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与社会》是一门以历史和地理为主要内容,并揉合了部分人文社会科学的综合课程。它是以培养当代中国公民的人文素质和民族精神,为初中学生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适应社会发展、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供相关知识和基本技能为目标的课程。它是一门崭新的课程。  相似文献   

2.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必修课程,它既是学生了解社会、经济、制度等社会问题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社会常识及其社会生活能力的有效途径。而在残疾人职业学校的《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中,务必要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生活实践,细化教学过程,合理教学评价,突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以此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指导学生的行为能力,提高学生的思考辨别能力,及其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综合素养积淀,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社会亟需实用性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3.
正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学缺乏与生活的联系,对教材内容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德育教学效果不明显,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比较突出。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是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及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那么,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呢?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在学生  相似文献   

4.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者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者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电子技术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学生专业素质,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造就电子专业人才,当务之急,是提高职业学校专任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在教学中从优化教学方法等四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  相似文献   

7.
【背景】 《历史与社会》学科以培养现代公民应具有的人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为宗旨,是一门整合了历史、人地理以及其他人社会科学教育与技能的综合科课程,这门课程要为学生提供正确认识社会环境,积极观察、体验、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注重学生在体验和探究过程中丰富社会经验,培养学生对社会现象和问题的分析、判断能力,以及参与社会生活、应对社会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健康的情感、正确的价值认识乃至健康的人格。  相似文献   

8.
当今,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国家教育部要求我们广大教师要拓宽德育教学的渠道,把德育渗透到各门课程的教学之中,在教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一名小学社会教师.本文就如何在《社会》学科的地理教学中实施新课程理念,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谈几点个人的体会和做法。  相似文献   

9.
《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文科课程,它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一种追求高层次的人文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一主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根据河池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创设《社会实践》课程5年的经验,阐述了社会实践在提高青年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素质和抗挫折、适应环境的心理素质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并提出了建设《社会实践》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综合课程"历史与社会"是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产物,它是一门包容了历史、地理、政治等学科领域特有教育资源的综合课程,是以提高学生人文素质、铸造民族精神为宗旨的课程,强调社会主体观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体现"以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二)解读(实验稿)》指出:"对学生而言,人文素质实际上是指经过学习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而形成的内在素养和品质,其核心是健全的人格。  相似文献   

12.
《历史与社会》作为综合文科课程,它以人类历史和社会生活为学习探究的领域,关注学生的需要与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一种追求高层次的人文教育。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这一主题,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似文献   

13.
生活——物理——社会——谈物理有效教学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物理课程要贴近学生生活,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笔从“善用学生生活体验”、“借用身边资源进行科学探究”、“关注社会科技发展”三方面。探讨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实现物理有效教学,提高学生科学素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学最优化就是指师生只花费最少的必要时间而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统计基础知识》是一门有认识方法意义,独立的实用性强的社会科学,它从数量方面研究社会现象.教师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讲完全部教学内容,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相似文献   

15.
《品德与社会》课不同于语文课,它有自身的教学目的和特点。作为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带着新理念走进新课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打破旧课程的局限,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此,本人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的情感教学,其宗旨是在上《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得到不同的感悟、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道德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陶冶学生的情操。  相似文献   

16.
刘晓燕 《考试周刊》2014,(94):12-12
大工程观教育是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它强调的是综合的知识背景、工程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本文分析了《电路》课程的特点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实践教学等方面探讨了如何在课程中突出工程观点,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  相似文献   

17.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目的在于为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提供计算机相关的知识、实践能力和素质等方面的培养。其教学任务是培养学生使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革建议,并着重对如何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进行了深入探究,以提高教师素质,并加强实践教学。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终达到“培养个性健全的人”的目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课程《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中渗透研究性学习呢?笔者根据教学实践,认为应该把握《品德与社会》课的特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学生的主动参与为前提,以学生自主探究为途径,以学生小组合作为形式,在《品德与社会》课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相似文献   

19.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发展的综合课程。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其综合性呢?[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数学作为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广泛地渗入到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担负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奠基的重要任务.在竞争日益激烈的21世纪,提倡活到老学到老,因此教师能够着眼于学生终生发展的需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至关重要.为进一步提高数学学习的质量,有必要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问题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如何通过教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每一位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那么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