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和精神,也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课堂讨论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收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但是有些课堂讨论流于形式,问题设计不够深入,讨论时间也不够,学生还没形成自己的认识,没能对内容真正理解时,老师已"引导"出了标准答案;有些课堂讨论不定提纲及讨论问题,让学生自己无边无际地提问,结果老师很难把控课堂,课堂气氛乱作一团。一、现状分析1.讨论无中心主题,乱哄哄,此问题没完,彼问题已来。2.学  相似文献   

2.
还在我上学的时候,身边就有些朋友一直在说“以后要去日本,奋斗个十年成为漫画家!!”那时候也是觉得热血沸腾,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就也一定能像那些成功的漫画家们一样,做着自己喜欢的工作,还能名利双收。但是等稍稍接触到了社会,就发现那时候的的幻想完全就是小孩子不成熟的表现,原来世界是那么的大,那么的难以让一个人有所作为。在自己的祖国都那么难,何况在异国他乡呢?  相似文献   

3.
不管社会的世俗偏见如何认为,占人口一半的妇女的问题具有很大的现实性和理论性,这却是铁一般的事实.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研究妇女问题的人多起来了,这是一种历史的复归.当然,有些问题还存在争论,有些问题还需要深入,有些问题还需要拓荒,这是正常的,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出现研究妇女问题的新局面.本着这种精神,也想就有关妇女的几个问题发表点感想.  相似文献   

4.
正常听学生说的一句话就是"有些题目上课听老师讲能听懂,但自己去做就不知道如何着手";或是在分析讲解习题时,有些错误一点学生就恍然大悟;甚至有些问题仅告诉学生答案是错的,还没有说明错在哪里,学生自己也马上能找到症结所在.这些情况的产生,缘自学生不能准确地分析利用题中的隐性信息,为自己的解题服务.新课程的目标之一是理解,而要全面理解题意,就必须善于咀嚼题中的每一个条件,品尝出隐性信息,从而确定方向,完善思路,使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下举几例阐述隐性信息在解题中的应用.1.分析隐性信息,引导解题思维的方向性在数学问题的描述中,有些信息是靠转弯抹角去获取的,  相似文献   

5.
关颖 《班主任》2015,(4):37-38
老师与家长是教育的"天然同盟者",有着相同的教育目标,但是涉及孩子的具体问题时,彼此又有不同的立场。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眼中的树,教师眼中的林"。家长只关心自己的孩子,老师再细致、再周到的工作也不可能像家长那样对每一个学生都下那么大的功夫;老师对承担的某一门课负责,而家长对孩子的各门功课都要过问;老师在乎自己任课期间、在校时间学生的表现,而家长要对孩子的一生  相似文献   

6.
天凌 《小学时代》2010,(5):22-23
你还记得自己的童年时代吗?还能回忆起过去的欢乐时光吗?有些可能历久弥新,有些可能已经模糊了,还有些说不定你已经忘得干干净净了……  相似文献   

7.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学校必须要打造自己强大的品牌,使自己能始终屹立在时代的潮头。新时期也会为形成自己品牌的提供更多的可能和机会。校长有学校品牌意识、学校品牌创建"眼中有人"、科学的内部管理机制、优秀的教师团队是学校品牌创建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世博来了     
很难用一个词、一句话来概括上海世博会,因为它囊括了太多的精彩.184天,240多个国家参展,近百个城市案例-它让这个暑假显得不再冗长单调.或许你已经从上海归来,还没来得及从那股兴奋劲儿中转过弯来,见谁就讲自己的世博见闻;或许你正整理行装,兴致勃勃地开始你的世博之旅;也可能你还在网上搜寻,仔细地完善你的世博行"攻略"……那好,就让我们来分享一下大家眼中和心中的世博会吧.  相似文献   

9.
每个孩子都有无数个愿望,这些愿望有的得到了满足,有的也仅仅是"愿望"而已。如果父母无法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该怎么办呢?这是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处理好了,孩子和父母都会满意:处理不好,可能还会酿成悲剧。今天的"悄悄话"栏目,我们邀请了几位同学就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0.
<正>"我们走着瞧!我这可算是恨上你了,恨上你们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这是哈里去天堂前说的最后一句话。《天蓝色的彼岸》讲述的是主人公哈里在车祸后去向了另一个世界。他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死了多长时间,他也曾试图回到他还活着的世界中去,并且对他的家人说一声抱歉。可是这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他更加不可能说出那句埋藏在他心中好久的话。我们谁也不知道自己死了以后会是什么个模样,也许死后会等着去"天蓝色的彼岸"。可是当我们去了另外一个世界以后,留给家人的却是无尽的悲痛。因此,我们更应该好好地活下去,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干该干的事情,去珍惜身边爱我们的每一个人。不要像书中  相似文献   

