网络谣言是虚假新闻的一个重要源头。如何遏制谣言传播、治理虚假新闻,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新闻媒体都进行了尝试与探索,作为中国新闻界的行业组织,中国记协高度重视虚假新闻治理,围绕治理虚假新闻组织了一系列专项行动。  相似文献   

15.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但是,被新闻界看作是"毒瘤"的虚假新闻却屡见不鲜,并表现出传播渠道快速化、多样化的特点。虚假新闻既对公众的知情权造成了严重损害,使正常的社会信息交流秩序受到了影响,同时也影响了新闻从业人员和新闻媒体的公信力,对新闻生产和发展的根基造成了损害,对此,急需大力治理虚假新闻。对此,本文主要对虚假新闻的危害、成因和治理办法展开了探究,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意义]算法推荐服务衍生的风险给人们的日常生活造成重大影响,厘清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产生机制以及用户应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行为特征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算法推荐服务体系。[方法 /过程]运用扎根理论,采用半结构化的访谈方式,一对一深度访谈30名网络用户,结合防护性行为模型和风险应对行为理论,探索算法推荐服务风险中用户的应对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决策路径。[结果 /结论 ]研究发现风险属性、传播渠道、平台特征和用户行为特征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的传播产生影响;在风险传播的基础上,用户形成风险感知、利益相关者感知和防护性行为感知;用户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态度和效果评估,并以此为依据制定决策,采取不同的应对行为。最后从算法素养、风险参与和个体学习3个层次提出建议,以应对算法推荐服务风险。  相似文献   

17.
新闻偶遇是人们在并非积极主动寻求信息的状态下所接触到的新闻,这也是人们在算法驱动数字平台上接触新闻的主要方式之一。在人们享受算法技术带来的便利之际,推荐算法本身也饱受各种诟病,如是否导致人们漠视严肃新闻、公共参与消极等。在数字媒体平台上如何吸引用户参与严肃新闻?数字平台通过各种算法机制,控制着用户的信息可见性,以及用户接触信息时的各项线索。研究在MAIN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项在线实验,聚焦新闻热度、文章来源、标题风格等平台线索,提出了社交媒体平台线索启发人们新闻参与的研究框架。结果显示,平台提供的启发性线索是否高度契合人们的心理,是激发人们新闻阅读的重要因素;信息有用性感知是促成人们进一步分享偶遇新闻的重要中介变量。文章最后讨论了新闻偶遇的“吸引力隐喻”,并为鼓励人们关注严肃新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缩小数字不平等提出了具体操作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周雅琦  敬卿  牛宇 《图书情报工作》2020,64(15):177-183
[目的/意义]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虚假信息泛滥成灾。本文提出图书馆应该将虚假信息治理作为图书馆应急服务的重要内容。[方法/过程] 对国内图书馆行业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参与虚假信息治理的情况进行调研、分析,并就图书馆应如何参与虚假信息治理提出思路。[结果/结论] 图书馆可尝试通过以下5种途径参与虚假信息治理:①构建跨行业协作式的虚假信息治理体系;②实施媒介素养教育;③构建突发公共事件中虚假信息治理的应急服务机制;④虚假信息治理与阅读推广融合发展;⑤构建跨平台的一站式虚假信息检索系统。  相似文献   

19.
晏青  杜美玲 《新闻记者》2022,(12):53-66
社交媒体平台越来越成为粉丝文化生产、传播与治理的重要场域,其中粉丝文化治理是理解此场域的关捩点。研究通过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发现,微博平台将法律、社区规范、算法技术等统筹起来进行粉丝文化治理,国家、社会与用户三者之间共同构成了平台治理的主体框架和逻辑秩序,并生成“正能量粉丝”与新粉丝文化逻辑。研究揭示了我国社交媒体平台参与社会治理的独特逻辑及其互动结构,为理解我国平台社会中独特的治理模式与粉丝文化趋势提供了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平台型媒体的快速崛起导致了我国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赋予平台型媒体更多的"能力",但这种赋权对既有传播权力造成了冲击和挑战,塑造了受众的"拟态环境",并不同程度存在侵犯个人隐私、借用户个人数据不当牟利等问题。针对平台型媒体发展中暴露的问题,应完善平台治理体系、加强平台自律、建立第三方监测机制等,促进平台型媒体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