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相关问题:广播产业经营会弱化喉舌功能吗?广播将会论为“公共游戏机”和“门诊部”吗?广播已到了“年老体衰”“发挥余热”时期了吗?市县两台合并,广播为何“并没了”?请看作者阐述———  相似文献   

2.
网络电视及其传播特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纪之交,传统大众传媒面临着因特网技术发展的严峻挑战,同时也迎来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自1995年以来,报刊、广播、电视掀起了一股强劲的上网热潮。英、美新闻报刊捷足先登,积极发行网络电子版,力求在网络上占得先机。广播也因网络技术问题的解决,开始在网上传送音频信号,实现了适时播放和随时点播。报纸、广播在因特网上的“抢滩”行为极大地刺激了电视传媒。一些具有战略眼光的电视媒体也不甘示弱,纷纷一t网,建立自己的网站,正如比尔·盖茨所形容的,这是一场“眼球之争”,越来越多的人会接触网络。在电视媒体的网上“…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媒科技》2006,(4):54-54
2006年4月16日上午,“第六届全国因特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ational Webcast Conference 2006)在厦门开幕。“第六届全国因特网与音视频广播发展研讨会”(NWC2006)以“整合资源,共谋发展”为主题,围绕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热门话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4.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第四期上刊登了余碧君、古敬深两位同志合写的《迎接广播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从阿虹的故事看广播与因特网融合的特殊功效》。文章以当代大传播的视野对广播媒体与网络媒体融合的新趋势给予了关注,并详尽分析了这一趋势的意义和特点,无疑是一篇很有价值的文章。但是,文中以阿虹的故事作为广播与因特网相融合的一个范例,本人实不能苟同。文中写道:“阿虹这个以虚拟开始、以真情结局的故事,使我们广播工作者意外地获得了广播与因特网融合所带来的一份惊喜”。实际上,虹的故事是一场骗局,由于广播工作者和网站工…  相似文献   

5.
“播客(Podcasting)”是一种新技术,也是一种新兴的传播理念。它可以使“人人皆为(广播)播者”成为可能,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制作个人的“广播秀”节目,并可将之上传因特网进行网络发布;与此同时,每个人也可订制自己喜欢的“广播秀”,并同步下载到MP3等“随身播”接收设  相似文献   

6.
曹璐  张彩 《中国广播》2003,(3):38-41
因特网的迅速普及和对日常生活的日益渗透,使得传统广播的“规模”已不能适应因特网时代的变化。广播仅仅作为听觉的诉求媒体难以生存和发展,只有与因特网对接与互动才是广播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据日本广播电视界的著名月刊《GALAC》2003年1月号上刊登的文章,目前全世界有四万多家因特网广播电台。作为亚洲传媒最发达的国家-日本的传统广播与因特网的关系呈何种形态呢?本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论述日本在新世纪伊始的选择-与因特网对接;下篇从具体的文本入手,通过细致的文本解读,对日本广播的因特网节目进行了分析与归纳。  相似文献   

7.
陈国权 《青年记者》2016,(18):31-32
报纸是否会消亡?学界与业界已经探讨很多,就如同当时人们探讨广播是否会消亡一样.但广播在沉寂了一段时间之后,由于适应了堵车的场景而重焕生机,现如今的广播是成本“最小”、收益“很大”的媒介形态,这是否能给报纸的发展以启发与思考?  相似文献   

8.
刘福瀛 《视听界》2000,(4):12-14
无论你承认与否,第四媒体网络都在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传统媒体如何应战?广播在新一轮诸候争霸中如何谋求生存并取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问题已经呈现在广播人面前,亟待研究与解决。一、一网打尽因特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资助的一个网络项目——阿帕网(Arpanet)。1989年,美国阿帕网的民用部分改名为因特网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网络在全球的迅速普及,因特网(Internet)对人们的工作、日常生活都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因特网是一种信息网络,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新的传播媒体。然而,这种媒体同传统媒体相比,在传播方式上又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有学者称之为报纸、广播、电视三种传统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作为“第四媒体”的因特网在传播  相似文献   

10.
弱势样态:因特网舆论功能的环境描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因特网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甚至有学认为它是强有力的舆论工具平台,本对网络的舆论环境进行了尝试性的描述和分析,认为因特网并不具备传统媒介那样的“造型”能力,其舆论功能呈现出一种整体性的弱势样态。  相似文献   

11.
在电视日益发展壮大,因特网又进入家庭的新形势下,农村广播还要不要办?还能不能办好?高安市筠阳镇以建好广播、用好广播、管好广播,充分发挥广播在农村两个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的实践,做出了最好的回答。  相似文献   

