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旨在翻译目的论的框架下评述辜鸿铭《论语》英译本,目的论将"翻译充分"作为评价译文的标准,以此作为出发点,在翻译纲要的指导下,考察译本的预期功能,译入语受众和译本产生的动机等,从而检验辜氏《论语》英译本是否满足其翻译目的,评价其翻译是否充分,研究的启示在于:该译本是符合其翻译目的,翻译充分的译文,辜氏所运用的各种增补、删除和重排的翻译方法是实现其翻译目的的合理手段;在中外文化交流频繁的今天,译者不但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有深刻和透彻的领悟,而且还应对译入语文化作潜心研究,同时考虑到译本的文本功能,以更适合译入语读者接受和更利于文化传播的方式使得中国的典籍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地传播。  相似文献   

2.
《论语》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之作,迄今为止《论语》的英译本已达30多个版本。对于《论语》的英译,不同的译者有着不同的翻译目的。论文将安乐哲译本与理雅各译本进行对比,对安乐哲译本的翻译目的、翻译策略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3.
《论语》是反映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经典之作,对《论语》的翻译是向世界传播中国传统思想和文化的重要途径。从目的论的角度研究《论语》选段的不同译本,不仅为翻译批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也证明了翻译批评在促进译者提高翻译质量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译者只有在正确理解源语意义及其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把握翻译的目的,遵循目的论中的忠实性法则和连贯性法则,才能有效地产出高质量的译作,从而达到传播源语文化、丰富目的语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论语》的英译本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本文从著名华人译本辜鸿铭《论语》出发,分析译本中"厚翻译"现象的表现形式,探讨影响"厚翻译"的主要因素,以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5.
2012年3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屈原学会和湖北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屈原学会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2012年中国宋玉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文理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  相似文献   

6.
2014年12月1-3日,由湖北文理学院主办、湖北文理学院文学院承办的王辉斌学术研讨会在湖北襄阳隆重举行。王辉斌现为湖北文理学院教授,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负责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专家,当代中国将文学史研究打通关的第一人。先后兼职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的硕士生导师、博士生导师、研究员、教授等。并任中国孟浩然研究会会长,中国李白研究会、中国杜甫研究会常务理事。王辉斌教授成果丰硕,影响广泛。已出版《商周逸诗辑考》《先唐诗人考论》《孟浩然研究》《王维新考论》《李白研究新探》《杜甫研究  相似文献   

7.
典籍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文本精髓,其翻译不仅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且是构建本土文化身份的有效途径。《论语》作为系统记载孔子言行的唯一著作,集儒家思想之大成,是中国文化身份的强大支柱。译本与译者文化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使得层见叠出的《论语》复译本时代特色更加鲜明。一方面,价值取向、社会环境等因素决定译者文化身份定位进而影响翻译活动,《论语》译本被赋予的含义与期望同样时移事易。另一方面,《论语》外译在让世界了解中华文明,通过传递文化信息、塑造孔子形象等构建中国文化身份的同时,也获得了从"他者"角度审视自身的能力。本文选取辜鸿铭、刘殿爵两个颇具影响力的《论语》译本,通过比较分析译本与译者文化身份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究文化身份对翻译活动的影响及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8.
《论语》作为中国儒家思想的中心之作,有着不可估量的社会文化价值,因此,它的翻译也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从讨论《论语》中虚词“而”的意义入手,通过对比分析著名汉学家理雅各的《论语》英译本,总结了“而”在《论语》中不同词性不同意义下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9.
生态翻译学是2001年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根据生态翻译学的理论,他将翻译定义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笔者通过对辜鸿铭英译《论语》生态环境的解析和分析其英译《论语》,指出辜鸿铭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做到多维度的选择与适应,进而提出译者在翻译体现中国文化精髓的书籍时,首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才能尽可能地从文化、社会、交际、原文世界和译者所面对的世界等等方面多维度适应和选择。  相似文献   

10.
义素分析法是一种有效分析词义的方法。本文讨论了义素分析法在翻译中的可行性,并用义素分析法解读《论语》中的关键词翻译。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以期更多翻译工作者共同找出古籍翻译及中国古代文化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厚翻译"是文化人类学在翻译领域的扩展,对中国古籍的翻译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儒家经典《论语》的刘殿爵译本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其中"厚翻译"的类型与功能,以更好的促进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2.
《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兼议《论语》三译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语》是对孔子言与行的记录,是儒家思想的集中反映。《论语》虽是语录体,却属于政治伦理哲学书籍。《论语》的哲学文本性质及《论语》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其中文化负载词时应遵循的原则——“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且以“学术性”为主,“通俗性”为辅。由此,翻译过程中应采取异化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3.
西方学者《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利用至少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西方哲学和宗教文化概念代替中国思想;二是从中国经典中寻找《圣经》的痕迹;三是利用翻译表达自己的思想观念。《论语》翻译中的文化利用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但是也要反对那种抛弃原文精神实质的滥用。  相似文献   

14.
生态翻译学的概念是由国内学者胡庚申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该理论为翻译的研究打开了更为广阔的天地。文章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指导典籍翻译,并以此解读《论语》的翻译。  相似文献   

15.
从功能对等理论的视角研究《论语》中文化负载词的翻译,集中探讨其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君子"、"小人"等称呼语的英译。采用同项比较法,对比《论语》四种英译本中对于"君子"、"小人"的不同译法,从而得出典籍文化负载词的相关翻译方法与技巧。  相似文献   

16.
形象学是以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异国形象为主要内容的一门学科。这里的异国形象并不是现实的复呈,而是形象塑造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欲求创造出来的。在形象学的框架中,很多中国古典名著都可以看做是对中国形象的一种呈现。《论语》作为儒家学说的代表,收录了大量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道理,反映出典型的中国形象。《论语》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影响,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目前在西方,《论语》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不同译者在翻译的同时也对中国形象进行传播。在翻译过程中,由于文化语境的落差和译者决策的不同,译者对中国形象的创造会因为个人主观感情的渗入而产生偏差。  相似文献   

17.
通过意识形态分析,重新解读了庞德英译《论语》中的"不忠实"现象。庞德翻译的《论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时社会的主流意识及庞德个人的意识形态:对新诗学的追求以改变维多利亚时代单调低沉的风格;对新的伦理道德的传播以求拯救日益没落的社会秩序等等。要对其译文做出公正、历史的评价,而不是简单地将原作与译作进行对比,并做出忠实与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8.
2012年3月24日至25日。由中国屈原学会和湖北文理学院共同主办的“中国屈原学会湖北文理学院宋玉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2012年中国宋玉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文理学院隆重举行。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语言大学、中国传媒大学、首都师范大学、  相似文献   

19.
《论语》是中国儒家经典之经典,在中国,甚至在当今世界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故《论语》的翻译显得举足轻重。本文从辜鸿铭英译版《论语》中的"与"字入手,对其作穷尽性统计分析,总结"与"的多种翻译。全书"与"字出现143次,主要用于动词、介词、连词和语气助词四种情况。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绍兴文理学院汉英语料库对《红楼梦》中茶事动词的英译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茶事动词的英译具有多样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待茶制度,但少数茶事的翻译模式化,出现多词一译的现象,无法充分体现中国茶文化的内涵。本研究可为《红楼梦》中茶事和茶文化的翻译研究提供参考,有助于中国茶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