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学生作文“语言痛苦”的现状、原因及克服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生写作文,最令他们高兴的是写出了一篇赏心悦目的佳作,得到同学的认可、老师的赞扬;最使他们痛苦的莫过于拿到作文题后,一堂课写不出几句话。后一种情形,说明了中学生怕写作文的原因是“有话说不出”。怎样帮助他们超越“语言痛苦”,走入写作的“自觉”境界,这无疑是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加以研究的。本文拟从学生的写作现状出发,剖析产生“语言痛苦”的原因,提出解决之道。  相似文献   

2.
最近,我有幸去兄弟学校听了节语课.执教教师抓住重点词,重彩浓墨。精美课件运用得恰到好处,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到了课后评议时,各位老师自然“畅所欲言”,什么创设了愉悦的情境,什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什么教学艺术精灌,等等。然而好话说了一大通。却没有一位教师提一点“宝贵意见”.没有一位教师开点“良药”。弄得我明明心中“有一味药”也不敢提了。  相似文献   

3.
又一届高考阅卷合上了大幕。伴随着对“套话作文”评分标准的存疑,部分来自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一种复杂的心态下完成了对标准的执行。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仍对“套话作文”不以为然.用他们的话说.“参加高考,不背几篇作文怎么能行?”,“我们一直就是这么教的,没有套路,作文怎么教?”,“学生就知道课本上的屈原、陶渊明、苏轼、文天祥.你能不让他写吗……”  相似文献   

4.
《醉翁亭记》上完了,我要求学生把它背下来,并强调背不出的罚抄课文三遍。第二天,我首先点了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他除了把“伛偻提携”背成“区娄提携”外,基本过关。接着,我又点了一个中等水平的女生,谁知她仅背了第一句就不做声了。后面几个学生,除了一个背了一半以外,其余的全成了哑子。我有些生气。“能背诵《醉翁亭记》的请举手。”等了半天,六十六个学生中,仅有两双手犹犹豫豫地举起来了。“这篇课文就这么难背!?”“不难背你就试试!”一声嘀咕清晰地传遍了整个教室,冷不防将了我一军。“好吧!我背一遍。”“背不出也要抄三遍。”一…  相似文献   

5.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课,是一篇看图学文,课文配了四幅插图,其中课文最后一幅图旁边有两段文字描写:一是关于“金鸡叫天都”的描写,一是关于“仙人指路”的描写。我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恰好碰上领导听课。我没到黄山旅游过。于是,我仔细研读了教材和有关参考书等,都没有说明这幅图是“金鸡叫天都”还是“仙人指路”?这幅图给我的感觉是“金鸡叫天都”。于是我在出示公开课时,“仙人指路”,我是让也没曾见到过黄山的学生们来想象这块奇石的样子的,而“金鸡叫天都”是边让学生欣赏图边欣赏课文的。在学习过程中,有的…  相似文献   

6.
有人写了一篇《母亲的姿势》,系回忆童年往事的散文。作者写道:“我突然记起黄发垂髫初懂事理时.有一回和母亲走亲戚。”在这个句子里.“初懂事理”无疑指孩童时期.那么“黄发垂髫”作何解呢?  相似文献   

7.
读了贵刊2004年第1期何黄海老师的《质疑“把话说完整”》(以下简称何文)一文后,深有感触。确实如何文所述,语文教学中那些不合时宜的“把话说完整”,不仅无益于学生语言的表达,反而抑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把话说完整”这是语言表达最基本的要求。因此,教师作为课堂常用语也就不足为奇了。语文教学就是要把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作为己任,把培养学生完整表达自己意思的语言能力作为目标。 一、什么是“把话说完整” 什么是“把话说完整”?“完整”一词在最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解释为“应有的部分都具有;没有损坏或残缺”。由此…  相似文献   

8.
赵迎霞 《学语文》2010,(2):53-53
学生在作文时“有话说不出,说不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意不称物,词不达意。如一学生在作文中写到:“残疾人运动会,美丽的汗水从最可爱的人身上掉下来,这是缺憾美……”  相似文献   

9.
当下的学生,为作文所苦的大有人在,一写起作文,笔杆转了一圈又一圈,就是转不出思路;当下的教师,范文讲了一篇又一篇,手法讲了一种又一种,却收效甚微。叶圣陶先生认为,“练习作文是为了一辈子学习的需要,工作的需要,生活的需要”“作文之形式为文字,其内容其实不出思想情感两端”。  相似文献   

10.
一线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拿到一篇课文,在脑海中首先思考“我怎么教”或“学生怎么学”,往往先有了教学方法再似定出相应的教学内容,而很少有人在明确“我教什么”或“学生学什么”的基础上再考虑“我怎么教”。  相似文献   

