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了两篇关于变形的文章,一篇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一篇是蒲松龄的《促织》,一个是人变成了甲虫,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那么,除了变形这一点两者相似之外,两篇文章是否还有可比之处呢?  相似文献   

2.
江兆炜 《学语文》2004,(4):11-11
《变形记》是现代派文学大师、奥地利小说家卡夫卡的作品,《促织》是中国蒲松龄的作品,两文虽然所处时代、国家不同,作者不同,创作背景不同,内容、主旨不同,但两文在运用荒诞、变形的艺术手法、反映人的异化的悲剧性、控诉社会的摧残人性等方面却有着惊人的相似性,两文异中有同,同中有异,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这两篇文章,下面加以比较分析两文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中国清朝作家蒲松龄的《促织》和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都是小说,都写到人化为虫子的故事,都极富想象力,都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且同为脍炙人口的名作。本文侧重探究两篇文章的不同。《促织》是文言短篇小说,带有很强的传奇色彩;而《变形记》是现代表现主义小说的代表作,虽为短篇,而篇幅颇长,且带有荒诞的意味。  相似文献   

4.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作者在悲哀的情绪流露中,完成对人和现实的异化审视.主要体现在人的异化、人际关系的异化、人的软弱和不可摆脱的悲剧命运以及荒诞的真实,本文也正是从这四个方面对西方社会异化现象进行分析和阐释的.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思想和艺术两方面分析了卡夫卡小说《变形记》的风格特色,在此基础上,论述了《变形记》在20世纪欧洲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6.
陈佳 《上海教育》2013,(15):78-78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变形记》是其现实主义作品的代表,在其内容和表现方式的理解上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这部作品的节选被安排在了上海市二期课改高一年级教材中,因此这篇课文的教法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通过《变形记》与《促织》在成时间,政治气候和写作土壤等方面的比较,剖析了蒲松龄在《促织》中所蕴藏的深刻和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8.
《变形记》利用人变成甲虫这一事件体现异化主题,体现卡夫卡对世界和人的认知与理解;用荒诞而真实的故事体现扭曲的现实和抽象化的内容,表达人们内心的恐惧从而引发读者思考。  相似文献   

9.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的代表作,是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描写人被"异化"的杰作。在卡夫卡的作品中,《变形记》是比较特殊的,其总体荒诞却细节真实。本文所谈及的是笔者对这种看似荒诞却处处显真实的推陈出新的写法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0.
卡夫卡的现代派小说《变形记》,以荒诞的情节,展现了主人公由人变为甲虫后的人情反差,揭示了社会生活对人的异化,表现了变形扭曲的人性;作品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独特的艺术魅力,为我们探索人的心灵,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提供了新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1.
《变形记》是卡夫卡用荒诞的艺术为资本主义物质文明异化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谱写的一曲哀歌,苍凉而悲壮。细读《变形记》,从故事的结构、语言的描写以及荒诞讽刺背后的艺术真实,我们不难看出,在这种荒诞艺术背后,作者独到的艺术见解和生活体悟。《变形记》作为荒诞大师卡夫卡的代表作之一,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变形记》与《犀牛》这两部作品都是以"变形"为主题展开故事情节的。《变形记》中人是被迫变形,《犀牛》中人是主动变形。两部作品虽存在变形上的被动与主动之分,但都表达了相同的人性异化主题。两部作品中的人性异化主要是由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以及人生经历所决定的。这告诫世人,只有自强才能帮助我们摆脱非人的状态,求得人性的完满展开。  相似文献   

13.
蒲松龄,卡夫卡,一个是中国清初文人,一个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奥地利小说家,国籍一中一西,作品相隔200多年,本不可相提并论。但是,他们的作品《促织》和《变形记》却表现出惊人相同的创作指向,正如钱钟书先生指出的那样:“东海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谈艺录·序》),在中西纷繁复杂的文化现象、社会情态背后,存在着普遍的“文心”,为我们提供了文本解读的巨大价值。一、创作指向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促织》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但蒲松龄在无意间己隐约触及到了“人被异化”的问题。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  相似文献   

14.
《邢台学院学报》2018,(1):149-150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代表作。作者用寓言的方式概括了现代人的生存状态——异化,表达了一种生活现象的认识。作者通过这个人变成甲虫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在现代社会中,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以至于被"异化"的现实,以及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从卡夫卡的生活经历和作者个人内化的角度对《变形记》进行探讨。从而了解卡夫卡对人生意义的执著追问以及对现代人的生存价值、生活困境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典美学和文艺心理学中的审美现象"物化"与西方现代派创作中的"异化"有异曲同工之妙.卡夫卡与蒲松龄两人生活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却都写了"人化为虫"的故事.这种"变形"的母题表现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现实的控诉.  相似文献   

16.
许晨晴 《文教资料》2014,(36):95-97
卡夫卡是西方现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地位的一位作家。《变形记》是其代表作,用写实的手法描写虚妄的世界,通过荒诞的表现形式揭示了深刻的社会现实。从主角格里高尔与周围的人、与生活的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关系的变化,用外化的主观感受进一步表现"异化"的主题,加深了人们对于在这个整体异化的社会中个人反抗的苍白无力,最终仍会被吞噬的悲剧命运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高中语文教材中选了两篇关于变形的文章,一篇是卡夫卡的《变形记》,一篇是蒲松龄的《促织》,一个是人变成了甲虫,一个是人变成了蟋蟀。那么,除了变形这一点两者相似之外,两篇文章是否还有可比之处呢?卡夫卡(1883—1924),生活于奥匈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这是欧洲有名的君主专制国家,长期以来对外侵略、称霸,对内实行家长似的暴虐统治和民族压迫。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矛盾也日益突现出来。人作为社会的主人此时已成为被钱、物、机器控制的奴隶,丧失了自我,成了孤独无依,任凭外在力量摆布的“非人”。卡夫卡以他的敏感和切身体验充分感受到…  相似文献   

18.
卡夫卡与《聊斋志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卡夫卡在创作中驾轻就熟地掌握了一种变成小动物的方法,中国学中最能体现这一方法特征的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卡夫卡恰巧读过这部小说的德译本,他的创作有意无意地受到过这部小说的影响。卡夫卡的孤独与蒲松龄的孤愤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们创作的差异又决定了他们创作观念和创作方法的差异。卡夫卡选择了寓言作为他的写作方式和表达方式;蒲松龄则选择了隐喻作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表现方式。卡夫卡是以荒诞变形的手法来表现现实生活中人的异化问题;蒲松龄则是通过志怪变形将现实诗化,以寄托作自己的志趣和理想。卡夫卡将小说当作生活本身,追求最高的真实、梦幻般的真实;蒲松龄则将小说当作诗来写,通过小说叙事来言志抒情,并为小说创作开拓出一片新的艺术表现天地。  相似文献   

19.
20.
在20世纪作家中,把悖谬艺术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作家首推卡夫卡,他的诸多作品大都充满了悖谬色彩。《变形记》中主人公的变形把悖谬艺术推向了极致,变形是悖谬的艺术写照,而异化的主题则是悖谬的哲学意蕴。小说通过主人公变形前后的所思所想以及和家人的先后关系,淋漓尽致地为我们揭露了资本主义温情脉脉面纱下的人情冷暖和金钱利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