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 毫秒
1.
在台湾当代理论史脉络中,我们把乡土文学运动中发展出来的左翼称为"传统左翼".在20世纪80年代后的政治和文化光谱上,传统左翼知识分子阵营产生了明显分裂.本文主要讨论台湾左翼社群的理论论战和社会文化实践,进而探讨阶级观点在当代台湾思想和理论场域中的角色、意义与问题,以及传统左翼如何应对当代台湾社会急剧变化的现实.  相似文献   

2.
教学知识的共享与创新对于高等教育发展和人才培养有着重大意义。虚拟实践社群以其便利性、经济性和可及性,在知识共享与创新的研究中日渐受到重视。以5个指向高等教育教学的虚拟实践社群为案例,通过比较发现7类技术工具在知识管理过程中的交叉应用使社群呈现不同的边界和生态;由于成员的内驱力不同和来源异质性,不同规模的社群均形成了宽松的组织结构,成员通过弹性参与、弱联系维系着社群的非层级性。上述特征在构建和维系虚拟实践社群的同时,也为社群作为“联营事业”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埋下风险。鉴于此,本研究从探索社群构建的线上-线下混合模式、改良知识管理类和数据归档类技术工具及其应用、尊重专业领导的知识权威和集体贡献三方面,进一步提出促进教学知识分享与创造、保障知识质量、稳定社群的可持续性的行动建议。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质"是20世纪中国革命论述最突出的概念之一。台湾左翼作家陈映真乃是当代最热情呼应这套理论传统的人物。他全心投入台湾社会性质及其历史分期的研究,形成了他在小说创作之外最庞大的思想积累。  相似文献   

4.
工业工程是一门技术与管理的交叉学科,注重实践是工业工程课程的重要特征,而知识创新直接关系到工业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本文区别于传统的正式知识交流,基于非正式的实践社群知识交流,构建了"实践社群-知识创新-教学质量"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框架,具体从教师实践社群、学生实践社群和师生实践社群三个维度来研究实践社群,从知识扩散、知识重组和知识集聚三个视角分析知识创新,研究实践社群对工业工程课程知识创新的促进作用,进而探索工业工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5.
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是当前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学习研究领域的一个主要议题。历经三十余年的演进,建立和发展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以促进教师学习、提升学校效能已成为各主要国家教育政策与学校改革的共识。与之相应,研究者对不同情境中的教师专业学习社群也已开展了广泛且深入的探究,然而已有研究都未能系统检视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与实践所持的价值立场、求知兴趣与研究意图。借鉴哈贝马斯所界定的认知旨趣,我们归纳了已有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所遵循的三种研究范式(技术性、实践性与批判性研究范式)及其衍生的六种研究论述(重构论述、效能论述、社群论述、文化论述、批判论述与转变论述),总结了不同研究范式下研究者对教师专业学习社群所持的基本主张、研究重点与发展概况。基于本文所做的范式性分析,我们讨论了研究者应该如何看待三种研究范式之间的关系,并展望了不同范式中教师专业学习社群研究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在教育信息化背景下,教师虚拟社群已成为教师网络教研和专业成长的新途径。针对"李克东难题"及其他教师虚拟社群实践问题,本研究从知识共享视角进行思考,在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内教师虚拟社群及其发展,从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个案,运用个案研究、内容分析及参与观察等研究方法,分析了其中知识共享的特点及其过程,并据此构建了教师虚拟社群知识共享的过程模型,探讨了教师虚拟社群中知识共享的价值取向,指出社群成员的需求层级与知识共享价值取向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以“学习社群”为基础的教育技术研究和教学研究为新型学习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视角。现有的研究中对“学习共同体”和“学习社群”并无明确界定,存在大量的混用现象。从共同体和学习社群的角度研究大学生学习行为能为教育学的研究拓展空间。  相似文献   