11.
自然课上,学生经常会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在课下也不例外。上至天空,下至海洋,从远古时代到未来世界,他们什么都想知道。这些问题,教师有些能回答,有些则不能回答,而不管能否回答,首先要肯定学生爱动脑筋,问题提得好,并要鼓励他们以后多想问题、多提问题。有了问题除了向别人求教以外,还可以自己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往事如风     
一个周末的下午,我匆匆赶到心理咨询室。刚进学校大门,值班室的师傅站在门口,咧开嘴冲着我笑,还说我长得像某个歌星之类的话。一般情况,我会跟他寒暄几句,但那天我实在没有心情,甚至还有些恼怒,想我前不久丢了车正心急火燎地烦,你还在那里用一些无聊的话来烦我。我知道他是无辜的,问题在我自己身上,但那一刻却止不住对他的反感。那一天的咨询效果也可想而知,我从来访者眼中看出了失望。由于我没有及时清理自己的情绪,结果伤害了他人。由此我想到,在人际关系中,如果将自己的不良情绪带给他人会伤人。一个教师如果不处理好自己…  相似文献   

13.
前段时间,我发现班里有些学生在做数学作业时,总是喜欢把竖式列在作业题的旁边,写下答案以后又急急忙忙把竖式擦去,批改作业时常发现有些本子被擦得黑乎乎或是擦破的;有些学生甚至把竖式列到了桌子上,把自己的课桌当成了可以反复利用的"大草稿本",弄脏了桌子和手不说,还把桌面也弄坏了.  相似文献   

14.
在一些教师眼里,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先把文章大卸八块,然后预先设置好一个个"问题"去"引导"学生.这实在有些"请君入瓮"的感觉.遗憾的是这些"君"常常不大买账,半天入不了"瓮".阅读当然离不开对"问题"的研究,但既然阅读的主体是学生,那么这"问题"是不是也应该来自学生呢?换句话说,我们能不能把课文完全交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原有的知识能力基础去质疑呢?  相似文献   

15.
<正>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波利亚曾形象地指出:"好问题同某种磨菇有些相像,它们都成堆地生长,找到一个以后,你应当在周围找找,很可能附近就有好几个."由此看出,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若能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研究课本中的一些典型问题,由一个基本问题出  相似文献   

16.
6月来临,很多毕业生即将走上工作岗位。但近年来就业形势不是很乐观,一些学生的工作问题可能在离校时还没有解决,以至于有些学生发出"毕业就等于失业"这样的感慨。即使还只是大二的学生,也表现出对未来就业前景的担忧。他们说,有些师兄师姐为了生存,不得不去做一些他们平时根本就不屑的工作,从中似乎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如果大学生去从事那些本来不需要经受高等教育就能干好的职业,那不是说上大学没有用了吗?既然这样,为何不高中一毕业就去工作,又何必花费4年时间呆在大  相似文献   

17.
收获季节     
期待丰收季节 中国现代远教事业还远未到丰收的季节.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虽然在瞬间带给传统教育模式以巨大的震动,而真正能落实到实践中的教育模式变革,可能还需要一个潜移默化的漫长过程.不过,仍然有些"喜事"令人激动.  相似文献   

18.
成长     
乐,是文理分班后到我班的一位女生.一开始,乐就吸引了我的目光,因为乐是个喜欢表现自己的人.每次上我的课,乐总是听得很认真,在谁都不愿主动来回答问题的时候,乐却总是很积极,且常常能给老师和同学一个满意的答案.正当乐在我的印象中越来越出色的时候,乐的一些毛病也渐渐显现出来.或许是因为家庭,可能也有我们老师的宠爱,乐显得有些骄傲,自修课时经常扭转身去和后面的男生讲话,还美其名曰“讨论问题“,有时还长时间地看课外书.我提醒她适可而止,但她仍然我行我素,有时还和我辩上几句.……  相似文献   

19.
蒋吉平 《求学》2022,(1):70-71
<正>进入高中,尤其是步入高三,很多同学开始"觉醒",开始想要在高考实现自己理想中的目标。但是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会因为看事情只看到一个面而产生困扰,影响在学习上的投入。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同学们一点鼓励,帮助同学们养成阳光心态。如何看待"内卷"行为?"内卷"是现在的一个热词,用在高中生身上也尤为合适。同学们是怎么内卷的呢?可能是到教室早自习的时间越来越早了,晚自习下课后待在教室的时间也越来越长了。这些同学里面,有些是主动"内卷",有些是被动"内卷"。  相似文献   

20.
<正>今天的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许多长足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很多。其中有一点,我们的职业教育还没有能够很好地做到把"人(学生)"放在眼中、把"人的需要"牢记心中。且看英国的"工作室学校"——第一,因"材"施教。"工作室学校"规模较小,这是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受到应有重视的基础。反观我们的职业教育,正在经历着从规模发展走向质量发展的转变,这是一个可喜的、重要的转变,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必然之路。但是可能没有一个校长有胆量说,我们只抓质量,不追求招生数量。问题出在哪?不全在校长主要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