12.
随着电视的普及,中国广播面临严峻挑战,这已是不争的事实。现在又一个比电视更强的对手站在广播的面前,因特网使传统的传播方式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充分利用因特网的优势,积极与因特网合作又受到传统媒体的普遍重视。报纸、电视上网已成为全世界的热潮。面对新的形势,广播上网也浮出水面,广播界一些人士认为,这将是一个“广播业的革命”。 国内广播上网的基本情况 1996年12月15日,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办了网络广播,成为我国第一个上网播出的广播电台。随后,广东电台其他三个专业频率也  相似文献   

13.
<正>1.网络广播及其特点网络广播(Internet Broadcasting),也可以称之为网上广播或在线广播,主要是指以因特网为传播介质提供音频服务的广播,既是网络传播多媒体形态的重要体现,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网上发展的重要体现。与传统广播相比,网络广播具有如下特点:1“异步性”,用户不必遵循广播现行的传播方式“同步”  相似文献   

14.
因特网是继报刊、广播、电视后的第四媒体;这里的“媒体”,指的是“新闻传播媒体”。新闻传播媒体一直兼有报道新闻和发布广告两项大众传播功能;新闻传播媒体通常也就是广告传播媒体。因此,人们有理由认为,因特网作为第四媒体,不仅是“第四新闻媒体”,而且还是“第四广告媒体”。 在广告学中,被称为“广告媒体”的,除报刊、广播、电视外,还有直接邮件(DM)、交通工具、户外设  相似文献   

15.
时下,广播带“响”一词出现的频率颇高,似乎只要一提到广播就有带“响”二字伴随。诸如广播创新——带“响”,广播好稿——带“响”,广播评论——带“响”,广播优势——带“响”等等。广播人更是将带“响”二字挂在嘴边,甚至成了炫耀的资本。一问:何为广播带“响”,带“响”优势如何发挥?  相似文献   

16.
前两年,社会上发生过一场争论:新闻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或者说,新闻工作“有学”还是“无学”。经过新闻界的一番有根据的论证,新闻工作被承认为一门科学了,新闻工作的确“有学”。那么,广播工作算不算一门科学呢?广播“有学”还是“无学”呢?如果承认广播工作是一门科学,或者说广播“有学”,可以成为广  相似文献   

17.
张延滨 《视听界》2000,(2):50-50
在1998年5月召开的联合国新闻委员会年会上,委员会正式提出了“第四媒体”的概念,即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之后出现的因特网和正在兴建的信息高速公路。“第四媒体”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第四媒体”通指因特网,但是因特网不但承担信息传播职能,还具有电子邮件、电子商务功能,所以较为准确的提法是:基  相似文献   

18.
编者的话     
随着网络技术、卫星传播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对于广播来说,利用因特网广泛应用信息数字化技术和高速度、高容量的光纤通信技术以及交互技术等高新技术,可以克服传统广播稍纵即逝的弱点和跨越时空的限制,极大地拓展传播的范围,改变传播方式,开出广播的一片新天地。本期《迎接新世纪》专栏选用了两篇因特网应用,或者说与广播融合的实例文章。特别是广东电台余碧君、古敬深两同志的《迎接广播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从阿虹的故事看广播与因特网融合的特殊功效》一文,用生动有趣的故事,说明了广播与因特网联姻…  相似文献   

19.
魏维 《声屏世界》2003,(7):21-22
如今,时空已不再象以前那样严格地制约着人们,大洋彼岸所发生的事可即时见闻了,从四方汇聚而来的信息使人应接不暇。深入人心的因特网正在发挥这种巨大作用。那么,因特网给电台音乐频率(以下简称音乐台)带来的空间是怎样的一个情景呢?这里,还是从近期《参考消息》转载的2002年7月28日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中一则题为“你自己的音乐之岛”的报道谈起。这篇报道不仅描绘出在线广播在英国影响人们生活的真实场景,也传递出以下这些主要信息:在线广播可以打破时空限制的优越性;那些具有民族和地域个性魅力的音乐受到网民欢迎;网上广播的听众数…  相似文献   

20.
网络时代公关业前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近十年的发展 ,因特网已经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并成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可以说,因特网弥补了各类传统媒体的缺点,同时又兼具所有媒体的优点,是一个集大成的传播媒体,也是真正意义上的多媒体。有人说,网络时代的到来将会摧毁 80%的传统行业,这是一个让大多数人都感到恐慌和担忧的预言, 那么,网络时代的公关行业前景如何呢 ?我认为,因特网时代的到来为公关业界带来了福音,它预示着公关时代的全面到来,预示着企业形象的塑造和推广从广告时代走向公关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