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古人关于写作确句名言,叫“博观约取”。将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是广泛搜集资料,善于精选,才能写好新闻. 回想起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村庄采访,虽然了解到不少情况,收集到不少材料,由于我不善于选择、分析、提炼,或是“一锅煮”,或是随手拈来,结果很少被采用。后来,我认真总结失败的经验,摸到一点“门”儿.比如,有次采访一个兽医,他做了很多好事,如果是过去的写法,主次不分,这也要,那也舍不得割爱,稿子肯定写得又长又罗嗦,好象是一本流水帐,连自己看了都不满意。这次我将材料归类排队,进行认真分析、比较、筛选,最后仅用了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看稿、编稿中觉得,同样主题的新闻稿件,采用的结果有时却大不一样,有的排上了头条,有的连采用的价值都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呢? 问题的症结就在选材上。清代的刘大槐说过:“譬如大匠操斤,无土木材料,纵有成风尽垩手段,何处设施!”巴甫洛夫在《给青年们的一封信》中说:“无  相似文献   

3.
一件精美的装帧设计作品的出现源于三大基因:渊博的生活知识和丰富的阅历,高尚的思想境界,持之以恒、锲而不舍的勤奋精神。三者缺一不可。否则,设计作品的前期构思和后期表现很难完美而统一地步人理想的境地。笔者大学毕业后司职美术教育七年。后又专职装帧设计十四载,从专业基础到专业技能虽逐年有所积累,但在这  相似文献   

4.
对于写作,古人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句话运用到新闻写作中,就是要求我们在采写中要广泛地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然后,抓住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我刚搞报道那阵子,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社队采访,几乎每次都了解到不少情况,掌握不少材料,但对这些材料缺乏认识、分析和选择,造成事例不典型,观点不鲜明,写出的文章成了材料的堆砌,很少被采用。针对这情况,我反复  相似文献   

5.
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是要求我们在采写中要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然后,抓住事物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回顾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经常去连队或驻地村庄采访,几乎每次都了解到不少情况,掌握到不少材料,但由于对这些材料缺乏认识、分  相似文献   

6.
古人关于写作有句名言:“博观约取”。把这话用于新闻写作,就要求我们在采访中要处处留心观察、搜集丰富的材料,然后,抓住事物特点,选取精华,用精美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回顾我刚刚学习写稿那阵子,热情很高,  相似文献   

7.
新、实、活的新闻,是新闻工作主观意志渐入佳境对蕴藏于生活原始素材进行独立思考、挖掘得出了判断。和新闻事实本身得到完美表现的最佳结合。好的新闻作品,确实是来自于作的一时灵感和冲动。但是,瞬间灵感和冲动是旷日持久努力的结果,好作品的背后蕴含着作平时点点滴滴的积累、学习。千尺层冰。一朝暖动,可成汪洋恣肆;千日之功,一朝冲动,一发而不可收。  相似文献   

8.
蔡尚思先生的《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史论》(以下简称《古代论》),系蔡先生三卷本论文选集的第一卷,另两卷分别为《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论》(已出书)及《学术思想散论》(待出书)。就我所知,这三卷本的论文选集,收录了蔡先生各时期、各方面最富代表性的主要学术论文,可视之为蔡先生本人学术思想的总结性文集。关  相似文献   

9.
博观约取,意为知识积累得越多,精选使用的知识基数就越大,产生出的文章质量也就愈高。作为一名基层报道人员,其知识的深浅与稿件质量和刊稿率有直接的关系。知识越渊博,就越能得心应手地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力作。这方面我的体会最深。记得还是刚开始学爬格子那阵儿,不知五个“W”为何物,仅凭自己的一股热情和一时的冲动,信笔涂抹了几十篇自以为满不错的稿子,寄往新闻单位。可是一年过去了,报刊上连个火柴盒都没见着。于是,我便给报社的编辑去了一封长信,可笑地问为什么不用我的  相似文献   

10.
《汉代文献学研究》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文献学专著。文章对《汉代文献学研究》一书在著作体例、写作内容、研究方法和范式以及资料运用等诸方面的创新作了评价。  相似文献   

11.
12.
左朝胜 《青年记者》2012,(15):20-21
写新闻要"以人为本",作为从事科技报道25年的老记者,笔者以科技报道为例,谈谈如何"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说明白 一些科技报道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常常是干巴巴的数据公式、硬邦邦的科技概念,让普通百姓读起来晦涩难懂望而生畏,甚至记者都没有闹明白所报道的科技项目,只是从采访对象提供的技术材料里,整段整段地"剪切"、"粘贴". 三年前,中国科学院打算搞一个大科学设施项目"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就在中科院开始选址时,广东东莞获得消息捷足先登,地方投资20亿元,把"散裂中子源国家实验室"引进到东莞市松山湖高新区旁边的大朗镇.  相似文献   

13.
裁缝做衣服必须量体裁衣,这样做出的衣服才会美观合体。同样,一个好的新闻事实,需要作者根据它的内容实质选择一种合适的体裁进行报道,这样才能使新闻事实所包含的思想内容得到更加完美的体现,才能提高稿件的命中率。 1998年,我在采访中了解到这样的一件新闻事实:八十九团十二连种瓜能手赵作阳种的西瓜“皮薄、瓤沙、瓤红”而畅销,有的瓜农便趁机假冒赵作阳的西瓜到市场上卖,赵作阳听到消息后便到市场进行了打假。用什么样的体裁报道这样一件看似普通的小事合适呢?我先是采用了消息的写法,但写得不活,十分干巴,后来便干脆…  相似文献   

14.
15.
我有个习惯,买菜时喜欢和庄稼人一起聊聊收成,逛街喜欢看时尚广告,笑称是抓住青春的尾巴。其实,这些举动是为了增加新闻稿中的“泥土味”。  相似文献   

16.
迅猛发展的现代媒体已触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而面对纷繁复杂的新闻资讯,公众有时会显得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真正关注的、真正感兴趣的新闻报道,相反遭公众白眼,得不到赏识的却很多。  相似文献   

17.
18.
在近年的“好新闻”评选中,我们有20多件作 品获山西广播电视奖,有2件获全国奖、回顾精品创作的经历,我们的体会是:用“心”想新闻写新闻,这里的“想”,并不是闭门造车、苦思冥想,而是理性的思考,是在积累中思考。通过思考,改变单一的思维方式,抓住心灵为之一动的瞬  相似文献   

19.
《新疆新闻界》1986年第6期上,发表过一篇《用眼睛采访》的短文,读了颇有感触。这里写一点自己的体会作为补充。一位老记者和我合写的《自治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和贸易洽谈会开幕》消息(载新疆日报1985年8月21日一版),在自治区首届好新闻评选中被评为一等奖,这是八十五篇获奖作  相似文献   

20.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苏轼的这一名言,是就文艺创作说的,但也适用于新闻写作。生活为记者提供了“博观”的大千世界,版面的一定容量又规定了记者只能“约取”。至于可供“约取”的材料的多少,只能取决于记者“博观”视野的大小。“博观”得越多,可供“约取”的基数就越大,择优“约取”出来的作品质量就越有保证。倘若孤陋寡闻,“约取”没有什么选择余地,只好将采访所得吃光用尽,无优可择,那就无“约取”可言,新闻的质量也就难以保证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