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走遍五湖四海,去找大地的爱!找那心的根,找那心的源,找出生命所在……”。这是我早年间在校园爱唱的一首老歌中的歌词。而多年后的今天,当我倾心阅读作家汤世杰的长篇文化散文集《灵息吹拂——香格里拉从虚拟到现实》时,脑海中竟再次闪现了经年难忘的歌词和旋律。至此我认定,汤世杰在云南迪庆香格里拉的旅程,实质上是在寻访大地之爱。公元1933年4月,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长篇小说《失去的地平线》刚出版,就立即在西方世界引起强烈轰动,此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在即,笼罩在战争阴影中的人…  相似文献   

2.
一片肥沃的土地──读“露珠丛书”伍杰这《露珠》是献给孩子的沃土。我从来没有这样一口气读完过十二册散文。这套“露珠丛书”——散文名家送给孩子的礼物,每本我都细心地品尝了。的确,这是一片蕴含多种营养元素的沃土。十二册散又,是十二只生命之笛,笛声的音韵将我...  相似文献   

3.
时常听到一些朋友感慨地说,中国迅猛的发展变化常使人的感觉迟钝了,许多陌生的东西几乎是悄然而至眼前,当你意识到需要研究它、重视它时,它已经完全占据了你的生活,营养学便是如此。我们或许不知营养学是何时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然而现在它于我们确是象阳光、水一样重要。这套“中国营养丛书”,于若木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并非以学术性研究见长,也没有结合中国国情去研究营养科学在中国的特殊性,但它却展示了关于“吃”的新观念,昭示了科学发展到今天关于人的基本饮食需要的全新内容。因此,“丛书”的价值就在于它的启蒙作用和实用性。读罢,使人顿生要以新的眼光来看待生命之感。  相似文献   

4.
在当代的中国,小说史的研究同文学史的研究一样已陷入了十分尴尬的境地:一面是建构历史的强烈欲望,一面却是面对历史时流露出来的迷惘困惑甚至是恐惧。这既有理论上的原因,又有史料上的原因,但更主要的或许还是二者的无法接轨。如,近几年理论园地虽然很“繁荣”,“学”、“派”、“主义”……层出不穷,但始终未能建构出一个适合中国人口味的史学框架;而中国历史的空间和时间又是如此空旷,如此悠久,所以当人们试着去拥抱这庞杂的历史时,结果却感到无从下手,最后不得不两手空空地重新走出历史,发出几分无奈的慨叹。文学史家们已经强烈地感受到了这一点,并因此而焦虑不安;不安的结果既加倍激起  相似文献   

5.
6.
文化与时间有关系,一代有一代的文化,先秦时百家争鸣,汉代却独尊儒术。文化与地理也有关系,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造出一方的文化,地理不同,文化便相异。美国的白人几乎都是从英国移去的,但密西西比河的水土使美国人不同于英国人;我国东北人有很多是从山东移去的,东北的白山黑水则使东北人不同于山东人。  相似文献   

7.
青春与英雄的画卷———读“猎豹丛书”□张清华明天出版社推出了一套表现当代军人生活、讴歌英雄精神、充满青春朝气的“猎豹丛书”,它们是阎连科的《生死晶黄》、于波的《花神》、苗长水的《我们稍息———立正》、简嘉的《好男当兵》、周大新的《平安世界》、沈石溪的...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20世纪是人类对话、交流、沟通的世纪,那么21世纪则是终身学习的世纪。若不终生培训,将被时代抛弃。(一)读了12卷470多万字的“电视丛书”,我一直在思考:是什么力量支配国际部在三年内出了12卷470万多字的“电视丛书”。须知,这可完全属于业余的“个人爱好”,是完成本职工作后的再创造,和上班的工作业绩没有直接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假设你去一家外资公司面试,当考官要求你用英语谈谈有关“作为企业管理者或领导应具备哪些领导素质”的问题时,或者是请你用英语回答“交际在矛盾中的作用”等等这样的题目时,怎样才能迅速地组织好思路并流利地用英语表达呢?面对这种情况,“现代人生存方略丛书”绝对是你的良师益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国内学界思考的主题多半属于传统及其变革的范畴,碰巧,贵州人民出版社就以此为题出了一套丛书。丛书选题精致、结构井然,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思想界对这一主题反思的理论深度。自然,这其实并不是碰巧,在围绕这个主题而展开的规模宏大的工程中,出版社同志对社会思潮的敏锐感受,对民  相似文献   

11.
12.
辽宁少年儿童出版社向广大读者贡献了一份很有份量的礼物,即1991年5月份出版的“国情丛书”。这套丛书共18本,每本都在10万字左右,没有令人生畏的厚度,也没有故作高深的门面。作为以青少年为主要读者对象的丛书,它的外部形式就很容易唤起青少年读者的亲切感——亲切了才谈得上吸引,吸引了才谈得上精读,亲  相似文献   

