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喻不仅具有单向性,还具有逆向性,即隐喻不仅可以用具体的事物来描述抽象的概念,而且还可以用抽象的概念来描述具体的事物。因为它与一般的隐喻形式相悖逆,所以称之为"隐喻的逆向性"。蓝纯论述了秦观词中的比喻,她归纳了秦词中出现的63处比喻,并且通过举例论述了用抽象的概念来描述具体事物的隐喻,即逆向隐喻;束定芳谈到了隐喻的逆向性;但他们都没有具体论述逆向隐喻所具有的功能。本文拟论述隐喻逆向性具有的认知功能、意境功能、美学功能和化虚为实功能。  相似文献   

2.
语法化的早期阶段就是一个用具体的词汇概念来理解和表达抽象的语法概念的过程。而隐喻,根据Lakoff和Johnson,它的实质就是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语法化的特征和隐喻的实质具有相同之处,都是用一种东西来表达另一种东西。因此,我们很自然地认为,语法化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喻过程,即语法化中从源概念到目标概念的转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隐喻过程。  相似文献   

3.
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用抽象事物来比喻具体事物的隐喻.这种隐喻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美感,是一种创造性的诗性隐喻.本文用认知语言学的比较,替代理论和修辞学中的通感,以及词源学中词语从本义到比喻义的发展规律,分析了这种隐喻在文学表达中的作用,指出这种种表现方式都是为了打破语言常规,创造美感和乐趣.  相似文献   

4.
莱考夫(Lackoff)认为隐喻就是借助具体的事物来理解抽象的事物,使抽象的事物为大家所理解。隐喻映射的途径是多样的。研究以具体的语料为依据,以隐喻始源域为焦点来探讨隐喻映射途径的多样性。研究发现,隐喻映射的始源域不仅仅是具体的还可以是抽象的,隐喻映射的途径也不仅仅是以具体映射抽象,还存在着以具体映射具体、以抽象映射抽象和以抽象映射具体。  相似文献   

5.
隐喻研究是认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言学界具有重要的作用,思维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本文采用北大语料库中的例句,运用隐喻的方法将抽象的思维用具体的事物来阐述。抽象的事物与具体事物具有相同的特点是我们使用隐喻的根本前提,隐喻的运用使抽象事物的形象更加清晰,人们才能更容易理解"思维"的概念。  相似文献   

6.
梁晶 《海外英语》2011,(14):136+139
英语听力学习是外语学习中一项非常重要的接受性技能。是学习口语,阅读,写作的基础。听力理解的关键就是将抽象的听力思维转变为具体的语言思维。从本质上说,隐喻是将原感念范畴(Source domain)映射(mapping)到目标概念范畴(Target domain)上。听力理解过程与隐喻有着相同之处,都是为了用一种事物来理解另一种事物。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所以,听力理解也可以理解为一种隐喻的过程,即听力理解从原概念到目标概念的转化过程本质上是一种隐喻过程。  相似文献   

7.
评价系统是人际意义的重要组成部分,表达发话者的观点、态度与立场。现有研究将评价资源局限于词汇,但在话语层面,隐喻也是一种重要的评价资源,对评价的表达有重要作用。隐喻的评价功能是由其本质决定的:隐喻概念域之间的互动性使人类可以通过具体事物认识抽象事物,并生动表达抽象事物;同时,隐喻映射的部分性使得对事物的评价有突显与忽略;而隐喻连贯不但为多角度认识事物提供可能,更成为级差的表达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正>"比喻"是一种语言艺术。课堂教学恰当地引用"比喻",能够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在生物教学中,碰到抽象性较强的概念或原理,选用适当的具体事物,用比喻的认知功能来说明微观、抽象的原理,用已知来开拓未知,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一个好的比喻,能使学生加深记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一、比喻和比喻教学的概念所谓比喻是利用两类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个事物(本体)比作另一事物(喻  相似文献   

9.
比喻的妙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就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作比方来描绘和它相似的陌生事物或说明比较深奥的道理。采取比喻法 ,可以把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 ,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精辟的、恰当的比喻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正如作家秦牧所说 :“一个精彩的比喻 ,可以使描述的事物和境界豁然开朗 ,甚至使人能够记它一辈子。”而政治概念和原理恰恰比较抽象和枯燥 ,因此 ,如何使思想政治课生动形象 ,富有吸引力 ,成了每位政治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几年来 ,我尝试着运用比喻法教学 ,真是妙处多多 ,增强了学生对政治课的兴趣 ,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 巧用名人名言设喻 ,增…  相似文献   