11.
一位青年教师写了一则教学案例要我指导,题目是《倾听:课堂上师生的心灵之约》—— [案例】 听陈老师教学《丑小鸭》一课,一位女学生说:“课文中的‘他’字写错了,因为是鸭子,应该用‘它’。”这遭到了一些学生的反对.认为课文中有“鸭妈妈”“哥哥”“姐姐”.当然要称“他”“她”或“他们”。书上怎么会错?可陈老师却说:“我觉得雅丽同学能提出自己的想法.很好。因为是鸭子,用‘它’也有道理呀,你们说呢?”这时,认为书上不会错的同学更开动了脑子.找出了不少理由:“因为这是篇童话故事,不是真的写鸭子。”  相似文献   

12.
教了几年语文,深感作文教学难。每次作文课,学生头痛,老师也头痛。课堂上老师苦口婆心讲得口干舌燥,学生仍然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写不出一篇象样的文章。看了《山东教育》刊登的教师“下水文”后,受到启发。我觉得“下水”指导好,这是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方法,想尝试一下。 这学期,我担任学校写作兴趣小组辅导老师,把学生组织起来,经过几次学习和练笔,布置了一篇命题作文《我的老师》。要求同  相似文献   

13.
小学生一提起作文来就“唉”声一片。首先,学生缺少写作素材,无话可写,内容空洞。其次,学生有话说不出,语言贫乏,语言组织能力较差。第三,假话、空话多,不能表达自己的真隋实感。  相似文献   

14.
很多语文教师对学生“有话说不出”很苦恼。小学以及初中前阶段学生在课堂上尚肯发言,到后阶段以至高中阶段就“难以启齿”了。对此,笔者认为,当前中学语文教学必须大力加强口语的训练。  相似文献   

15.
吕敬芬 《小学自然教学》2010,(5):M0002-M0002
《水》这一课,教材设计了用感官观察水、用比较的方法观察水的教学思路。在上课时,我一开始按照课文要求引导学生观察水,发现学生对我的引导不感兴趣,大都在匆忙地配制各种各样的液体,用他们的话说是在配制“饮料”。今天是公开课,有很多人在听课,强迫学生按照我的思路做显然是不行的,于是我灵机一动:  相似文献   

16.
《小露珠》一课结尾是:“小露珠向大伙儿一一告别,她笑盈盈地说:‘我明天还会来的’”有学生质疑:“我在预习时问过我爸爸了。小露珠应该当天晚上就会来.怎么说明天才会来呢?”学生的话没错,按照自然规律.小露珠确实应该当天就有。可这是一篇科学童话,联系上下文看.动物和植物们都是在第二天早上才见到小露珠,分别向小露珠问好和告别的。  相似文献   

17.
董亚春 《考试周刊》2009,(28):181-181
《中国教育报》教学擂台栏目上几位校长和教师的几篇讨论“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技术孰优孰劣”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这几位身居教学一线的领导和教师提出的观点、阐述的思想,让我茅塞顿开、耳目一新。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回顾这些年我在物理教学中教学手段的采用.多次听一些同行们讲课时所见到的教学手段的采用.我对“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又有了更深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一日作文讲评课上,在评价一位学生的习作时,小凯这样说:“一篇这么感人的故事,让他说得像一杯白开水———平淡无味。”我随口对小凯说:“你可以把它变成一杯咖啡吗?”小晴接口说:“咖啡太苦了。”我又说:“如果你不喜欢苦味,还可以加点糖,如果喜欢喝奶,你还可以往里加些牛奶,那一定是香醇可口,回味无穷。是喜欢苦的,还是喜欢香的、甜的,全凭你的喜欢。”话说到这儿,学生个个眉飞色舞,跃跃欲试,低头改起自己的习作,那认真劲真让我感动。20分钟过去了,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跑到我跟前兴奋地说:“老师,你看看我的作文,是不是已经把白开水变成了加…  相似文献   

19.
梁桂 《广西教育》2004,(1B):24-25
“愤”“悱”源于孔子的《述而》篇,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意思是:当学生学习时,不到苦思不解要求解答的时候,我不去开导他,不到学生心中有了体会想说而又说不出口的时候,我不去启发他。“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实质就是恰到火候的启发,它要求教师不能坐等学生的“愤”“悱”,而是要充分调动  相似文献   

20.
教学《虎门销烟》这篇课文,我首先饱含深情地介绍了这个历史故事的时代背景和梗概.我讲得激动,学生也深受感动.一张张小脸上写满了愤怒。打开课本后,我问:“既然林则徐痛恨那些外国商人,收缴、销毁他们的鸦片,为什么还请外国商人观看销烟的场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