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文通过构建行为选择模型,依托Netlogo仿真平台进行仿真实验,以获得实验数据,然后采用描述统计分析的方法研究科研人员的个体特征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三者之间的动态交互影响效应。分析结果表明: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对诚信科研人员数量均值有显著的正向交互影响,对诚信科研人员数量标准差有显著的负向交互影响;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都处在最高水平时,科研人员选择诚信行为的概率并不是最高;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之间存在协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通过构建行为选择模型,应用多主体仿真方法模拟科研人员个体特征对其行为选择影响的动态过程。结果显示:科研人员的好奇心、创造性和探索性精神、独立性和自主性对其行为选择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线性关系。在一定范围内,好奇心程度越高,主体选择诚信行为的概率就越大,但当主体诚信率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增大了;提高创造性、探索性精神和独立性、自主性的程度值,科研人员选择诚信行为的数量并非总是提升,当程度值提高到一定程度后,选择诚信行为的主体比例会降低;好奇心有真假之分,有真好奇心的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和执行阶段不容易做出不端行为,但在项目结束时出现不端行为的概率会增加;有假好奇心的科研人员在项目申请阶段就可能会出现不端行为,在项目执行和结束阶段出现不端行为的概率会增大。  相似文献   

3.
李柏洲  王雪  薛璐绮  苏屹 《科研管理》2022,43(3):173-182
   本文基于刺激-反应模型,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探究知识流动视角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网络形成机理,在此基础上,运用Agent建模仿真方法,分析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下创新主体、政府及环境之间的知识动态交互过程。回归结果表明:当主体间交互时,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创新行为受到自身知识吸收能力、知识共享意愿、信息刺激强度以及知识发出方知识权力的显著正向影响;当主体与政府交互时,知识接收方的知识创新行为还受到政府支持力度的显著正向影响,且信息刺激强度在政府支持力度与知识创新行为间具有中介作用。仿真结果表明:创新网络中的知识交互式创新主体数量始终多于知识集成式创新,成为主流趋势,尤其是知识权力较大的主体更倾向于选择知识交互式创新;相比于市场机制,政府调控下的创新网络知识集成式创新主体数量未出现下降趋势,且退出者比例更小,说明政府调控能够有效引导主体知识创新行为。  相似文献   

4.
找到促进员工创新行为产生的方法,激发员工的创造力,为员工创新创造有利条件,这已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前提条件。通过对446名企业员工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员工的工作自主性对创新行为有显著的正效应;差错学习在工作自主性与创新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心理所有权对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在工作自主性与创新行为之间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由于科研工作的探索性强的特点,科研人员在选择科研项目,安排时间、方式和成果形式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独立性和自由度,对此应予以必要的尊重。但物极必反,如果对科研人员上述行为不加以适当的引导和约束,将可能导致科研工作四面出击、盲目追求研究热点、片面追求数量与速度等情况的出现,甚至出现个人科研目标与企业目标完全背离的现象。因此,通过战略目标导向的绩效评价来"控制"、激励科研人员的科研活动服务于企业的科研战略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阐述了战略目标导向的科研人员个体绩效评价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这一评价方法指标设计的原则,对各评价维度及其内容进行了描述,最后给出了指标量化的方法和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6.
吴剑琳  王茜  古继宝 《科研管理》2014,35(7):154-160
基于问卷调研分析了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包括学生创造性自我效能的中介作用和学生成熟度的调节作用。研究使用"总效应调节模型",发现:1)导师自主性支持显著正向影响研究生创造力;2)创造性自我效能在导师自主性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之间发挥中介作用;3)学生成熟度调节了导师自主性支持与研究生创造力之间的关系,学生成熟度越高,导师自主性支持对研究生创造力的影响越强。  相似文献   

7.
针对目前高校科研诚信相关研究缺少实证数据支持的问题,基于学术生态视角,通过设计和发放调查问卷采集数据,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生态主体、校内生态环境、校外生态环境3个维度对影响高校科研诚信行为的因素进行分析,以期为高校科研诚信建设提供理论依据。结果发现:科研人员的性别、身份对高校科研诚信行为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性别与科研诚信行为呈正相关,身份与科研诚信行为呈负相关;科研人员对科研评价体系的认可、学校查处科研失信行为的透明度、整体科研环境以及学术规范程度与高校科研诚信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因此,从高校层面来讲,应当保证科研评价体系的合理公正、处置科研不端行为过程的公开透明以及及时向社会通报有关信息;从社会层面来讲,应当加强学术规范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整体科研环境,共同促进高校科研诚信建设。  相似文献   

