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 毫秒
1.
我是学师范的(1960年夏,毕业于华中师范学院),本来应去教书,但是组织上安排我做编辑工作,一做就是35年,其间做广播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业务刊物编辑10年,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15年。通讯员朋友都亲切地叫我“朱编辑”,所以我给自己取笔名叫“诸边”。后来我当了《湖北广播电视报》的头,同行称我“朱总编”。我想,我的确总在编啊,从来没有离开过具体的编辑工作。在做《湖北广播电视报》编辑工作中,除了出差外,几乎每期稿件都要过目,付出劳动。 我在广播电视战线长期做编辑报纸刊物的工作,也算一个特点。即把广播电视上宣传的事,或是与广播电视有关的事,通过加工,变成文字,刊登在报纸刊物上,继续宣传,形成了声、屏、报、刊的整体  相似文献   

2.
我叫汪强,今年已经40岁了,虽然祖籍是浙江绍兴,但却是北京出生、北京长大的我被捕入狱之前是北京青年电影制片厂的副导演。后来大约在1987年左右去做生意的时候,犯了诈骗罪,先判了无期后来因为表现好,已经改为有期了。 我做了一副“情系奥运”的宣传画,我之所以采用囚服上的斑马线,做火炬的手柄,是因为想到了全国的犯人穿的都是同样的服装,当时,构思这幅作品的时候,我只想,监狱里面的东西,就已经该  相似文献   

3.
跟胡彬认识是在中国的广播时代.我们1980年代都在做广播,后来我做电视他则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民.1998年,我开始上网,他给了我第一批值得登陆的网址.2000年底,我到海南参加<新周刊>的中国电视节目榜发布会后,专门去观察他任总编辑的"海南在线"(那时"天涯"只是其中一个站点),发现在中国互联网第一次泡沫破灭时,"海南在线"竟然还在增加人手--他们有种种小技巧使得网站能够不断有点收益.  相似文献   

4.
作为一个从事了数十年广播工作的老广播人,对浙江之声的《阳光行动》节目所取得的辉煌业绩,我由衷地感到欣喜。在浙江广播同行辛勤汗水的浇灌之下,七年前,如幼芽般稚嫩的《阳光行动》现在已经长成了一棵茁壮的参天大树。它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好事、办实事,被浙江听众誉为“浙江的焦点访谈”。  相似文献   

5.
我从为广播写稿到参加广播工作,整整三十个年头了。回忆三十年前的情景令人欣慰。那是61年3月,听惯了的江苏台农村节目突然变了样,听起来特别亲切,越来越吸引农民而且欢迎农民给她写信写  相似文献   

6.
蔡雯 《中国广播》2010,(8):16-18
作为不做广播的人来看浙江之声《阳光行动》节目,有一些作为听众的体会。我觉得《阳光行动》是一个非常优秀的节目。  相似文献   

7.
张骏德 《新闻大学》2001,35(2):67-70
江泽民同志在2000年12月25日为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60周年作了重要批示: “在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60周年之际,我向全国广播战线的同志们致以亲切的问候! 广播事业是党的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60年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8.
《走近幼儿听歌声》获1995年中国广播奖、中国新闻奖两个二等奖,是因为反映了家家关心、社会关注、中央重视又亟待解决的问题?是因为开头自然入题?是因为起承转合简洁,层次分明?是因为结尾一个5岁男孩的歌声“爱我的人已经飞走了,我爱的人  相似文献   

9.
在广播新闻中,每天都会播报大量与数据语言有关的信息,广大受众每天也都在关注这样的信息。然而广播新闻中的数据语言都能起到提升新闻价值的作用吗?我认为不见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我觉得主要是因为采编人员存在一些错误认识,不能正确运用数据语言来提升稿件新闻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李湃 《中国编辑》2005,(2):83-83
1998年,我从一个女子那里借读了《我与兰登书屋》,一半是因为出于对兰登书屋的盲目崇拜,做出版的总得对这个行业内的丰碑有所敬意;一半是因为受了钱钟书“爱情是从借书开始”的误导,试图也从书开始去编织一个生活的梦。  相似文献   