10.
<正>写作文的时候,许多同学都会引用高尔基的一句话:“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比喻。比喻,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处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使用比喻,可以让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大类。  相似文献   

11.
张彪 《快乐阅读》2011,(26):135-136
比喻是用具体、通俗、浅显的事物或道理说明抽象、深奥难懂的事物或道理的一种方法。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运用比喻,是用一些形象或易理解的事物或道理来说明某些抽象的概念,从而使学生感到鲜明、生动且有实感的一种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12.
<正>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借代。修辞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一、比喻即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作用:1.化平淡为生动;2.化深奥为浅显;3.化抽象为具体。比喻的组成:本体、喻体和喻词。  相似文献   

13.
明喻和隐喻都隶属于比喻。其中的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认知手段。通过映射来体现本体与喻体的相似性。其目的是为了化抽象为具体,化平淡为生动。本文通过对英语隐喻与明喻的分析,从话语功能的角度着重论述了隐喻的优势。与明喻相比,隐喻更引人注目、更简洁、更紧凑、更有力。  相似文献   

14.
一、引言 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现象,它存在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本质上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隐喻的这种认知功能在当代已被大家普遍认同,成为认知语言学探讨的热点.作为一种认知手段,隐喻帮助我们利用已知的事物来理解未知的事物,用具体的实物来理解抽象的概念,使人类不断认识新事物新概念,成为一种给万事万物命名的主要手段(李国南,2001).  相似文献   

15.
隐喻不只存在于日常的语言交流中,同时也表现在思维和行动上。当人们在表达抽象事物时,大脑会借用具体事物产生隐喻性思考,从而达到理解抽象事物的目的。隐喻的功能就是用一种熟悉的事物或想法来表述另一种相对陌生的抽象事物或想法。人们使用隐喻性语言来表达抽象思维,但不同语种对于同种抽象事物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突出表现在思维中时间与空间的概念转化上。不同的语言在思维中对时间概念的表达是对等的,而对空间概念的表达并不是对等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象征和比喻都是通过别的事物来表现所要表达的意思,都把事物形象化,所以有些同学往往把它们混淆。其实它们是有很大差别的。1.它们在概念上是有本质区别的。象征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于丰富的想象,采取的一种委婉含蓄的说法,读者可以通过象征物去理解抽象的意义,即托意于物。实际上它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从而使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使描绘的事物人格化,使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深刻。如高尔基的《海燕》具体描绘海燕这一形象,从而象征了革命者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比喻是指在描绘事物或…  相似文献   

17.
比喻是人们最常用的修辞方法之一,长期以来人们普遍认为其基本原则是"用具体的作比,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其实从语言运用的实际来看,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因为比喻除了以具体来比抽象这种情况外,还可以用具体来比具体、用抽象来比具体.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语言中的形容词感觉隐喻现象进行系统的梳理,并从认知角度总结出:1.人们往往通过较为直接的感官感受来理解和描述抽象的事物和经历;2.形容词感觉隐喻存在联觉现象并有一定的规律。对五大感觉中的形容词概念隐喻的分析,探明了人体直接的物理知觉与对抽象事物的体验和理解之间的深层联系,并且进一步证实,人类通过隐喻来认知世界,遵照从简单到复杂的规律进行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19.
钟晶 《考试周刊》2011,(45):74-75
概念隐喻理论认为,人们往往用具体的、常见的、已知的信息作为始源来认识或理解抽象的、生疏的、未知的物体。隐喻是从源喻到目标喻的映射。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因此,学好英语的关键在于培养隐喻思维能力,即帮助学生建立起概念隐喻机制。本文作者首先从社会背景、文化价值观和自然和科学知识三方面阐释了建立概念隐喻机制的基本因素,接着结合具体例子,尝试性地探讨了概念隐喻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隐喻映射包括始源域与目标域,始源域常是人们熟悉且具体的概念,目标域则是比较陌生、抽象的概念.隐喻构建了生活中许多概念,特别是诸多抽象概念.隐喻的心理映射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外在表象联系,也可能牵涉到此事物与彼事物的内在特性的关联.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文化和生活经验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本文选取了"黑色"这一概念,在收集了相关语料的前提下,探讨英汉语言中"黑色"的概念隐喻表现及其异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