8.
基于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科研诚信行为与行为人自身所具备的科研诚信知识、科研诚信技能、科研诚信态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科研诚信知识对科研诚信技能产生显著影响;科研诚信知识、科研诚信技能和科研诚信态度对科研诚信行为产生显著影响。在实践中应将科研诚信知识的传授、科研诚信技能的实践以及科研诚信态度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辅之以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从而实现科研诚信教育的目标,最终影响学生的科研诚信行为。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有效激励科研人员创新,通过调研我国中西部科研人员的创新行为,构建组织创新支持影响科研人员创新行为的链式中介效应模型,探究组织创新支持通过影响科研人员创新自我效能感、知识共享进而影响其创新行为的内部机制以及不同影响路径发挥作用的差异.结果 表明:组织创新支持可以直接影响创新行为并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创新自我效能感、知识共享在组织创新支持与创新行为之间起显著中介作用,且创新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科研团队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进一步提高科研人员个体的创新行为.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建议:一是重视组织内外部各类创新激励对科研人员创新的重要性,激励科研人员将其有限的资源投入到创新中,并给予其开展创新的更多的可能性;二是在组织内外部积极构建创新激励机制和知识共享平台,提高科研人员创新效率;三是组织内外部应注重从科研人员的创新自我效能感、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方式等多角度共同制定相关政策,并确保政策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选取技术交易中的技术开发和技术许可两个维度,分析高校技术交易管理制度对科研人员研发行为的影响。研究发现高校技术交易管理制度会影响高校科研人员的技术交易选择,短期来看,科研人员倾向于选择技术开发研发项目,而较少选择技术许可项目;长期来看,会激励科研人员"单兵作战"的技术开发研发行为的增多,降低高校进行"团体作战"的技术转让的数量,不利于高校开展技术许可活动。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行为快速增长,如何有效平衡学术研究的公共属性和专利行为的私权属性是高校面临的重要问题。以2008-2017年112所“211”高校及省部级共建高校多专业科研人员的专利行为和学术影响力相关数据构建研究数据库,综合运用负二项回归和二元Logistics回归,实证分析高校科研人员专利行为在“申请-授权”和“授权-交易”两阶段特征对其学术影响力的影响效应。研究表明:高校科研人员的专利申请数量与学术影响力之间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随着专利申请数的增加,学术影响力受到的正向影响会增加,当专利申请数达到年均35项左右时,出现负向影响;当高校科研人员采用独占许可进行专利交易时,学术影响力会受到显著的抑制效应。为我国高校专利的全过程管理和相关政策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环境动态性的强度构建了环境动态性对企业二元创新影响的NK模型,并运用Matlab软件对企业在环境动态性下创新行为的选择进行仿真模拟,探索环境动态性的强弱如何影响企业选择创新行为。仿真结果显示:环境动态性较弱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利用性创新,且利用性创新正向调节企业创新绩效;环境动态性较强时,企业更倾向于选择探索性创新,且探索性创新正向调节企业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13.
蔺国伟  白凯  刘晓慧 《资源科学》2015,37(11):2151-2161
随着中国出境旅游的高速发展,购物成为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受群体影响的跟风购买又是其突出表现形式。本文通过2×2×2组间因子实验法,分析了参照群体(亲友vs.旅行社)、品牌来源国形象(高vs.低)和产品销量(高vs.低)对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趋同行为的影响,同时考察了三者之间可能出现的交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①参照群体与产品销量对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趋同行为均有显著影响;②参照群体与品牌来源国形象对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意愿均有显著影响;③参照群体与品牌来源国之间交互效应因产品属性的不同而不同,享乐型产品交互效应显著,功能型产品交互效应不显著;④参照群体与产品销量的交互效应在不同属性的产品之间均不显著。上述结论说明,中国消费者海外旅游购物过程中易受参照群体的影响,而这种影响重点在品牌来源国维度上发生,且不同参照群体、品牌来源国形成的购物趋同因产品属性的不同而存在差异。最后,本文对结论中出现的不一致结果进行了讨论,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具有二元性特征的战略创业是企业在复杂商业环境中的重要战略选择,据此以资源依赖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战略创业过程模型为基础,从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切入,探究连锁董事网络结构嵌入与探索性战略创业行为、开发性战略创业行为的关系,及二元行为间的动态平衡机理。基于483家医药制造业企业的实证检验发现:在其所嵌入的以A股全行业上市公司构成的连锁董事整体网中,网络中心度、结构洞数量与二元战略创业行为以及行为之间平衡都呈正相关关系;同时,吸收能力正向调节网络中心度、结构洞数量与二元战略创业行为以及行为平衡之间的关系。聚焦于医药类企业的局域网时,则网络中心度与探索行为、开发行为间平衡依然存在正相关关系;吸收能力也仍存在显著正向调节效应,但网络中心度与开发行为关系弱化;结构洞数量对战略创业的二元行为及其间动态平衡的作用也不再显著。  相似文献   

