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8年4月11日,日本海洋科学技术中心的潜水调查船“深海2000”号在西南诸岛伊平屋海域成功完成第1000次潜航。“深海2000”号1982年五月第1次潜航至今已有16个年头。其间它进行了大量的生物调查、地质调查及地震区域的调查。第115次潜航时的新发现1984年6月5日,深海2000号在相模湾水深1130米的深海中潜水航行,在高度计指向离海底还有15米时看到一片涌动着的白色物体,经调查发现这是一种叫做“西瓜贝”的贝类。这种贝类的体内共生着一种特殊的细菌,这种细菌以海底涌出的甲烷气和硫化氢为能源来生产有机物,而“西瓜贝”就是靠这一有机…  相似文献   

2.
<正>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女性从未缺席。她们当中,有做出了卓绝贡献的英雄,也有默默努力工作的普通人。这些“与时代同行”的女性们,用汗水与坚韧铸起灯塔,她们无畏与坚守的精神、为建设新时代而努力奋斗的意志,引领着一辈又一辈年轻人。“深海一姐”筑梦“深海”据统计,大量的油气资源蕴藏在海洋之中,然而进行深水油气自主勘探开发则极为困难。为完成“深海一号”超深水大气田的开发,60多名青年组建了“深海一号”能源站研发设计团队,侯静便是其中之一。  相似文献   

3.
<正>海洋是生命的摇篮、资源的宝库、交通的命脉、战略的要地,一个国家的兴衰与海洋事业密不可分。湖南地处中部内陆,不临海,但敢为人先的湖南人深谙海洋的价值,并不甘于被大海抛弃,而是意气风发地走向深蓝。南海,湛蓝浩瀚。在海南陵水海域,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深海一号”,如同一个“巨无霸”傲然矗立在蓝海之上。  相似文献   

4.
“鹦鹉螺”号是一艘用于海洋考察的法国潜艇。科学家经常乘坐这艘“鹦鹉螺”号潜艇,探索我们星球最神秘的地方——大洋深处。现在让我们一起乘坐“鹦鹉螺”号潜艇,从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的葡萄牙岛附近海面,下潜到深海,进行一次精彩的海底漫游。  相似文献   

5.
<正>2023年5月1日,在新疆阿克苏地区沙雅县塔克拉玛干沙漠,我国首个“深地工程”中的重点油气项目——“深地一号”的跃进3-3井正式开钻施工。近年来,我国在上天、下海、入地方面,突破不断,硕果累累。继探索深空的“天问一号”、遨游深海的“蛟龙号”之后,向地球深处进军的“深地一号”也横空出世了。那么,什么是“深地一号”呢?  相似文献   

6.
《中国科技奖励》2022,(12):69-72
<正>2022年9月15日,由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牵头,承载着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海南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浙江大学等15家科研单位科考人员的“探索二号”载人深潜科考母船从海南三亚起航,开启为期10天的深海科考工作,这是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在2022年度执行的第二个“深海深渊科考与装备海试”共享航次,搭载的是4500米级载人潜水器“深海勇士”号。  相似文献   

7.
游戏大玩家     
《少年电脑世界》2014,(11):12-13
蛟龙号潜艇 “蛟龙号”载人深潜器是我国首台自主设计、自主集成研制的作业型深海载人潜水器,设计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是目前世界上下潜能力最强的潜水器。“蚊龙号”可任海洋的广阔海域中使用,不过距离海洋中已知的最深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的19,911米仍有相当距离。“蚊龙号”对于我国开发利用深海资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海谱 《今日中学生》2004,(25):35-36
在浩瀚的海洋中,生活着一种会“唱歌”的鲸,叫做座头鲸。由于它歌喉出众,歌声动听,所以被人们誉为“海中夜莺”、“深海歌手”。这种体长约13~15米的巨大海洋动物,在海洋中已唱了几千万年的歌了。只是近50年来,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它们的“歌唱”。奇怪的是.鸟的歌声  相似文献   

9.
蛟龙入海     
《小学科学》2011,(9):24-25
凡是读过法国科幻作家凡尔纳的名著《海底两万里》的同学大都对主人公乘坐的“鹦鹉螺号”潜水艇留有很深的印象。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幻故事中的“鹦鹉螺号”也逐渐变成了真正的海洋探测装备,这就是载人深海潜水器。  相似文献   

10.
<正>2021年6月25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日到来前夕,在距离我国海南省三亚市约150千米的海域,一团明亮的火焰照亮海空: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正式投产。这个天然气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年产量稳定达到30亿立方米的能源“超级工程”建成投运,意味着我国深水油气开发能力完成了从300米水深到1500米水深的历史性重大跨越,正式迈入了“超深水1时代”。中国几代海洋石油工业建设者的梦想,今朝终于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1.
美国“爱尔塔宁”号海洋考察船上的研究人员在深海考察时,意外地发现了一座奇异的海底“铁塔”.1964年8月29日,“爱尔塔宁”号海洋考察船航行到智利的合恩角以西7400多公里处抛锚停泊,按照考察计划开始作业.考察人员计划在这一海区将一台深水摄像机下潜到45to米深处,对这里的海底状况进行水下拍摄.为此,考察人员把一台特制的水卜摄像机安装在一个圆柱形钢制保护壳内,用电缆线将其系在考察船上.一天的考察结束了.当摄像技术员在暗室中对当天拍摄的胶片进行显影处理时,在一张胶片上意外发现了一个奇特古怪的东西,它跟其他胶片上…  相似文献   

