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最近,我们一行3人有幸考察了北京和上海两地广播界的开放举措,获得许多令人激动的信息,观摩和领略了东部广播界的火爆风采。中央台忙总体经营,变为人作嫁为独领风骚,构筑信息产业的机敏形象。中央台和国际台以及正在筹办的中国商业台,无疑是鼎足而立的中国广播三巨头。为促成这一既相互补充又相互竞争的格局早日形成,广电部从新疆、广东等地调配了4名厅级干部人主京都,这是以往少见的吐故纳新,显示了部委人事开放的恢宏  相似文献   

2.
胡园 《声屏世界》2002,(4):26-27
编者按:广播人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的脚步,曾经创造过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从体制改革到节目创新,从节目运作模式到思维方式等不一而足,为体现广播人的探索意识,本刊特开辟临时性栏目“广播改革丛谈”,以期把这些探讨和思考的成果集中地呈现给广大读者,为广播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姜萌 《青年记者》2008,(11):59-60
有关数据显示,虽然从1 983年到2006年,我国广播广告经营额的年增长率达到近20%,但是广播广告市场还远远没有饱和.据中国广告协会预测,到2010年,我国广播广告经营额将由2006年的57.2亿元提高到100亿元,接近翻一番.对于广大广播工作的从业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让人欢欣鼓舞的消息.  相似文献   

4.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从垂髯之年到不惑之岁,几十年终不改的是我对广播的那份痴情,那份眷恋。孜孜不倦地求索,使我从一个泥腿子“广播迷”,变成了一个地道的广播人。 从美好的童年开始,我就爱上了广播,村里人都知道我听广播已到了如痴如迷的地步。但农村有线广播的转播时间是有限的,一天早、中、晚三次播音,满打满算,也超不过六个小时。那时,公社、大队还没有用上电,全靠公社广播放大站的柴油机发电,有时,柴油机坏了,或者需要保养维修,村里所有的小喇叭就都成了“哑巴”…… 听不到小喇叭的声音,我的心里很不好受,顿感食不…  相似文献   

5.
楚明媛 《河北广播》2006,(C00):54-55
三个月前,经过初试、复试层层选拔,还是一名大四学生的我.有幸成为河北音乐广播的一员。对于这份来得有点突然的工作.我充满了期待和好奇。从学生到广播人,不仅仅是角色的转换,也是一种全新的考验.“一切都是新的”,是我来到音乐广播最深的感受。  相似文献   

6.
广播是一种作用于听觉的媒体。特德·怀特在《广播电视新闻报道写作与制作》一书中发出"为耳朵而写"的呼吁。这说明广播是声音的艺术,它直接对听众的听觉产生作用。从表面来看,广播和视觉的联系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但是,从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去分析,人的各种感官往往是相通的,通过声音也确实能让人联想到发出声音的场景。"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耳熟能详的声音,至今让亿万人感动。听到毛泽东主席在开国大典时的动人的声音,人们会联想到开国大典时盛大的场面和中国人民自豪的神情。事实证明,一些优秀的广播  相似文献   

7.
经济广播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初中国广播改革的标志。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为代表的经济电台以其调频广播良好的收听效果和直播方式这一新手段的采用, 为听众带来了全新的感觉,成为当时各城市最有影响力的主流广播。然而从本世纪开始,相对于电台的交通、音乐广播的日趋红火,作为各地“老字号”的经济广播却走入节目路子窄、收听率不高、广告滑坡、影响力下降的困境, 与诞生之初的火爆之势形成强烈反差,经济广播进入了转型关键期。经济广播尤其是城市台的经济广播的出路在哪里呢?本人十几年来一直在经济台工作,亲身历验了电台经济广播的发展变化,在此谈谈一孔之见。  相似文献   

8.
我从为广播写稿到参加广播工作,整整三十个年头了。回忆三十年前的情景令人欣慰。那是61年3月,听惯了的江苏台农村节目突然变了样,听起来特别亲切,越来越吸引农民而且欢迎农民给她写信写  相似文献   

