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痴儿不畏虎     
忠、万、云安多虎。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孰视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  相似文献   

2.
语文(乙)试题1.把下边一段文言文加上标点符号(在原文上标点,不必另抄题,)并翻译成现代汉语.(标点占总分15%,翻译占总分70%)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妇人仓皇沉水避之二小儿戏沙上自若虎熟久之至以首抵触庶几其一惧而儿痴竟不知怪虎亦卒去意虎之食人先被之以威而不惧之人威无所从施款。2.解释上边这段文言文里加点的词。(占总分15%)  相似文献   

3.
①有颜回者好学(《论语·雍也》) ②有妇人昼日置二小儿沙上而浣衣于水者,虎自山上驰来(《小儿不畏虎》) ③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④中有鲁人冯三保者,精技击⑤有角妓号玉西狐者(《阅徵草堂笔记》卷十八,《故妄听之》之四) 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度其足这都是无主兼语句。前四例的“者”表提顿,后二例中“玉西狐者”、“欲买履者”是“者”字词组,充当兼语。①、④的“者”在名词后,不能构成“者”  相似文献   

4.
【原文】荆宣王①问群臣曰:"吾闻北方②之畏昭奚恤③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一④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地使我长⑤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  相似文献   

5.
弓矢相济     
一人曰:"吾弓良,无所用矢·。"一人曰:"吾矢善①,无所用弓。"羿闻·之曰:"非②弓,何以往③矢?非矢,·何以·④中的?"令合⑤弓矢,而教之·射。(选自先秦·胡非《胡非子》)【注释】①善:很好。②非:没有。③往:射出。④以:凭,凭借。⑤合:合并;合起来。【文化常识】释"令"。"令合弓矢"句中的"令",意为  相似文献   

6.
学者有四失①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②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③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④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礼记·学记》) 【注释】①失:过失。②则:犹“之”:③心:心理。④救:补救、弥补。【练习】一、给原文加上  相似文献   

7.
狐假虎威     
【原文】荆①宣王问群臣曰:“吾闻北方之畏昭奚恤②也,果诚何如?”群臣莫对。江乙对曰:“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③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④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⑤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今王之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而专属之昭奚恤,故北方之畏奚恤也,其实畏王之甲兵也,犹百兽之畏虎也。”(《战国策·楚一》)【注释】①荆:楚国的别称。②昭奚恤:人名,楚国大将。③子:第二人称代词,“你”…  相似文献   

8.
之一:【而何乎乃其且】【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劝学》)②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蜀道难》)③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  相似文献   

9.
象虎     
楚人有患狐者,多方以捕之,弗获。或教之曰:“虎,山兽之雄也。天下之兽, 见之咸惧而亡其神,伏而俟命①。”乃使作象虎⑦,取虎皮蒙之,出于牖(you)下。狐入,遇焉,啼而踣(b6)③。他日,豕暴于其里。乃使人被④象虎,又使其子持戈守诸衢(qu)⑤。田者呼,豕逸于莽,遇象虎而反奔衢,获焉。楚人大喜,以象虎为可以皆服天下之兽矣。于是⑥,野有如马,被象虎以趋之。人或止之曰:“是駮⑦也,真虎且不能当,往且败。”弗听,前,为駮攫而噬(shi)之。【注释】①伏而俟命:趴在地上听天由命。②象虎:形似虎的物件。③踣:跌倒。④被:披。⑤衢:大道口。⑥于是:在这时候。⑦駮:类似马的一种猛兽,食虎豹。【文化常识】“牖”及其他。古代住宅中  相似文献   

10.
黄鲁直于相国寺得宋子京唐史稿一册,归而熟观之,自是~①文章日进。此无他也,见其窜易~②句字,与初造意~③同,而识~④其用意所起故也。(选自《曲洧旧闻》,中华书局2002年版)【注释】①自是:从此以后。②窜易:改动。③造意:构思。④识:本文指揣摩。【今译】黄庭坚(字鲁直)在相国寺得到一册宋祁(字子京)修撰的《唐史》稿本,回去后仔细研读,从此文章日益进步。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看到宋祁修改字句,和原先的意思不同,从而懂得了他写作的精妙构思。  相似文献   

