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石评梅创作价值的独特性体现为作品浓郁的自我悲悯,这种悲悯暗喻着一种彻底的回归,一种对俗常彻底洞察之后的无奈的选择,在回归式的自我祭奠中,她仍然在为自己爱情与事业、“自我”与“时代”之间的矛盾寻求出路,她真诚地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的真实的生命,因而也就终于勃发出了新的力量——以一种新的战斗的姿态挣扎着向前。然而,最后她终于又归于绝望,她后期的大部分作品都可看作是“绝望之后的哀词”。  相似文献   

2.
非常喜欢一个词:悲悯。就像喜欢《诗经》里对女人的一种描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在我看来,真正的悲悯其实就是心灵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所谓悲悯,就是处于优势地位的人对地位不如他的人一种出自内心的同情、怜悯、帮助,它是一个人的博爱精神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和谐是一种美,是一种大美,包括“美政”,亦即政权建设的美。社会和谐的美,是指祥和、美满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反映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诸如互相关心、爱护、团结、友谊,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美。和谐的美,不仅是感性的美,而且是理性的美。是一种参与、融入的美:“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①人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图画。“和谐”为美,早在人类史上被表露,当追溯到公元前的580至500年:古希腊数学家、唯心主义哲学家毕达哥拉斯,以及他所创立的“毕达哥…  相似文献   

4.
今年的江苏高考作文依旧在人文性圈子里打转。“拒绝平庸”之后的“忧与爱”.张扬人性中的“忧”与“爱”的两极.由自我品性的张扬到对自我与外界的关注.我觉得这个变化.体现了命题者对考生价值观的评判流向一种新的境界——忧与爱中的人生态度与追求.从某种角度而言.这也是一种导引。引领并促进考生忧患意识与悲悯情怀的生长。  相似文献   

5.
关于生态式融合课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一、生态式融合课程的目标与内容生态式教育是一种整体性、融合性、开放性的教育,它模仿自然的生态系统,使人与自然之间、人际之间建立一种互生、互补、交叉融合、持续发展的生态关系,使人的自然性、社会性、艺术性得到整体的和谐发展,达到一种最佳组合,形成人的高级的生态智慧。生态式教育的终极目标是指向人的主体性的本真状态。生态式融合课程关心人的整体人格的形成,主张自我是人格的核心,强调实现人的自我价值。落实到幼儿园教育,生态式融合课程就是以审美教育为突破口,用“爱、美、生命”的人文主义精神教育儿童。“爱”,体现了个体与…  相似文献   

6.
悲剧美是相对于喜剧美而言,就是含有悲剧色彩的文章体现出来的一种美,以鲁迅先生的话讲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悲剧美是通过师生课堂情感历程唤起孩子们的悲悯与畏惧之情,并使这类情感得以净化。课文中每一个悲剧审美对象,无不承载着“净化”的道德美感。因此,悲剧具有深刻的道德教育作用,能够提高人的品格,激发人的意志。合理、有效、机智地处理这些悲剧美的教材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浓厚的高尚品德。  相似文献   

7.
如果我们对地球上的生物圈建立“悲悯”这样的理解模式,人类就不会盲目地自我崇拜和自我膨胀,也能对人类自身的缺点、过错有一种温柔的谅解。可是在我们的学生中缺失了这种可贵的情怀,导致缺失的这种情怀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要通过语文课堂的有效引导、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文学作品等多种途径去激发学生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8.
宗教之所以为人接受,在于它的悲悯品格。悲悯产生的原因在于:个体人有一种无可释怀的追求与那宇宙终极实在合一的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在这种追求宗教性形而上学冲动的过程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之间的冲突,由之而体会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性苦难与悲剧性命运,故悲悯其实是对整个人类之无法排遣的悲剧性命运的悲悯。悲悯根植于人的形而上学本性中,属于人的"共通感",人通过悲悯而体悟到他的群体性。宗教信仰赋予悲悯以实践的品格,即救赎之爱意味着宽恕与牺牲。  相似文献   

9.
和谐是一种关,是一种大美,包括“美政”.亦即政权建设的美一社会和谐的美.是指祥和、美满的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反映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自然对人类的馈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美.诸如互相关心、爱护、团结、友谊.构成了人与人之间和谐的美。和谐的美,不仪是感性的美,而且是理性的美:是一种参与、融入的美:  相似文献   

