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教师、学生与网络是网络辅助教学过程中的三大主体,三者之间如何充分互动是能否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哲学视域中的主体间性理论出发,深入探讨了三者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教育环境下的主体间互动模式.结合胡塞尔、伽达默尔、哈贝马斯以及勒维纳斯等哲学家的理论,本文认为网络既是师生对话、交往的平台,也是代表文本作者的第三方主体,它与师生通过文本媒介展开“对话”,并在对话中形成共识,从而达到三方视界的融合.主体之间的冲突不再以强制手段或某一方的屈服来解决,而是在人之为人的基础上,以交流的方式来解决,而网络技术的发展进步恰能极大地促进主体之间真实自在的交流.可以说,在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网络辅助教学有助于在良性互动中实现教育的真正目的.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对主体间性理论进行概述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主体间性理论视域中教学实践观的深刻变革,进而对主体间性交往的教学意义进行了解析.  相似文献   

3.
主体间性的教学观是对传统主客体教学思想的批判.文章在论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后,从教学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材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主体间性的具体表现,指出以主体间性构建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有利于提高各主体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4.
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教学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如何借鉴主体间性理论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由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课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主体间性理论,对实现思想政治课由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具有极积意义。  相似文献   

5.
与传统的教学观相比,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景性,而这一主张也正符合大学英语网络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所以,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对基于网络学习的大学英语教学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网络教学主体间性,是以师生共同面对的网络教学资源为对象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的规定,师生关系为一种平等的主体间交往关系,"教师—教学资源—学生"模式体现了网络教学过程是认识的过程,是交往、对话的过程。文章对主体间性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并分析了主体间师生关系与网络教学过程。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的教育观为探索二外日语教学新模式提供了理论指导,为教学改革提供了新的视野.文章从主体间性的外语教学理论内涵、二外日语教学中的主客对立现状入手,探讨了主体问性理论指导下的二外日语教学新模式.认为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新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8.
走向主体间性的网络德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20世纪西方哲学中凸现的一个范畴,主要关注主体之间的双向互动。哲学领域的转向也促使人文科学由注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转向重视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从主体间性视域审视网络德育,可以发现网络德育自身特征与网络德育主体间性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网络德育过程是主体间性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是主体间性理论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是提升高职思政课教学亲和力的有效方式.实现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在教学理念上要从"关注内容"向"关注学生"转变,从"理论灌输"向"建构过程"转变,从"单边独白"向"双边对话"转变.在主体间性思政课教学实践中,教学内容要贴合实际,展现教学内容的说服力;教学方式要契合...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和处理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基本的教育理论问题。过去,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心是师生主客体关系,现在则转向了师生主体间性。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是人类教育思想的重要渊源之一,其中也包含有很多主体间性思想,如因材施教、启发式教学、教学相长,这些对现代教育的发展仍然具有相当的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1.
郭浩 《教育导刊》2007,(5):7-10
主体间性是当代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对教育理论和实践具有深远的影响.转向主体间性是当代道德教育人学理念的必然嬗变,生成与彰显主体间性则是道德教育实践应有的追求.  相似文献   

12.
教学交往实践:现代教学的本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交往实践是时代哲学的主题,教学交往实践具有教学主体多极性、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对立统一性、师生主体与自身客体对立统一性、社体性与教学主体间性对立统一性等特征。现代教学的本质就是教学交往实践,它突破了传统的教学交往和教学本质观,对现代教学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发展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理论受到西方和东方许多学者的关注,当今社会,与主体间性理论相关的教育研究理论也不断出现.从17世纪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和莱布尼茨的“单子论”,到18世纪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再到19世纪和20世纪出现的胡塞尔的“交互主体理论”、马丁布伯的“我-它”关系理论,以及哈贝马斯提出的主体间相互“理解”和“共识”理论,这些西方主体性和主体间性理论为21世纪我国新一代学者深入研究主体间性理论,丰富主体间性的内涵、特征、作用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为主体之间进行理性交往提供了有效依据,它对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有重要指导意义。根据交往行为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分析网络教学中的师生交往行为,双方之间存在交往缺失的两大主要缘由是本质偏离和原则不敷。为了构建网络教学中的有效师生交往,可采取转工具性为交往性、建立主体间性和强化师生平等性三种策略支持。  相似文献   

15.
主体间性视阈下的品德课教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是主体教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作为继主体、主体性之后发展起来的一种重要哲学思维方式,为我们认识教学、理解师生关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在品德课教学中,自觉运用主体间性理论,可收到品德教育教学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崔赢素 《林区教学》2012,(12):103-105
主体间性教学模式是把教育看作是两个或两个以上主体间的交流,从而奠定了教育是人性本真的存在方式。立足于主体间性理论和健美操教学的现实状况,运用文献资料、教学实验、调查问卷等研究方法,在健美操主体性教学基础上,对主体间性健美操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旨在探索一条走出主体性教学困境,适应健美操教学改革要求的主体间性教学之路,为深化健美操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7.
主体间性是交往哲学理论的核心。主体间性教学研究是对主体性教学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是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研究的焦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作文情感虚假化、形式套路化、内容成人化、评价缺乏客观性等种种缺乏主体性问题普遍存在。因此,针对当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文结合新课程标准和主体间性教学的理论特征,以主体间性教学为主线,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儿童性、生活性、创造性、情感化等方面进行剖析,探究应对小学生写作能力培养的策略,以便提升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8.
浅析师生交往中的主体间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体间性是交往理论的核心范畴,师生交往具有主体间性的特点。主体间性以主体性为基础,是对主体性的丰富与发展。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转变教师角色,淡化班级建设的“管理主义”倾向,建构生命课堂的模式.使课堂成为彰显主体间性的公共空间。  相似文献   

19.
理解与对话是哲学解释学的基本问题,其理解观、视界融合、主体间性等思想为我们解读对话教学提供了新视角.以理解和对话为基础的对话教学,具有民主性、创生性、共享性等特征,对促进教学主体双方的共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作为哲学、美学发展史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主体间性"对哲学和美学理论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杨春时教授在这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建构起了比较完整的理论架构。不过,作为一种仍在发展中的理论,"主体间性"理论也存在着一些需要继续完善的地方,其中关键的就是"主体间性"产生的现实依据或者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