11.
梁伯好土功     
梁亡,不书其主,自取之也。初,梁伯好土功①。亟城而弗处②,民罢而弗堪③,则曰:"某寇将至。"乃沟公宫④,曰:"秦将袭我。"民惧而溃,秦遂取梁。(选自《左传·僖公十九年》)【注释】①土功:指修建宫殿等建筑工程。②亟:多次。城:此处用作动词,筑城。③罢(pí):同"疲",疲惫。④沟:此处用作动词,开沟。【译文】梁国灭亡。《春秋》不记载它是被哪个国家灭亡的,是想表示它是自取灭亡。起初,梁伯爱好修建宫室,多次筑城而不居住,  相似文献   

12.
一孔之见     
【拼音】yīkǒngzhījiàn【出处】"持①规②而非矩③,执准④而非绳⑤,通一孔,晓一理,而不知权衡⑥。"(汉·桓宽《盐铁论·相刺》)"反古之道,谓晓一孔之人,不知今王之新政可从。"(《礼记·中庸》)【注释】①持:拿着。②规:圆规。③非矩:否定曲尺。④准:水平仪。⑤非绳:否定墨线。⑥权衡:全面地比较衡量。  相似文献   

13.
彭海洋 《新高考》2009,(Z2):15-16
【作文题】(60分,湖南省澧县一中200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测试卷)请以"经验"为标题作文。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写作指导】  相似文献   

14.
月下老人     
韦固少时未娶,旅次~①宋城,遇老人倚囊而坐,向月检书。因问之,答曰:“此幽明~②之书。”固曰:“然则~③君何主?”曰:“主天下之婚姻耳。”固问囊中赤绳子何用,曰:“以此系男女之足,虽仇家异域,此绳一系之,终不可易。”(改写自唐·李复言《续幽怪录》)【注释】①坎:停留。②幽明:阴间、阳问。③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相似文献   

15.
郢书燕说     
郢人~①有遗~②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而误书~③"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国受书而说~④之,曰:"举烛者,尚明~⑤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⑥王,王大悦,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注释】①郢(ying):春秋时楚国都城。郢人,指楚国人。②遗(wei):送交。③误书:指书信上误写了"举烛"两字。④说:解释。⑤尚明:崇尚明察。⑥白:禀告。阿紫译读有个楚国人夜里要写一封送交燕国丞相的信,觉得烛光昏暗,就对持烛的人说"举烛",因为明烛高照,才看得清楚。结果他不觉竟把"举烛"二字误写在信上了。收到  相似文献   

16.
歧路亡羊     
杨子之邻人亡~①羊,既率其党~②,又请杨子之竖~③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者之众("追者之众"一作:追之者众)?"邻人日:"多歧路。"既反~④,问:"获羊乎?"日:"亡之矣。"曰:"奚~⑤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其所之~⑥,所以反也。"(选自《列子》)【注释】①亡:丢失。②党:亲族,朋辈,这里指家人。③竖:童仆。  相似文献   

17.
【真题回放】以"带着微笑出发"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①要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或体验,不得抄袭;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  相似文献   

18.
<正>【原文】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①,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②澄取映。容止若思,言辞安定。笃初③初诚美,慎终④诚美,慎终宜⑤宜令⑥令。【注释】①馨:散发很远的香味,这里比喻人的德行远播。②渊:水停之处,这里指深水潭。③笃:马跑得慢叫"笃",引申为厚实、硕大的意思。如笃爱就是厚爱,笃交就是深交。④初:指  相似文献   

19.
【原诗】滁州①西涧【唐】韦应物独怜②幽草③涧④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⑤无人舟自横。【注释】①滁州:古代州名,辖境相当于现在安徽滁州、来安、全椒三市县地。②怜:喜爱。③幽草:幽谷里的小草。④涧:这里指滁州城西郊的一条小溪,有人称上马河,即今天的西涧湖。  相似文献   

20.
鲁人徙越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③;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摘自《韩非子·说林上》)【注释】①身:亲身,自己。屦(j&):麻、葛等制成的单底鞋,草鞋。②缟(g25):生绢。③跣(xi2n)行:赤脚走路。【译文】鲁国有个人善于编织草鞋,他的妻子善于纺纱,他们想一起迁徙到越国。于是有人告诫他:“你一定会受穷的。”鲁人问:“为什么?”那人说:“草鞋是用来穿的,但越国人却赤脚走路;纱是用来做帽子的,但越国人却披头散发不戴帽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