10.
随着大众休闲时代的到来,休闲教育的地位将进一步凸显,与人的自我培养、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之间的联系也将愈加密切。休闲教育是以培养博大人格、提升生活品质、自我发展与自由创造为目标的一种教育。在循序渐进地接受休闲教育的过程中,个人获得对自我、休闲与生存方式、社会文明之间关系的理解。这是一个促进人之“成为人”的过程,更为审视何为“成为人”提供了新的考量视角。  相似文献   

11.
唐代晚望诗是指文人傍晚观望自然景物有感而发的诗作,内容以伤秋、咏怀、自叹、山水为主。晚望诗与山水画的构造和艺术美感具有相似性,并表现为"无我之境"的自然美和"有我之境"的艺术美。晚望诗体现唐代文人自然观趋向成熟,并表现为客观自然物化于诗人内心世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生态美学是一门崭新的学科,但生态美意识由来已久。欧阳修词中的生态美倾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生态美,主要是指人与自然的和谐;二是文化生态美:主要有节日词所展现的文化生态美、歌妓制度所透露的文化生态美和传统文化品格中的文化生态美。这些词在客观反映作者的生态美意识与人们的生存状况的同时.也反映了词与正统文学处于相背离与修补的状态及作者面对这种情况的徘徊感。因此用诗化的笔法阐释生态美意识成了作者的一个选择。  相似文献   

13.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传承、能力培养的过程,同时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所展现出的醇美的语言、优美的仪态与精美的板书,以美的教学形式来帮助学生汲取知识、提高能力,能唤起学生的审美情感,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认真品味语言文字的深刻意蕴,发现课文所蕴含的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和人生之美,以实现语文教学的育人目的。  相似文献   

14.
《封三娘》是《聊斋志异》中为数不多的描写女性间同性爱的故事,尽管涉及禁忌,作者的笔墨却丝毫不涉淫邪,反而纯美深情,因为这故事在作者笔下,呈现出三种别样的美:纯情之美、无私之美、爱美之美。作者不单是在写同性之爱,更是在写爱本身、人性本身,透过故事,我们看到的是人性中深沉的爱和动人的美。  相似文献   

15.
苏轼能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的影响.这与他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追求密不可分。其天真的秉性,率真的情怀,求真毅力,和他一心向善,与人为善,时时积善的风格。铸就了他那唯美的、充满人性光辉的人生。他用率真的本质.善意的目光,搜寻美.描写笑.刻画美.创造笑.同时也创造了美丽的生活.美好的人生.闪耀着中国人向往和追求的人性化光辉。  相似文献   

16.
从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角度解析夏洛蒂.勃朗特的自卑心理及其文学创作。她的自叙体小说《简·爱》、《维莱特》以及《教师》无不深深浸透着她本人由于缺乏美貌而感到的忧伤、痛苦和绝望。夏洛蒂的自卑心理并非只是单纯的心理或生理问题,同时还深受维多利亚时期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李泽厚从马克思的“自然的人化”观出发,通过“积淀”、“文化心理结构”、“新感性”等理论阐释美学、美、美感与艺术,回应中外各派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8.
与传统的悲秋散文相比,虽然同是写残败之象,凄冷之境,悲凉之味,但郁达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在情感基调、审美心理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前者悲秋,后者乐秋;前者被动,后者主动;前者无奈,后者享受。在心物契合.谐调成趣的过程中,令人看到了“精神享虐”的影子。但这种精神性的享虐因为同时也指向了美、爱和别样的反叛.所以显得淡雅自洽,反而能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19.
美育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关的能力的教育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有重要作用。语文作为一门充满美的课程,在美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本文从语音语调、意义建构、修辞格、意象意境、思想感情等五个层面上进行研究分析,力图探索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著名作家沈从文的创作在近代文学史上可以说是特立独行的,是什么使他的文风与同时代的其他作家如此不同,本文认为,他的作品中增加了许多作为苗族人的民族情结,对苗族故乡的眷恋,对那里的人性美、人情美的赞颂,以及对本民族多灾多难的命运的深刻忧虑。这一切,充斥在那充满牧歌情调的作品中,给他的作品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