9.
石新质 《视听界》2010,(2):61-62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广播改革大潮以来,一个城市的上空,广播频率由2—3个陡增到10—20个,如何为这些单频率做市场定位?其间,广播与窄播、大众与分众、综合台与专业台、类型化广播,话题的丰富多彩反映了广播人近二十年来在媒体市场上沉浮的实践心得,也反映了广播业态在一个具体区域的市场形态与其他媒体互动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广播作为一种大众传播媒介,它的传播媒介是声音,诉诸于人的听觉,是为耳朵而存在的,这是广播媒介的本体。它是一种经过放大、提升的人际之间的口耳传播。因此,广播改革应该回归广播本体,从单向灌输模式到平等的互动模式,从一人独自到对话讨论,从书面雅言回归大众口语。广播新闻回归广播本体就是要把新闻“说”出来。 主持人说新闻 珠江模式的主持人大板块直播节目改革,改播音员为主持人,变播为说,曾经如一夜春风,为广播带来了一个短暂的春天。而新闻节目作为最后一块禁地。却依然“春风不度玉门关”。  相似文献   

11.
在2003年的媒体研究和实践中,有两个词成为最紧密、最频繁的组合,这就是“广播”与“发展”。正是由于十余年广播人的“不示弱”的精神,催生了广播发展史上一个令人兴奋时刻的来临:国家广电总局确定2003年为“广播发展年“。在年终岁末,回头检视一年来全国广播界的改革和发展成效,广播人欣喜地看到:“广播发展年”已成为中国广播事业和广播产业改革发展的助推器,广播正驶入发展的快车道。  相似文献   

12.
广播包装是一种形式。一种手段,从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来分析,内容当然是第一位的.但同时要承认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因此。广播包装应该成为广播节目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值得我们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广播的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上世纪电视的兴起到本世纪新媒体的流行,世界和中国的传媒格局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这个变局中,传统媒体面临严竣挑战。有人预言平面媒体或被电子媒体击溃行将消亡,也有人因电视和网络视频的强势对广播和音频的生存提出了质疑。的确,在这场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激烈竞争中,广播处于逆境。是悲观失望,还是图谋发展,广播面临重大选择。英国桑德兰大学传播学教授安德鲁·克里塞尔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断言:"广播不会消亡,广播这个老战士将长久地活着!"这是个让广播人欢欣鼓舞的论断,但广播如何长久地活下去,还需在实践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4.
1986年12月15口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的丌播,拉开了中国广播事业改革的序幕,各地广播机构相继开办了经济台。经济台的开播,从节目形式到播出方式都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对当时广播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对以后形成多频率的发展格局起到了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5.
长期以来,我们对广播社会属性和功能的理解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和绝对化的倾向。我们的认识大都停留在广播一般的阶级属性上,只承认广播是一种舆论工具,不承认广播是一种产业。广播工作受到许多消极影响,诸如: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广播的变化全面而深刻.30年间,中国广播从大喇叭响遍全国、占据辉煌之巅,到被电视等媒体挤压、陷入低谷,再到艰难爬坡、重整河山,广播的生命轨迹映照着社会的媒介取向,也体现了广播人不断革新观念、勇于突破的努力.30年来,中国广播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适应时代变化、符合世界广播发展规律之路.  相似文献   

17.
广播稿件的写作同广播事业的发展能说到一起吗?回答是肯定的。笔者从多年广播工作的实践中领悟到,这是两个问题,但又是紧密相联的,它鲜明地反映着广播这一新闻媒介在改革开放中发展进步的历程。广播是一种电声结合的现代化新闻传播媒介,它与报刊、电视有很大的不同。社会越发展,它们之间的区別越明显。因此,广播要自己走路,要走自己的路。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看广播自己的特长、优势发挥到什么程度。尽管人民广播建立初期,广播工作是新华通讯社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华社的有声版;建国初期,广播也曾被误认为  相似文献   

18.
我们必须承认,广播与电视相比,处于明显的弱势地位。但是,尽管广播处于弱势地位,几十年来,广播业惨淡经营,勉力支撑,直至发展了调频广播和半导体技术后。广播业才在1980年代迎来了全球范围内的复兴。在此背景下,我国的广播业也恢复繁荣,广播广告事业也开始发展起来。但是,与其他媒体相比,广播广告所占的市场份额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30日,全国广播人迎来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从70年前陕北延安郊区王皮湾的窑洞里那台功率不足300瓦的语言广播发射机,到今天全同的251家广播电台、2087座广播电视台,  相似文献   

20.
面对众多媒体技术含量提高带来的信息报道快速形象的做法,广播如何发挥自己的优势成了每一个广播人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现场口头报道是广播新闻优势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现场口头报道的快捷性从报纸到广播,从电视到互联网,人类在信息传播方面的效率和手段越来越快、越来越先进。那么,是不是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当一种媒体的优势体现后,另一种媒体就要消亡?回答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