11.
2004年8月的某一天,时任电台台长的董如杰突然跟我谈话(当时我任广播电视报副社长),说局领导有意让我去电台新组建的音乐频率工作。我的心中是一片茫然,不知所措。怀着极其复杂的心情,推开了张会林局长办公室的门……想了很多不想从事广播的理由,但面对张局,又不知从何说起,一切理由都显得苍白无力。  相似文献   

12.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广播业被电视业超过,广播慢慢被人们定义为“弱势“的媒介.而到了90年代后期,交通台、音乐台的崛起,中国的广播业开始慢慢回升.在这次反击中,频率专业化是打头前锋.浙江广播电台“交通之声“正是在这股大潮中于1998年应运而生,其办台之初就定位于“立足交通,做交通专业广播,定位出租车司机收听市场,做出租车司机爱听的节目.“在8年的发展中,“交通之声“坚持“频率专业化“大旗,经过多年努力,成为浙江乃至华东地区较有影响的广播媒介.……  相似文献   

13.
盛夏,当我第三次来到常州经济广播电台采访的时候.象是回到久别的家,亲切而又陌生。亲切,是因为他们待我象老朋友;陌生,是这里的发展太快,让我几乎认不出了。  相似文献   

14.
2005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杨崇勇来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接受“做客中央台”节目主持人的专访前,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电台的办公大楼。看着中央台紧张忙碌的节目编辑、播音、录制流程,杨崇勇感叹地说:“我是听着中央台广播长大的,我选择听中央台的广播,是因为你们节目的品味吸引了我。你们的《新闻和报纸摘要》、《全国新闻联播》,甚至《小喇叭》等节目,我都非常熟悉。”  相似文献   

15.
纪念人民广播创建50周年,我感到格外亲切。我把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人民广播事业,并以此为极大的光荣。我是1953年3月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报到上班的,遗憾的是没赶上2月14日的开播典礼。本来是能够赶上的,因被临时外借到省委理论教员训练班帮忙,结果迟到了三个星期。我报到时所领的上面有“陕  相似文献   

16.
“珠江通四海,经济第一台。”这个熟悉而又亲切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将近一年了。自从珠江经济台开播后,她就成了我每天不离的朋友。早晨,我起床的第一件事是拧开收音机,边听广播,边去完成每天早晨的“例行公事”。早晨的《一盅两件》,是我全家人都欢迎的节目,特别是我那八岁的孩子,更是不易放过。这孩子  相似文献   

17.
邢晓春 《中国广播》2006,(11):64-65
大多数人知道田连元,是因为看了他在电视里演播的评书《杨家将》。他是第一个把评书搬上电视荧屏的说书人。他录制了大量的电视评书。相比之下,听众似乎很少在广播里听到他的评书。其实,田先生很早就和广播结缘了。“可能是我从艺的时间比较长吧,所以以往岁月留下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人都不知道了。我最早的录  相似文献   

18.
外具动力内有潜力广播事业充满活力──浙江萧山广播事业蓬勃发展的原因孔吾德萧山广播事业创建于1955年,如今已历经见个春秋。我作为负责萧山广播工作38个年头的老兵,深为欣欣向荣的萧山广播事业感到宽慰和自豪.目前,萧山广播已从1955年初创时的25只有线...  相似文献   

19.
(2010年12月17日)全国广播系统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全体同志:在中国人民广播事业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创建70周年之际,我谨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并致以亲切的慰问!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开播11年的浙江电台交通之声响亮地打出“交通第一广播”的旗号;2010年,浙江电台FM93交通之声广告创收突破亿元,同比增长40%,由此成为浙江广播发展史上的首个“亿元广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