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强学校课程中灾害风险教育,提高学生避灾自救能力”是在国务院重视公共安全应急教育的大背景下,教育部提出的提高学校减灾能力的六大举措之一。本研究旨在心理活动课中设计一个适合小学阶段实施的“避灾自救”训练课程,希望籍此类课程的实施,帮助小学生增强面对灾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获得必要的避灾自救技能。  相似文献   

2.
3-6岁的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但自我保护意识弱,缺乏防灾意识。对幼儿进行避灾自救教育能使幼儿贮备应对灾难的知识、技能并做好心理准备。但幼儿认知结构特点决定了在避灾自救教育中教师只能选择简单、有效、可行的内容,用幼儿乐于接受的方法进行传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视频演播、动态模拟等方法丰富了课堂教学手段,而且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在很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3.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面对各种各样的意外事故,中学生也不例外。无论是遭遇自然灾害,还是面对突发的恶性社会生活事件,如果当时能够迅速果断地采取应急措施,并进行一些救护、自救,那么就会争取时间、减少伤害,甚至挽回生命。因此,作为一名高中生,懂得这方面的一些常识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5.
时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越来越受重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要求各地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全面普及、巩固和深化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并提出了“科学性与实效性相结合,发展、预防和危机干预相结合,面向全体学生和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6.
与学科课堂提问不同,心理活动课的“分享”主要指在较为安全、开放的团体氛围中,师生就前面的活动或整堂课的体验进行互动,表达感受,增进心灵沟通.可以说,“分享”是一堂心理活动课的灵魂.这个环节没有处理好或流于形式,师生的收获可能仅停留在“玩游戏”层面,而游戏引发的体验则无法转换成心理成长的养分.那么,如何促进分享环节的心理能量流动呢?  相似文献   

7.
单昌安 《时代教育》2009,(11):199-200
目前学校教育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学生个性张扬,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经不住老师的批评和指责,遇到困难胆怯、懦弱,不会沟通,不善调节,有时还做出极端的反映,既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不利于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怎样让学生树立目标,增强自信,发现自我潜能,调适自我心理,从而得到良好发展,这是我们的教育宗旨。  相似文献   

8.
<正>设计理念:注意力是一种指向和集中的能力,是人的智力的五个基本因素之一,被称为"心灵的门户"。小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对学习的影响很大:上课不能专心听讲,易受环境干扰而分心;做作业不能全神贯注,作业拖拉;等等。这节课将运用舒尔特训练法,希望学生在课堂上掌握这种集中注意力的方法和技巧,以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并将练习的结果迁移到学科学习中,体验收获的快乐。  相似文献   

9.
事例强强平时在家优越感很强,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凡事都让着他。吃饭、穿衣都由爷爷奶奶帮忙,想要什么玩具、物品爸爸妈妈都买来满足儿子。现在,强强已经3岁多了,在幼儿园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时,妈妈发现他却总是很畏  相似文献   

10.
叶澜教授说过,课堂应是向未来挺进的路程,是随时都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愿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路线而没有激情的行程.我想这句话中"意外"的意思应该是意料之外或课堂预设之外所发生的一些事或情景.诚然,预设很有必要,但再好的预设,也抵挡不住生成的"诱惑"!在心理课堂上,意料不到的事情更是经常发生,这是因为心理课不同于一般的学科课程,是一种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心与心交融的, 思想与思想碰撞的,富有"生成灵性"的课.内心的触碰总会生成一些深层次的感悟,很多东西是无法预设的,你永远不可能完全知道下面将会发生什么.  相似文献   

11.
"5.12"大地震中的惨痛伤亡给学校教育敲响了警钟,使人们意识到了生命的可贵,很多学校也开始注重自救互救教育。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更要注重自救互救的教育。文章针对这一问题,指出高校要搞好自救互救教育,必须提高重视程度,充分动员一切力量,并就如何开展自救互救教育活动提出了一些意见和看法,同时对我校的自救互救教育活动进行了简要阐述。  相似文献   

12.
<正>设计理念:心理边界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内斯特·哈特曼(Ernest Hartman)提出,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内心的自我界限,这种界限用于区别自我、保护自尊,从而保持社交心理舒适。心理边界清晰的人,即使面对再多的问题冲突,也能保持稳定的人际距离,不影响正常交往。反之,心理边界模糊的人会经常把他人拉进自己的界限内,也常常把  相似文献   

13.
一、心理教育活动课的定位和属性 心理教育活动课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是心理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需要,依据团体动力学原理,通过一系列专门设计的活动或课程,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有效适应社会和健全人格发展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教育活动课已被认为是将心理教育普及、服务于所有学生的最佳途径之一,因此正确定位心理教育活动课是有效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14.
数学活动课通过教师组织,能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能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思考,数学活动课能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让学生的思维活动飞起来。  相似文献   

15.
很多教师会根据课程需要发挥聪明才智自制教具,其中游戏棋深受小学生喜爱,本文探讨了几种自制游戏棋在小学心理活动课的适用性.发现:自制游戏棋的出现弥补了心理活动课教学中的不足,丰富了活动方式;完善游戏棋的过程能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他们的心理品质.  相似文献   

16.
一、引言“心理活动课”与“心理实验”二者看似毫无关联,实际上却是一对矛盾统一体。在理论层面上,他们相互统一。“心理活动课”是指依循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以心理学中相关的理论知识为设计依据,以团体辅导活动为载体,对班级学生进行预防、发展性的心理辅导活动形式。一节心理活动课在内容选择、理论界定、活动设计等方面都强调要以心理学学科理论为依据。众所周知,心理学之所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建立在实验心理学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7.
王辰 《陕西教育》2004,(12):16-16
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设计是以学生活动为基础,将英语教学与学生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结合,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它即要遵循语言教学原则,又要符合活动规律.笔者认为在活动课教学设计中应始终坚持以下原则:  相似文献   

18.
5·12汶川大地震后,我深深地被抗震救灾的画面鼓舞--心系灾区人民忧患的国家领导人,可敬的人民军队,勇敢自救的灾区人民,无私奉献的医务工作者、志愿者、民众.我更为你们--我的同行,灾区的教师们感到骄傲:你们用责任心、用英勇的精神、更用自己的生命为孩子们开辟了一条条生命的绿色通道.  相似文献   

19.
本文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从积累表象,夯实想象基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想象兴趣;加强实践锻炼,发展想象能力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20.
一、课程设计理念本节课内容是基于"自我统合"这一概念。"自我统合"也称为"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感",它是一种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是一种关于"我是谁""我在社会上应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