12.
<正>今年是农历甲辰龙年。今天,十二生肖聚会,龙五哥—排行第五的龙决定带大家去探访海底世界:“兄弟姐妹们,你们知道吗?海洋的面积远远超过陆地,大海里有很多的生物,其中就有你们不知道的海洋‘十二生肖’,我带你们一起去开开眼吧。”作为聚会主持人的米哆哆当然不会错过这个海底观光的好机会,她马上调来了深海小潜艇,并给十二生肖中的每个成员都发了一套潜水装备。一场别开生面的寻找海洋“十二生肖”的探险开始了。  相似文献   

13.
1873年,英国“挑战者”号海洋考察船在进行环球考察时,在北大西洋加那利群岛的费罗岛西南约300千米处,从海里打捞上来一些黑色的类似鹅卵石的团块。奇怪啊!鹅卵石大都分布在海滨和浅滩,几千米深的大洋底部哪里来的鹅卵石呢?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浓厚兴趣。经过化验分析发现,这些“鹅卵石”竟是沉睡在洋底达亿万年之久的“深海珍宝”:它们由几乎纯净的氧化锰和氧化铁组成。1882年,科学家们把这种“鹅卵石”依照其所含的成分正式命名为“锰结核”。当年“挑战者”号采集到的这些人类最初发现的“锰结核”样品,已被大…  相似文献   

14.
肖越 《少年科学》2006,(9):70-75
当我们的眼睛关注着驰骋在太空的飞船,当我们的思绪伴随着宇航员在太空漫步神游时,你有没有想过:近在咫尺的海底,那里有没有人类的脚印?其实,挑战深海历来就是人类的梦想,而海洋一直是人类的一道屏障!2004年初,一次海底行走计划实施了。著名的海上多面手“亚特兰蒂斯”号海洋考察船带领科学家,从美国的圣地亚哥港口出发。  相似文献   

15.
12月13日上午10时,我国“大洋一号”远洋科学考察船历时140余天、航程2.9万海里,圆满完成“八五”期间第四次大洋多金属结核研究开发任务后返回广州。占地球表面面积71%的海洋是一个有巨大资源潜力的开发领域,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系统。我国虽有辽阔的陆地和近300万平方公里海域,但人均资源特别是铜、镍、钴、锰等战略金属严重不足,而在五、六千米深海表层却蕴含大量高品位的多金属结核。近10年来发达国家争相勘查,作开采准备。我国1990年经向联合国提出申请登记为“深海采矿先驱投资者”。在向联合国提出具有完备勘查资料的相同面…  相似文献   

16.
地球表面由陆地和海洋构成。海洋约占地球表面的71%,海洋的平均深度为3795米,其中水深2500米的海域约占海洋的82%。深海记录着地球和地球环境的变迁,那里沉睡着各种珍贵的资源,然而,深海也是一个超高压、黑暗、低温、电波传播不到的环境极为严酷的世界。 海洋科技中心的技术开发课题 日本海洋科技中心主要从事综合性的研究开发,迄今为止已成功开发出载人潜水调查船、无人探查船、海洋观测船和观测浮标,并进行了深海调查和观测。 海洋科技中心先后建造了载人潜水调查船“深海2000”(可潜航至水深2000米)和“…  相似文献   

17.
2000年8月12日 ,俄罗斯海军“库尔斯克”号多用途核潜艇在巴伦支海参加北方舰队演习时发生事故 ,被迫沉到海底。“库尔斯克”号核潜艇由俄罗斯北德文斯克造船厂制造 ,于1994年5月下水 ,1995年1月加入现役 ,为“奥斯卡”Ⅱ级核潜艇 ,是俄罗斯海军最新舰艇之一。“库尔斯克”号核潜艇船体长154米 ,宽18 2米 ,吃水9米 ,排水量1 39万吨 ,由两个核反应堆提供动力。深海行速可达28节 ,水面航行速度为15节。最大下潜深度为300米。续航能力为120天。“库尔斯克”号可装备24枚SS—N—19导弹 ,携带32颗…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德国科学家在墨西哥拉蒙布里地区,挖掘出了一具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大且完整的恐龙化石,它正是一亿五千万年前称霸海洋的里奥普鲁顿龙,绰号为“深海怪物”。在侏罗纪时期,没有任何其他海洋  相似文献   

19.
1873年,英田海洋考查船“挑战者”号,用普通测海锤,测得大西洋中间有一带比较高的地方,好像是一座大山。1925—1927年,德国海洋考查船“流星”号,用回声探测仪,探查到了那座大山,还给它画了图像:这座大山在大西洋中部,由北向南,呈S状绵延,长27780千米,宽l100—1800千米,山顶锯齿形,平均高出洋底3000米。它如同一条巨龙,伏卧在洋底,成为大西洋的一条“脊梁骨”。因此,科学家给它起了一个十分形象的名称——“大西洋中脊”。1953年,美国地质学家尤因和希曾惊奇地发现,大西洋中脊与大陆上的山脉大不一样。它好像被谁用一把快刀,顺着山的走势,…  相似文献   

20.
纽他 《初中生》2012,(16):50-53
正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大海越往下,海水的温度就越低,海底就是一个阴暗的冰冷世界。1948年,瑞典的海洋调查船"信天翁"号在红海考察时发现,一些深海的水温要比海洋表层的水温高出很多,含盐量也很高,这使人们很吃惊。经过科学家们的不断探索,终于在太平洋底部发现了张开的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