15.
吴江  施立 《情报科学》2017,35(7):120-125
【目的/意义】研究在线医疗社区用户的交互网络和行为,期望对提升在线医疗社区活跃度和信息传播效率 等社区发展问题提出建议。【方法/过程】选择百度贴吧“肿瘤吧”为研究平台,构造用户交互网络,采用社会网络分 析方法对网络的整体结构、演变趋势和个体网中心性等进行计算分析,并使用线性回归方法分析用户个体网属性 对其他用户交互行为的影响。【结果/结论】研究发现,该社区具有明显的小世界效应,信息在社区中传播效率较高, 但存在网络密度低、核心成员较少、信息交换不平衡等缺陷。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社区中核心成员的行为对其他用 户的交互行为有显著影响,保持并增加此类成员的数量有利于提升在线医疗社区的活跃度。  相似文献   

16.
基于企业间复杂的交互网络和知识迁移对企业创新收益的影响,采用粒子群优化(PSO)算法构建出理论模型并予以解释,将个体企业视为产业集聚环境下的微粒,并能感知、处理和影响外部环境的行为主体。模拟生物行为,通过对个体企业微观层面的创新行为进行分析,形成宏观层面的群体行为数据集,利用仿真实验方法探究企业创新行为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仿真结果表明:首先,产业集聚过程中会形成以创新企业为中心的虹吸效应,这种分布由于企业创新行为选择差异造成存在多个中心的趋势;其次,创新企业是一个多智能体,其创新行为选择受到创新规则集和知识库的影响;再次,企业创新形成的知识溢出效应是产业集聚的动力系统,该动力系统的运作后果导致中心节点与其他节点最短路径之和最小;最后,产业集聚还会受到创新制度环境以及竞合行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顾琴轩  王莉红 《科学学研究》2009,27(10):1564-1570
 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我国科研人员个体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对创新行为的影响作用。研究结果发现:科研人员个体人力资本两维度,即受教育程度和科研工作经验对创新行为产生积极的显著影响,其中科研工作经验的影响更强;科研人员个体社会资本两维度,即人际互动网络规模和人际互动网络密度对创新行为产生显著的二次影响作用,其中科研人员的人际互动网络密度的正向影响和负向影响均更强。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社会存在"沉默是金"这种传统思维的影响,从角色压力视角出发,探讨工作自主性对科技研发人员建言行为与沉默行为的作用。通过对安徽省创新型企业的调查数据,采用相关性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所提假设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工作自主性对建言行为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沉默行为具有显著负向影响;角色冲突在工作自主性与建言行为、沉默行为的关系中存在部分中介作用,即工作自主性可以直接对科技研发人员的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产生影响,也可以通过角色冲突影响科技研发人员的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但不能通过角色混淆来影响科技研发人员的建言行为和沉默行为。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以217家企业为样本,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对智力资本各维度交互作用与双元创新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社会资本对利用性创新和探索性创新均产生正向影响,人力资本仅对探索性创新产生正向影响,组织资本仅对利用性创新产生正向影响,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的交互以及智力资本三维度间的交互对利用性和探索性创新均产生显著正向影响,说明仅考虑智力资本各维度单独对双元创新的驱动作用是不足够的,它们之间的交互作用对双元创新的影响更有意义。研究还发现,社会资本是智力资本中最为活跃的要素,社会资本不足将影响智力资本其他要素对双元创新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泛在学术(UA)环境及其特点,在现有成果基础上分析UA环境下科研人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影响因素,建立了影响因素研究模型,以中国科学院的科研人员及研究生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感知有用性和知识质量对UA环境信任有显著正向影响,进而对科研人员参与UA环境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感知成本和感知风险对UA环境信任有显著负向影响,进而对科研人员参与UA环境知识共享行为有负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