13.
“建筑艺术”中的“艺术”,往往被误认为充其量只是技巧、技艺的意思,并不能与绘画、音乐、雕塑等作等量观。人们一提到建筑,更多的是关注其实用性、功利性的特征。 其实建筑远非如此。美国人阿纳森在撰写其近70万言的《西方现代艺术史》时,是在绘画、雕塑、建筑三方面平均挥洒其笔墨的,在阿纳森眼中,建筑作为一种艺术,似乎是不言自明的。而阿纳森此举,在西方既非前无古人,又非后无来者,讲艺术史而将建筑摈弃门外,的确是不可思议的。  相似文献   

14.
第一次见到“香格里拉”,是在柳荫深深、浅草萋萋的西子湖畔。那宫殿式的建筑深藏在一片浓浓的绿荫中。那是杭州香格里拉饭店。我不知道这家饭店为何取名为“香格里拉”,但我总感到这名称很动听。以后,每次到杭州,在波光潋滟的西子湖畔漫步时,总要向“香  相似文献   

15.
摆在我面前的这套五本装帧精美、大方的丛书“三十以后才明白”,虽然是沈阳出版社的两位青年编辑献给当代青年朋友们的,读后就连像我这样远离而立之年达20年之久的人,也不免黯然神伤、向隅唏嘘。至于对当代青年来说,对他们如何认识生活、认识自己、反思过去、面向未来,我想那一定会是大有裨益的。这里有对人至而立之年时种种心态、情绪、观念、气质的生动描述和深刻剖析(如于清一等人的《我的未来不是梦》),引导读者在人生的旅途中,如何进行一次重大的自我重新建构,在困境中求得成功,在遗憾中把握住未来,从而踏上三十以  相似文献   

16.
王际兵 《出版参考》2007,(8X):47-48
马克思的“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这个论断已经被人类历史的发展所证明,科学的这种巨大推动作用有目共睹。最近的三百多年,科学技术促使人类走上了现代化的道路,人类文明烙上了科学技术的铭记。与这个世界自开端而起的几十亿年相比,这段时间微乎其微;与人类在地球上生活迄今的几十万年相比,它也微不足道;与人类六千年的文明史相比,它同样相当短促。然而,这段历史注定是独特的,[第一段]  相似文献   

17.
《北极星报》是大连大显集团公司主办的一张4开4版企业报。在众多的企业报中,以“读书”为主题的专版出现在企业报尚为数不多。该报第260期第四版以“提倡勤学好读”为主题。指出:“衡量一个国家的富裕程度,不是光看夜总会消费多少,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图书的消费。”新闻出版署发布的资料显示,1995年中国人均购书5.51册,而10年前的1985  相似文献   

18.
在一般人看来,所谓总结与反思似乎早已是一个不再风行的话题。“中国艺术论丛书”选择这样的时间出版让我多多少少觉得有点意外。新世纪开元,还有谁真的愿意如此严肃而认真地眷顾传统吗?“丛书”与学术界的学术行进客观上形成一个时间差。然而,它却绝不滞后。事实上,较之20世纪80年代訇然中响如潮而出的寻根及传统文化反思类著作,它更平添了几分尘埃落定之后的理性、冷静与公允。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艺术论丛书”的出版或许适逢其时。  相似文献   

19.
打出“新××”的旗号,以“突破”等名目自诩,这是当前许多商品包括图书促销的一种时尚,但经过“鉴别”之后,你会发觉,这些东西未必“新”,也未必有什么“突破”,你会觉得“上当”。 当我面对山西教育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思路阅读突破丛书》和《新思路作文突破丛书》时,一开始也有上述疑虑。可是当我阅读了主编蔡智敏先生写的序言,并研究了两套丛书的编排体例,而且抽阅了丛书的一些章节之后,我觉得应当负责任地说:这两套丛书,与当前大量发行的各种练习册和作文选相比,它们是别开生面的;对于中小学生更有效地提高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圣贤人生丛书”,1993年11月出版,现在看来各方面反响都还好,初版1万册售完后,再版1万册又已售完。台湾版1994年4月订约,今年上半年已出齐。 这套书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由于弘扬民族文化的需要,从民族文化这一点上说,无论是作为民族精神的铸造与传播,还是作为文明史的杰出人物,中国圣贤都居于突出的位置。其直接原因,则是我自己的那本《庄子的人生哲学》。那本书一出版,反响即相当好,并被台湾某出版单位看中。但那本书有两个明显的缺点:一是书名显得学究气,二是孤零零的一本,构不成一种气候。不过由此我想到中国圣贤这个群体,想到存在于读书界的,由文化哲学到人生哲学的思考。这种心态,可以说是这套书最早的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