8.
第十四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GCCCE2010)于6月1日至4日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行。大会主题是“迈向知识建构的新纪元”,该主题彰显了GCCCE社群的一个新的探索方向——如何使资讯及通信科技成为学习者的“学习伙伴”,以促成或加强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社群学习,并最终达成知识建构的目标。本次大会围绕着九个主题研究群进行:(1)流动学习与无所不在学习;(2)悦趣化学习与社会;(3)华语文数码化学习;(4)电脑支援合作学习与人工智慧的教育应用;(5)创新学习环境构建与教育软件设计;(6)数码化测验与评量;(7)数码学习与人力发展;(8)中小学教师论坛;(9)博士生论坛。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日本、美国、马来西亚和新加坡等国家或地区的近600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9.
方维保教授新著《红色意义的生成——20世纪中国左翼文学研究》,最近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十个部分,25万字。首先,对左翼文学中若干关键词如“左翼”“革命”“左翼文学”等进行了知识性考察和厘定;其次,考察了中国现代左翼文学发生的历史和文化契机,认为左翼文学的发生始于新文化运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领域中,“无产阶级文学”是一个不确定的概念,常被与“左翼文学”、“革命文学”等同起来。本文从历史事实出发,对它进行了新的界定,分别论述了其发生与发展,同时对无产阶级文学的价值估断等问题,也表述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托洛茨基与中国现代左翼文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托洛茨基关于文学与革命的关系的理论,影响了鲁迅为首的一部分左翼作家及其在左翼运动中采取的姿态;他的“同路人”理论成为鲁迅等人对抗和修正左联初期关门主义倾向的话语策略;他的关于革命语境中艺术独特性的论述被以鲁迅为代表的若干左翼理论家认同;在左翼文学中引起共鸣或反对的还有他的对无产阶级文艺的取消主义态度。  相似文献   

12.
徐攀 《成才之路》2024,(13):33-36
基于虚拟社群理论构建高校红色音乐教学社群,是教育信息化背景下红色音乐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高效传播的新途径。高校可基于“红色音乐传唱社群”“红色音乐演绎社群”“红色音乐宣传社群”的构建思路进行虚拟社群推广,创设云端红色音乐虚拟传唱课堂、升华学习体验感,举行多维红色音乐虚拟演绎仪式、激活学习激情感,展示多样红色音乐虚拟宣传技能、传递学习获得感,以促进红色音乐教学与虚拟社群理论的融合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1935年8月11.日至9月10日上海《晨报》连载的穆时英的长达4万字的理论文章《电影艺术防御战——斥掮着“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招牌者》,针对左翼批评模式的理论谬误,论述了九大问题。穆时英还把左翼批评理论概括为三大模式,并就左翼社会主义的现实主义的理论体系在苏联的产生和变化及其传播到中国的变异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台湾《现代文学》杂志文学风格的形成与台湾光复后文学思潮紧密相关,是在与以“战斗文艺”为代表的右翼文学思潮、自由主义文学思潮、以“乡土文学”为代表的左翼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和通俗文学思潮互相对话中形成的。它以现代主义为主,兼收并取了其他文学思潮的滋养,具有民族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高校知识社群的产生有利于促进高校的持续创新,它具有非知识特质更相近、知识交流更充分、成员学习意愿强烈的特点。由于存在多种非正式的知识交流途径以及知识共享互惠的激励,在依托各种信息化媒介,同时具备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技术和制度的条件下,高校知识社群得以产生。可通过建构成员身份,发展实践社区,挖掘社群知识资源,整合学术知识库,完善社群交往制度,促进知识交流共享来组织和培育高校知识社群。  相似文献   

16.
在阐述高校知识社群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Wiki的高校科研知识社群内部知识转移模式,指出通过网络平台可以提高高校科研知识社群内部知识转移的效率,促进社群成员知识的共享和吸收。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知识型企业中员工对工作技能掌握与工作环境认知过程的“熟练曲线”,提出“熟练陷阱”的结构、成因及其解决办法。这些办法包括“曲线替代”设计、“自由”分次下放、提高转移成本、开辟宣泄渠道、营造知识社群等。  相似文献   

18.
研究知识型虚拟社群用户付费意愿的影响因素对行业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十分重要,学者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存在研究结果不一致的问题。以样本文献中与虚拟知识社群付费意愿相关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使用元分析的方法,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对国内外多个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将最终筛选出的34篇文献进行异质性检验和敏感性分析等综合研究后得出:所纳入的感知价值、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主观规范、信任及感知成本等6个自变量都在不同程度上对用户在知识虚拟社群的付费意愿产生影响,其中感知成本对付费意愿产生一定负向影响,其余5个自变量正向影响知识虚拟社群用户的付费购买。最后,通过对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分析,为虚拟社群知识付费行业体系提出了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东欧各国政治力量的组合发生重大变化。以社会民主党为代表的“左翼”力量迅速抬头,而这些原先是共产党的社会民主党的崛起,并不是共产党的东山再起。造成东欧“左翼”崛起“联动效应”的深层原因主要是右翼执政时人民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左翼”党派提出了一些切合实际的纲领和政策,选民的情绪和选择的变化有利于“左翼”,外部因素对“左翼”的崛起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30年代“科学小品”的崛起,是呼应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倡导“大众语运动”,这就意味着“科学小品”走向“大众化”之路,不仅是出于本身文体特点的自发要求,而且是来自左翼意识形态的规训与制约。而大众化的科学小品,有着独特的题材选择和内容表现,它不仅让学院式的科学变为读者大众可接受的知识,还能够随着时代推移而变化,凸显其丰厚的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